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

时间:2024-08-17 13:59:09编辑:分享君

吴宓的一生是怎样?

  吴宓,一个拥有文学家、国学大师和诗人三种称号的中国现代学者,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吴宓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吴宓的一生
  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吴宓1911年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所以吴宓也常被世人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1916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就远赴美国,于19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书。一年后即1918年,转入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读书,于1920年取得了学士学位,1921年硕士毕业。

  1930年到1931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吴宓在欧洲游学,先后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文学研究。回国后担任了国内许多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1950年开始,在西南师范学院担任多个系的教授。之后还担任了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



  吴宓讲授过英语、英散文、外国文学、西洋批判文学、世界文学史、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等课程,还参与编写了《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简明英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在清 *** 学研究院期间,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包括钱钟书、季羡林等。

  4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始作红楼梦的演讲。还用中英文发表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等等,为中国的红学研究事业的走向世界作出了许多贡献。
  吴宓是干什么的
  吴宓在1921年回国后,就被东南大学聘请为文学院的教授,负责讲述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吴宓讲课的内容十分的丰富,经常将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还有中国的儒家文化这四种传统的文化学说结合在一起讲,然后互相对比应证。这种讲课的方式就是我们最擅长的,因为他就是哈佛比较文学系毕业的。

  1924年,吴宓又被聘请到沈阳,在东北大学外文系担任教授。一年后,清华大学成立,吴宓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主任,他还聘请了梁启超、陈寅恪等四位学者为研究院的导师。这个研究院后来被人称为了“国学研究院”,为国内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国学人才。

  1930年吴宓游历西欧,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外文系。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外文系快速成长,成为了国内的第一流系科。1941年,吴宓被教育部聘请为第一批教授。1943年担任西南联大的外文系主任。

  1946年,拒绝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聘请他担任文学院院长的要求,转而去武汉大学担任外文系主任。之后又推辞了岭南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应邀,定居四川,担任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教师。总之吴宓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奉献著。
  钱钟书和吴宓的关系
  钱钟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十分的聪慧,在那个时候被称为“民国才子”。钱钟书年轻的时候,有些许恃才傲物。1929年,钱钟书考进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成为了吴宓的得意门生。

  钱钟书的英文成绩一直很好,他在考进清华大学的时候就是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进入的。所以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钱钟书从来不做上课笔记,听课还不是很认真,但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以后,钱钟书永远都是第一名。因此作为老师的吴宓自然十分喜欢这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钱钟书。

  但是他们两人的好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钱钟书毕业后与夫人一起留学英国时,向老师吴宓寄去了一封信,就是这一封信,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这一封信其实是一份书评,题目叫做《吴宓先生及其诗》。为了怕老师发怒,钱钟书还特意写了封信说希望老师不要发怒。

  不过吴宓在看到了书评之后,还是大怒。并且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该文内容,对宓备致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至。”但是更令吴宓难过的是钱钟书将他曾经深爱过的女子比作年华已逝的卖弄风情的女子,这使吴宓伤心到了极点。

  书评里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些东西,在书评中,钱钟书这样描述吴宓:“他不断地鞭挞自己,当众洗脏衣服。”“他实际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像他这种人,是伟人,也是傻瓜。”这种嘲讽吴宓的句子到处都是。但是吴宓的心胸十分的广阔,最终还是原谅了这个冒犯他的学生,还竭尽全力的挽留钱钟书留在清华大学任教。


历史上吴宓是谁吴宓简介及故事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创办了清华大学 国学 院,是我国近代 历史 上的国学大师。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吴宓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吴宓的简介
  吴宓(1894年-1978年),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 教育 部部聘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 日记 》等。1978年1月17日病逝陕西老家,终年84岁。
  吴宓的小 故事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站着乘车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杀”胡适

  吴宓一意捍卫国学和文言文,对倡导白话文的胡适 意见 甚大。有一次,他与胡适在一个聚会上相遇,当时北京人流行用“阴谋”二字,胡适戏问:“你们《学衡》派,有何新阴谋?”吴宓说:“有。”胡适笑着说:“可得闻乎?”吴宓说:“杀胡适!”这段对话一时成为笑谈。

  还我五块钱

  某次,中文系一位教师借了吴宓五块钱,说好一周内归还。可一周过去了,此人并没有还钱,吴宓走到他家里,向其讨还了欠款。那位教师很愤怒,在外面说吴宓小气。吴宓向别人解释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有人也许不相信吴宓的解释,认为他把钱看得很重,而把友情看得太轻,那么,请您耐心一点,再看下面两个故事:

