厚积薄发是成语吗?
『壹』 有个成语是厚积薄发,还是薄发厚积 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内出。多多积蓄,容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此句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贰』 有与“厚积薄发”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养精蓄锐、未雨绸缪、严阵以待、居安思危、引而不发 一、养精蓄锐 白话释义:养足精神,积蓄力量。锐:锐气,力量。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朝代:明· 作者:罗贯中 翻译:养足精神,积蓄力量,刘表、孙权也可以一战而拿下的。 二、未雨绸缪 白话释义: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 出处:《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朝代:明 作者:朱柏庐 翻译: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好房屋的门窗,不渴的时候就要挖好井。 三、严阵以待 白话释义: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着要犯的敌人 出处:《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朝代:宋 作者:司马光 翻译:甲日辰时,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着要犯的敌人。 四、居安思危 白话释义: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出处:《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朝代:明 作者:无名氏 翻译:古人说过:地位高的时候要想着没地位的时候,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五、引而不发 白话释义:拉开弓,搭上箭,不射出去,做出跃跃欲射的姿势,以便让人学习,体会射箭的技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翻译:君子拉开弓,搭上箭,不射出去,做出跃跃欲射的姿势。 『叁』 求成语 厚积薄发 的来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许知行此题,出自许知行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知贵精,不贵多。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萃的人。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否则,盲目滥取,也就难得其精了。这里,笔者记起英国文学家柯尔律治的读书四喻。他说:有的人“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计时的沙漏,注进水,流出来,到头来一点疤痕也没留下”;有的人“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弄脏了些”;还有的人“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此喻形象贴切,给人启迪。有些人读书不懂“约取”之道,或如“布袋”,取粗去精;或如“沙漏”,不留痕迹;或如“海绵”,啥都吸收。如此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读书应当像宝石矿的苦工那样,辨明瑕玉,甩掉“矿渣”,只取宝石。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其实上面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总的意思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稼说——送许知行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肆』 厚积薄发,后面接句什么成语 “厚积而薄发”的前一句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出自苏轼关于回读书作文的名言:“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成语】:厚积薄发 【读音】:hòu jī bó fā 【释义】: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处】: 苏轼《稼说送张琥》 『伍』 类似于“厚积薄发”的成语有哪些 类似于“厚积薄发”的成语有: 动须相应[ dòng xū xiāng yìng ]:(围棋术语)发动攻势必回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答时机。 蓄势待发[xù shì dài fā]:指随时准备进攻。原意是指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养精蓄锐[ yǎng jīng xù ruì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深入浅出[ shēn rù qiǎn chū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陆』 厚积薄发是成语吗 成语 词目 厚积薄发 发音 hòu jī bó fā 释义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专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属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示 例:所以,黄现璠著述中呈显出“史料丰富”、“厚积薄发”、“言必有据”、“考证周详”、“行文朴实”、“议论精简”等方面的文风特点。( 陈吉生教授撰《 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笫一期,80页一104页) 反义词 入不敷出 『柒』 厚积薄发是成语吗 是。 厚积薄发 [hòu jī bó fā]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厚积:指大量地内、充分地容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动须相应 成语接龙 发纵指示 示贬于褒 褒善贬恶 恶衣粝食 食子徇君 君命无二二三其德 德言工容 容光焕发 发愤忘食 食言而肥 肥冬瘦年年谊世好 好梦不长 长嘘短叹 叹老嗟卑 卑躬屈膝 膝 『捌』 厚积薄发成语意思 厚积薄发 【拼音】: hòu jī bó fā 【解释】: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内积蓄;薄发容: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处】: 宋·苏轼《送张琥》:“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玖』 “厚积薄发”类似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 养精蓄锐 【拼音】: yǎng jīng xù ruì 【解释】: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成语】: 一触即发 【拼音】: yī chù jí fā 【解释】: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 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三:“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 【成语】: 箭在弦上 【拼音】: jiàn zài xián shàng 【解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 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成语】: 剑拔弩张 【拼音】: 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释】: 张:弓上弦。剑 *** 了,弓张开了。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多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出处】: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成语】: 日积月累 【拼音】: rì jī yuè lěi 【解释】: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日积月累,有了一大包银子。 『拾』 厚积薄发 类似的成语 蓄势复待发 读音:xù shì dài fā 解释:指随时制准备进攻。原意是指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 韬光养晦,卧薪尝胆,蓄势而发,大刀阔斧。 韬光养晦,卧薪尝胆,蓄势而发;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薄厚积发的成语,厚积薄发成语是什么意思
