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说故事

时间:2024-08-18 07:24:20编辑:分享君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4、《纪念曹娥说》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5、《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曾经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随重耳四处流亡。重耳断粮数日,再不吃东西就会死人。这时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汤送给重耳吃。重耳吃饱喝足之后,询问缘由,发现了介子推的伤,很是感动。重耳表示,以后自己得到国君之位,一定要重赏介子推,报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夺得国君之位后,遍封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于是写了一首《龙蛇之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然后,介子推带着母亲离开了朝堂,回到了故乡。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谣告诉晋文公,晋文公遗憾不已,连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打听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寻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晋文公也是阎王脾气,竟然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活命,必然出山。没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烧死了。

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达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后来,其他国家了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动,推广开来。中原大地,长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

6、《纪念黄巢说》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等,是集祈福纳祥、祭祀祖先、品吃美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想来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其次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传说;还有是说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端午节的故事传说🌟🌟🌟1.纪念屈原🌟在公元前340年左右,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怀天下。他在楚国担任大夫时,无时无刻都在为楚国的国家利益设身处地地着想。屈原对内大力主张改革,整顿吏治;对外联合齐国,共同抗衡秦国。但是树大招风,屈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侵犯到了楚国旧势力贵族阶级的利益,屈原本人遭到了楚国贵族阶层的报复与打击。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诬陷、抹黑屈原,导致楚怀王对屈原逐渐疏远,并将屈原赶出郢都,流放至边远地区。对此,屈原在《离骚》中写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诬告自己的小人们的蔑视与不屑。他在流放期间,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祖国,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国君召回,重新为国效力。在楚国的国都被秦军攻破之后,屈原意识到自己已经报国无门,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跳进汨罗江自尽。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以此表达对屈原崇高爱国精神的赞颂,后发展成为了端午节。🌟2.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出生于公元前559年,楚国人,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他的父亲伍奢生前是楚平王子建的老师,但是由于遭人谗言,被楚平王下令杀死。伍子胥独自出逃到吴国,一路颠沛流离。幸运的是他结识了吴国的公子光,并且帮助公子光登上了吴国的王位,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继续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也用尽自身的才华,全力帮助吴国发展。首先,他建议阖闾先建立都城,在城中设立守备的士卒,充实仓廪的粮食,冶炼兵器锻造盔甲。现如今的苏州城就是当年伍子胥亲自选址并规划建造而成的吴国都城。吴王阖闾在位期间,伍子胥深得他的信任,忠心耿耿地帮助阖闾发展壮大吴国的国力,向吴王引荐了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其操练士兵,伍子胥协同孙武带领吴国军队打败楚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掘开楚平王的墓地,将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下,以此来报杀父之仇。吴国凭借着伍子胥等人的雄才大略,西破荆楚、北震齐鲁,国力达到巅峰。在吴王阖闾驾崩后,吴王夫差即位。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击败来犯的越国。他极力谏告夫差应该灭亡越国,但是吴王夫差居功自傲,听信伯嚭的谗言,留给越国一丝喘息的机会,并错误地判断伍子胥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推翻吴国的统治,下令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在死前悲愤地对宾客说:“在我死后,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悬挂在东城门之上,我想要亲眼看看吴国是怎么灭亡的!”然而吴王夫差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龙颜震怒,下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把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革包裹住之后,扔进了钱塘江。后来,吴国不出所料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羞愧难当,认为自己死后在阴间无颜面对伍子胥,于是用白布蒙住自己的双眼之后拔剑自刎。吴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的活动,迎着波涛而上,以此迎接“伍君”。🌟3.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将父亲救到河边。乔伊是东汉桑榆人,她的父亲淹死在河里,遗体失踪了几天。当时,孝顺的女儿乔伊年仅14岁,在河边哭泣。夜晚。17天后,他于5月5日被扔进河里,5天后他父亲的尸体被取出。此事传为神话,传给现任巡抚,命杜桑为其立碑,并以此表扬弟子邯郸淳。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孝顺、喜乐的日子。🌟端午习俗🌟1.挂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2.端午吃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相关传说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在印象中,端午节好像是一个纪念屈原的专属节日,实际上端午节绝非屈原专享,这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演变、南北文化不断融合的盛大节日。一、纪念屈原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以及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又被蛟龙所困,世人都为此事感到悲哀,所以每当到了此日就会投五色丝粽子到水中去,为的就是驱蛟龙。还有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的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搜寻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在打捞贤臣屈大夫的时候,就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就荡舟在江河之上,在这之后才逐渐地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是相关的,这里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肯。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三、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老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普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四、纪念台骀[tái dài]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能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五、纪念介子推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谁知火烧了三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古老的端午节,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下,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全民参与、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如今大家过端午节,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延续的是民俗民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是纪念我们的璀璨文明。

端午节的三个传说

您好,经查询,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相传伍子胥的父兄皆为楚王所杀,他便投奔吴国,助吴王伐楚,最终攻入楚国都城,但当时杀他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和越国交战,本可彻底占领越国,但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夫差不仅不听劝告,而且听信馋言,赐伍子胥死。端午节第二个传说,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三闾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了王妃郑袖和贵族子兰公子等人强烈反对,最后屈原被罢官,并逐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楚国已灭,悲痛万分,五月五日那天,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楚国百姓非常怀念他,纷纷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往江中扔饭团、鸡蛋等。后来每逢五月初五,便作为纪念屈原节日流传了下来。【摘要】
端午节的三个传说【提问】
您好,经查询,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相传伍子胥的父兄皆为楚王所杀,他便投奔吴国,助吴王伐楚,最终攻入楚国都城,但当时杀他父兄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和越国交战,本可彻底占领越国,但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夫差不仅不听劝告,而且听信馋言,赐伍子胥死。端午节第二个传说,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三闾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了王妃郑袖和贵族子兰公子等人强烈反对,最后屈原被罢官,并逐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楚国已灭,悲痛万分,五月五日那天,在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楚国百姓非常怀念他,纷纷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往江中扔饭团、鸡蛋等。后来每逢五月初五,便作为纪念屈原节日流传了下来。【回答】
您好,端午节第三关传说,是为纪念东汉贤孝女子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五月五日投江,三日后抱出其父,就此传为神话。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回答】


上一篇:智能卡系统

下一篇:x7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