  吴宓有个习惯,每月发工资那天都要上邮局汇钱,收款者中有他的亲友,也有他的学生,有时不够,还向邻居借钱。某学生考取美国 留学 ,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吴宓一次就给了他三百大洋,使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吴宓再三声明:这笔钱是送给他的,不用偿还。

  “__”后期,西南师范学院一位女教师看到吴宓孤苦伶仃,顿生同情,给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吴宓回报那位女教师100元钱。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巨款,可以买许多贵重的东西。旁人觉得吴宓给得太多了。吴宓回答:“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了,我给她的不算多。”

  一声“老师”热泪盈眶

  “__”中,吴宓受到批判,再也无人叫他老师。有一天,吴宓独自拄着拐杖,在街上散步,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石凳上休息。有一位青年见吴宓还活着,兴冲冲地走过去,喊了他一声“吴老师”。吴宓以为听错了,努力睁大昏花的眼睛问:“你在叫我吴老师?”青年回答:“是的。吴老师您上街散步?”吴宓不禁热泪盈眶,摸索着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张10元钞票,送给那位年轻人。该青年连忙摇手:“吴老师,我怎么能收您的钱?”吴宓说:“小伙子,已有很多年没人叫我吴老师了,你是第一个叫我老师的,我心里感动呀!你一定要收下,否则我心里就会不安。”见推辞不了,青年只好收下,10元钱在那时足够一个月的伙食费。
  吴宓的历史贡献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 文化 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 论文 ,为比较文学 学科 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吴宓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 美学 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和在外国 语言文学 方面的精深造诣,奠定了他对世界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吴宓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才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吴宓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 英语 、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 古代文学 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中国小说、《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他的学生评说吴宓,他是博雅通才,博通古今阅尽中外,在人文社科领域,你很难界定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哪一门学科都可称得上专家。



历史上吴宓是谁相关文章:

