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

时间:2024-08-16 16:08:23编辑:分享君

韩非子五蠹哪五种人

韩非所谓五蠹,是指危害国家的五种蛀虫,即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原文如下: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翻译:因此,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那些著书立说的人,依托仁义道德来宣扬先王之道,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制造粗劣器具,积累奢侈资财,囤积居奇,待机出售,希图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为怪了。

韩非子五蠹是哪五个故事

《韩非子·五蠹篇》中五个故事是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是什么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出自韩非子的《五蠹》。《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韩非说的“五_”就是五种社会蛀虫,而_就是蛀虫的意思。在这五_里头一种社会蛀虫就是“儒生”!以上引子的意思是: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什么意思?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意思是儒者凭借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制,侠士凭借武力来打破国家的禁令。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游侠列传记》,并非韩非子所说,而韩非子也坚持这样的观点,这是因为韩子非是法家的代表人,他站在法的立场上这样去揣度,秉持着“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自成一派,也就是不以为奇了。韩非子坚持“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其实也就是在变相的推广自己的文学思想。“儒”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韩非子这样其实也就是在公然与儒家代表人孔子持对立态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却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样的局面。这就是因为战争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多方面的文化思想不断的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向基层百姓渗透。韩非子就是其中比较主流的一个学派。其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韩非子的观点半对半错。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儒者、文官都会以文乱法,而且并非所有的侠客都是只会使用暴力。当时战争频发就导致政府瘫痪,所有的政权都不成立,于是四面八方的匪徒就时不时的出来作祟,百姓也因此叫苦连天,而一些侠客会因此为百姓大打出手,其实这是一种为民除害的行为,并不是对国家的一个危害。而历朝历代都有不杀言官的规定,这是因为只有各方面的意见都提出来才会得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周全的决策,而如果闭目塞听,那么就会导致君王成为井底之蛙。所以从很多角度来看,韩非子的观点并不成立。而韩非子之所以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就觉得一些行为是偏激的、错误的,但是这样的一些行为很明显有悖于他的理论观点,所以他要去否定,以此来推行自己的文化,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上一篇:熊阔海原型

下一篇:江口沉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