1.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
2.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3.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4.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6.”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所谓“取”,就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的认可和接受。
8.“取”不贵其多,而贵其精,应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厚积薄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喷薄而出。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此题,出自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观中外读书经验,如果说博览群书重要,那么慎取、精取则更重要。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越是博览,越须慎取精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变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真正有学识者,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宋代朱熹的"剥皮、去肉、见髓"之法,颇有见地。他说: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否则,盲目滥取,也就难得其精了。这里,笔者记起英国文学家柯尔律治的读书四喻。他说:有的人"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计时的沙漏,注进水,流出来,到头来一点疤痕也没留下";有的人"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弄脏了些";还有的人"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此喻形象贴切,给人启迪。有些人读书不懂"约取"之道,或如"布袋",取粗去精;或如"沙漏",不留痕迹;或如"海绵",不加分析而一概吸收。如此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读书应当像宝石矿的工人那样,辨明瑕玉,甩掉"矿渣",只取宝石。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扩展资料所以,陈吉生著述中呈显出"史料丰富"、"厚积薄发"、"言必有据"、"考证周详"、"行文朴实"、"议论精简"等方面的文风特点。--陈吉生教授撰《 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厚积:指大量地、长时间的充分积蓄;薄发:薄,是同"厚"形成对照,在一定观读量,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客观,准确的发表和传授给别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谦虚,博学,慎取,精授的态度和思想,教育人们博览好学,在独立的判断力的基础上去其糟粕,精取,微取;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再以此为基础,方可授教他人,不致于道听途说误人子弟。伊派厚积薄发,锐意进取,不断突破超越,与您一起成就美好未来!参考资料:厚积薄发的百度百科
厚积薄发是什么意思
厚积薄发的意思——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作品出处】出自《稼说送张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此文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文以"稼"作喻,使人于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到抽象的事理,生动形象,说理明晰透彻,又暗含作者的亲身之感,劝勉他人,感叹自己,至诚动人。【作品原文】稼说送张琥宋·苏轼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作品注释】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在叙述中表明作者观点见解。张琥:即张璪,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曷(hé):同"盍",何不,此处曷尝可解作"可曾"。稼:庄稼。更休:轮换休耕。敛:收获。及其熟:旧时青黄不接时,贫者常不待成熟而收割充饥,谓之"杀青"。秕(bǐ):只有壳而没有米的谷粒,俗称瘪谷。实:饱满的谷粒。耰(yōu):播种后摩平土地,使掩盖种子。铚(zhì):短镰。艾:收割。闵闵焉:殷切状,十分关心的样子。三十而后仕二句:语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信(shēn):同"伸"。发于持满之末:在弓拉满之后才把箭发出去。发:发射。持满:把弓拉满。末:后。早得:很早登第。妄推:错误地推崇。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务学:勤学。博观而约取二句:广泛地观览而精当地取用,丰富地积累而稀少地表现出去。约:简,少。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其:句首发语词,表祈请。是:这,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语(yù):告诉。【作品译文】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现在,我全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长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的是比你早二年考中进士。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创作背景】这篇杂说作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末或十年初,作者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苏轼,作者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作品赏析】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原因是富人土地多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紧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名家点评】清代浦起龙:有味于孟子取水逢原(源)之旨,非见理深而更事多者不能言,知学者叹为吃紧,浅人读一过泊如也。清末王文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尽学之能事矣。世有轻用而限于小成者,盍读此篇!近代林纾:文精实老当,无一嚣竞之言。……细味语气,均是前辈谆勉后生之言,实中寓谦,谦中着实,在苏家文字中不易得也。【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他的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