1. 关于吴宓的故事

2. 历史对汪精卫的评价是什么

3. 当代最有名的国学大师

4. 国学大师陈寅恪介绍

5.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6. 先驱怎样造句


吴宓日记的日记摘录

三月二十三日(阴历二月廿三日) 星期四晴。风。 晨七时四十分,偕叶、王、张诸君回北京。余等沿铁轨步行至西直门内,始雇人力车乘之。余及张君至三原南馆省爹爹大人(时邮人适以父书至),旋出,至东方洋行买物。又赴琉璃厂购墨水、纸、本及邮票等。乃归三原馆,已三点半矣。急赴汉中馆,而王君未在。待至三点三刻,仍未归,余等乃行。出广安门(即彰仪门),遇一同学系广东人,亦欲乘火车归校者也。时钟已四时,汽笛呜呜鸣不已,余等急奔至车站,而始知京张车已于二点钟时开行。此火车只至西直门即止,乃即乘之,至西直门下车。余等三人遂仍沿铁轨步行归校。今晨爹使罗升来校为余等送物,而余等侵晨即出,罗升直立俟余归始去。晚为父作禀,而校中电灯忽全熄灭,疑发电机关有所损失。自习室中黑暗莫睹一物,乃置之翌午始赓续而完其事。晚间又发布本校管理规则(吾陕所来六人俱皆录取入学。前言榜上无马君者,误也)。三月二十四日(阴历二月廿四日) 星期五晴。 昨晚,叶君示余以陕西提学使接到余等电报后所复快信一纸,由西安至此,仅需六天。言“来电已悉。查此项学生,本公所只有保送之权,所云拨款接济一层,碍难遵照办理”云云。阅后亦无法,置之而言。午间,教务处考验第二格学生其已习过代数、几何、三角者之数学程度。又言如能用英文问题为答案者,可于廿七日与第一格同考,不能者则于今日考验。余答不能,遂即时受考。又问余所学科目,余以代数及平面几何之全部对。主考先试余几何,书问题于黑板,令学生一人就黑板演式作答。试余二题,余答皆弗完。乃趋余至邻室试代数,问题为(x十a)n展开之公式并证明,及二次方程二题。余勉强演毕而出。主考者又询余是否能阅各种英文书籍,余对以恐现在力尚弗及云云。三月二十五日(阴历二月廿五日) 星期六晴。晚小雨。 晨,教务处又考验第二格学生其已习过博物者之博物程度。余等皆往应试。共出问题四道。动、植物各二,令于动物、植物各作一题者为完卷。午,无所事,闲谈而已。第一格学生,今日举行分班考试。又陕西第二格学生马君,亦以是日移居校内。廿七日,第一格学生考试数学,第二格学生愿同往试者,亦有十馀人之多。余则自以为英文程度太浅,况素未翻阅英文科学书籍,骤往贸然应试,未免资格有所不及,故昨日只得以汉文应试。乃今晨又与张君至管理室见某员,言愿往与试,此举殊似属冒昧也。校中又给各生洗衣摺一个,每中衣百件费二元六角、西衣百件三元六角。二月四日 星期三阴。 午前,至图书室读“Education in Sexual Physiology and Hygiene(By Philip Zenner)一册,著者为Cincinate School教员,因感然青年学子多溺于诱惑,陷于习惯犯手淫onanism;masturbation;self—abuse之病,误以窒欲保身continence为有害,遂至肆行无忌,患不可言。种种病理的遗精seminal or nocturnal emissious;wet dreaw等事随之而起,而世间种种花柳病social diseases(即梅毒syphilis及淋症gonorrhea)由是滋蔓传染,贻害人群,祸烈无比,恻然悯之。乃就为其校学生特别开班,讲授生物生殖之理及人生保身之要,俾诸生之有病者可以悔改,无者自可不染。此书其讲义录也,言最激昂动听,其有助学界及一般社会岂浅鲜哉!书中有谓人生品德之高下,皆成于习惯。Habits make character,故人当利用习惯,而勿为习惯所利用。“We should make habit our friend and not our enemy。若不能自脱恶习惯之束缚,则日趋下流,生涯不堪设想矣。然既有恶习惯者,必当即速悔改。法谚有曰:It is the first step that counts,即谓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故过而能改,不足为过,是在人之努力坚志、痛心疾首以歼除恶魔而已。余读之而憬然,自思居常着意修德,言论思想间处处不忘此点,而迹我所行,尚有数多之缺点,或竟反不如常人者,此可痛也。从今日起,余当立起一番新志愿,事事改去旧观,必期事均有合于道德,乃可算一人。余向来大病为思想多而实行少,故今当屏去一切无谓之思想,研究实学,练习纯德。特书于此,以质之明神上帝,常兹鉴临,以勗余眚。勉哉小子,其兢兢哉(余敬慎书此数语,余当常视此。余他年果能有一朝之成就,其毋忘此日哉)! 又翻阅Applied Mechanics。”余维修学不专,必鲜进步,故余并决定,将来至美必学Technical chemistry。此时有暇则力研英文,不遑他事,毋分心而歧志也。五月二十二日晴。风。上课如常。罗君集义来,强邀同道入城,余雅不欲,且深知进城之无意味,颇为譬解。而罗君只强聒,乃于午饭后,乘火车同往。至史君勋臣处叙别。三时许,至中华大学,仲侯以救国储金事,赴中央公园大会,至夕始归。余阅其案头生理卫生书数种,有云:人生莫不有欲,惟当学生时代,主屏除遐想,团聚精力,图事业学问之成功。既生为万物之灵,则当有战胜欲魔之能力。不可借口于生人性分如是,自暴自弃,早年堕落,悔怨毋及。其言皆可为青年针砭。惟更有说者,即欲者,亦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精神之爱,至为高尚清洁;而形体之爱,则不足语此,然惟禀赋特异之人,能别择于此间,故世殊不数觏也。晚,与仲侯谈。下榻其处。五月二十三日晴。风。 晨谒李公孟符,公函仍未作,谓高公约今日可出场。余再三婉催而别。谒秦公,未遇。谒赵公,未见,以赴津为辞。谒张公云亭。晴。 上课如常。午后,见周校长,商《周报》临时增刊事。校长议论颇多,大率重事实而轻道理,又不以诗文之歌哭为然。然必于诗文中,作深刻之绳墨,亦不可以已乎?五月二十五日晴。 上课如常。夕,在《周刊》事务所,开编辑会议,决定《临时增刊》内容,及各人分任之部分。晚,与瑶城谈甚久。踯躅月光下,至十一时始寝。谈竟,余愤慨甚多,深感行道立品之难,与人情不平之况。苦衷难谅,盛事孰称?余从此殆废然矣。盖余之与余友,平昔不以常人相待,亦谓相知以心,故除去藩篱,毫无尔我。吾友经济之需,余不问力之能否,一力担任。近以境况所迫,预算不给,然都不汁及,拟先将吾友支付完全,俾其回家省亲,余然后步步设法,筹备现在与未来。乃假期在迩,秦公处即望两度接济,亦只能支付吾友而不及余。且事实上,无论如何催恳,似非略迟日期,不能收领。此种困迫情形,略告吾友,而吾友不顾一切,惟重视自己,谓今年必须回家,不能稍迟日期。责余何不早告,此时彼设法不及,误乃公事,咎实非轻。且必余无心筹备,故藉此以自解。余之如何,彼皆不顾。彼必欲达回家之目的,且一日亦不可迟。呜呼,吾友乃欲以社会事理相责绳,然何其不自反也?夫以社会事理论,吾之于吾友,行过笃矣。吾友得友如此,辛苦经营,忘己为人,在我无一金之储,筹用无出,将罄所得以资吾友归省,迫于实事,略缓期日,乃遽以恶声相向。试问余果何负于人而如是者。且以手续论之,余三年来,虽完全供给吾友,然固未尝为一次之预约。不过随余之景况,效管鲍之分金,亦未敢即有担负一切之表示。若论实事,以过去种种证之,即余先事警告,吾友决亦无力筹出巨款。况此乃吾友切身之事,又何待人之警告,而始知为计哉?夫为德不卒,君子之所甚耻。余惟以道德观念之趋迫,行必求高于人。故本忠厚之意,尽心竭力,视吾友与己身无殊。比经艰难忧患,事益难而志弥坚。而吾友之以道德家自负者,对吾乃并常人之道理而不讲,甚且有君子可欺以其方之意。上焉者犹如此,其下可知。茫茫众生,劫将胡底。余无他憾,惟恐余行道济人之意,从此减却一分。则吾友之报我者酷矣。近来所受之感触,(一)觉得作事必当从世俗之分际,过犹不及。又(二)道理只可自讲,与人当慎之又慎。即心服道理者,作事亦不讲道理,况其以道理为口头禅哉!(三)人皆重己而轻人,先己而后人,即服从道理者亦然。故人亦不能不为已,且不能捐已殉人。余此后与吾友之关系,虽无变易,经济仍竭力补助,而事实、手续、地步、方法,均不能不自占几分,不再相望以道理可也。是晚感触过多,入梦甚迟。五月二十六日晴。 上课如常。仍读Carlyle文集Life of Burns。诗人之穷困,可为伤心也。然处穷困而安之若素,终不改其为诗人,则凡学为人者所当注意。又文中有云:“It is a mortifying truth,that two men in any rank of society,could hardly be found virtuous enough to give money,and to take it as a necessary gift,without.injury to the moralentireness of one or both.”……今之友道,与昔日异其界说。社会 中,人必各自独立,不可倚赖他人之辅助。此根据今日社会之道德所应为者。实事上确是如此。昔闻之严亲,朋友虽有通财之谊,然交道之坏,鲜不由于经济关系者,故宜慎之又慎。年来阅历,深知其然。即如余与尧臣之交涉,就事实论之,至简明而易判决。余尽心于吾友之事,初未敢自以为功。吾友只持回家之理论,而不计事实之能否。平日又狷洁自高,以为对余非刻意冷傲坚执,不足表示取与观念之异常人者。然万事皆有自然之情理,倒行逆施,非常人之所喜为,而常人之所不任受也。故余能透见吾友之心思、之理论。而事实上之情况,吾友毫不置察,纠葛乃起。盖只重理论、不重事实之人,每好责人以如些。吾友即其例,余亦或不免。此等事虽微细,固大有可研究之价值在也。……

吴宓日记的简介

吴宓的日记每一篇都是很好的散文,或者简洁明了,或者雍容大度,或者深刻尖锐,并伴有种种言之不尽、诉之不完的情趣充溢其间。即使今天读到这些文字,我们仍然能够充分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大气候和大环境,以及一个学者在这种处境中超然的品格和深邃的智识。《吴宓日记》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记录,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的珍贵记录。《吴宓日记》共十册,收录了吴宓1910年至1948年所写的日记,199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上一篇:北京信息管理学校

下一篇:百度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