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张八岭“岩片组合”(Pt<sub>3</sub>)
该“岩片组合”包括原张八岭群(安徽张八岭地区),原随县群(湖北随州地区),以及原红安群中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总体展布为两端宽、中间窄(自安徽庐江至湖北黄陂),围绕桐柏山-大别山变质杂岩隆起带南侧,呈向南凸出弧形条带。张八岭群原称张八岭片岩系(张鉴模,1958),1965年徐嘉炜改称张八岭群。安徽区调队(1977,1985)自下而上划分为北将军组、西冷组。通过区内10幅1∶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①原北将军组自下而上由白云质大理岩、绢云石英千枚岩组成,时代原认为中元古代。通过1:5万填图,郭坤一等(1993)将分布于张八岭附近的北将军组划为南华纪周岗组。作者等将张蒲郢一带的原北将军组中含砾千枚岩、炭质千枚岩、透镜状灰岩等分属周岗组、苏家湾组、陡山沱组。分布于西侧的北将军组,徐家聪等(1996)根据含砾千枚岩、薄层和透镜状白云岩、厚层状灰岩、炭质千枚岩、硅质岩及含锰灰岩等特殊岩性层的出现,归属南华系到震旦系的岩片堆叠。②对原西冷组的内部层序进行了重新划分,下为变石英角斑岩、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等组成,以石英角斑岩及条纹状石英角斑岩为标志。中部为变角砾凝灰岩、白云石英片岩夹灰绿色细碧岩(含气孔杏仁状构造),夹薄层石英角斑岩等组成,以出现细碧岩为标志。上部杂色白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等组成。还出现紫红色含砾细砂岩。③原张八岭群岩石组合,经受强烈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发育的顺层褶皱、平卧褶皱及顺层流劈理、拉伸线理及大量层间剪切-滑断现象。④原西冷组与原周岗组之间,1:20万南京幅和安徽区域地质志都认为是不整合接触,但据地质填图追索,依据两者岩性过渡,片理产状一致,变形特征与变质程度相同,特别是界面上下岩层具有相同的构造形式和变形序列,其间应无大的构造运动和不整合面的形成,有可能是一重要的沉积间断面。又据周岗组与下部西冷组间存在普遍切层现象,判定沿此界面发生层间构造滑断—韧性剪切,形成沉积间断-构造复合界面。⑤西冷组之上南华纪周岗组、苏家湾组,震旦纪陡山沱组、黄栗树组,均遭受强烈变形,其变形特征、变形序列与西冷组一致,应归属统一的“岩片组合”中。⑥南京地矿所(1995)对原西冷组变石英角斑岩中透明锆石,用质谱双带源逐层蒸发法Pb-Pb法,获年龄为975~927Ma;在西冷组中获丰富微古植物化石,据阎永奎鉴定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随县群(湖北区调所,1982)原指分布于京广线以西,南襄盆地以东,出露在随州—安陆一带的变火山沉积岩系,相当于随县-张八岭变质构造带的西端,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组:古井组、柳林组、垸子湾组。上述三个组中浅色片岩、浅粒岩与绿色片岩的原岩为钙碱性玄武质—流纹质双峰式火山岩,其余为陆源碎屑岩,在柳林组中含砾岩屑砂岩,砾石成分有斜长花岗岩,砾径少数达10cm以上,形成于裂陷槽盆中。三个组分别代表了三次火山喷发沉积旋回,一般以陆源碎屑沉积开始,到火山喷发,再到陆源碎屑沉积结束,并反映裂陷槽盆,自南而北,由正常沉积盆地向火山沉积盆地转化,出现陆源碎屑不断减少,火山喷发岩不断增多现象。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出现蓝闪片岩。据吴传荣(1995)等研究,将随县群与武当山群(武当山区)、陨西群(陨县)、应山群(枣阳市)、大狼山群(随县南部)对比。湖北岩石地层清理,以武当山群取代上述各群,下不见底,上与耀岭河组(或群)紧密相伴出露,其间接触关系有“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断层接触”等。通过近期填图和研究,普遍认为是韧性断裂界面。界面处糜棱岩或构造片岩发育,且界面上、下岩层中面理产状一致,发育拉伸线理。沿界面普遍有因剪切滑断缺层现象,即耀岭河组可与下部不同层位岩层接触,这与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与周岗组之间界面十分类似。耀岭河组(颜廉泉,1959)命名于商南耀岭河一带,主要分布在南秦岭及武当山区,分南北两个条带。北带在陡岭杂岩之北经西峡至淅川一带,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大理岩、绿片岩等组成。其中富含微古植物化石,原划属青白口纪。南区在随州柳林及其以西武当隆起、两郧地区。向东至武穴—蕲春亦有少量出露。主要为一套基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上与陡山沱组呈断层(或整合)接触。该组岩性及厚度在区内变化较大,在随州地区以灰绿色变玄武岩、变含砾基性沉积岩、变中基性基性凝灰质角砾岩为主、夹变中酸性岩屑凝灰岩、变凝灰质粉砂岩。武穴—蕲春一带变基性火山岩减少,主要为含砾绢云钠长千枚岩,黑云绿泥片岩等。据夏竹(1995)、王寿琼等(1989)研究,在武当地区,下部为含砾的陆屑碎屑岩,有相当于冰水沉积的“落石”特征。上部为变基性火山岩,夹少量酸性火山岩,顶部还出现薄层硅质岩。表明是在陆壳基底上裂陷盆地中火山堆积。其原岩为偏碱性富钠玄武岩(细碧岩)、粗面岩、安山岩、石英角斑岩等火山碎屑岩与熔岩。底部有陆源岩与碳酸盐岩,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变质相为蓝闪绿片岩相及低绿片岩相组成,有蓝闪片岩分布。耀岭河组之上为震旦纪陡山沱组与灯影组,其变形特征与下伏岩层一致。包括随县群、耀岭河组(或群)在内的“岩片组合”时代归属,关键取决于对耀岭河组时代的认识。耀岭河组时代有划属南沱组(赵自强等,1988)、晚震旦世(刘鸿允,1991)、南华大冰期(王寿琼,1989)、青白口纪(湖北地矿局,1980)等不同认识。根据①王寿琼(1996)对有关耀岭河组同位素年龄的统计分析在711~805.8Ma,而锆石年龄因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在629~636Ma之间,相当于新划分的南华纪。②据夏竹(1995)、王寿琼等(1989)在耀岭河组下部发现冰水沉积,相当于南沱冰积层。③据湖北区调所(1987)在其中采获大量微古植物化石组合,可与峡东地区莲沱组对比。因此,耀岭河组时代应为650~850Ma,可归属南华纪。随县群与武当山群地质时代归属争议较大。秦正永等(1996)在其中变质火山岩中取得年龄(1935±71)Ma、(1967±3)Ma,将其归属中元古代。胡建民等(1995)在武当山区,发现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组间不整合面代表晋宁运动,武当山岩群归属中元古代,耀岭河群划归为青白口纪。吴传荣等(1995)根据武当山岩群中大量微古植物化石可相当于青白口纪,则将耀岭河群归属南华纪。根据区域地层对比,特别是其中赋存有蓝片岩带,可与原红安群中磨盘寨组、原张八岭群中西冷组对比,将武当山群时代归属青白口纪是适合的。
湖北有哪些省矿产资源
以截止到2017年底为例,依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官方网站发布的《2017年底湖北省主要保有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可知,湖北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如下:1、煤炭资源。湖北省全省截止到2017年底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为8.42亿吨。该省份的煤炭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战全国煤炭资源的比重是为0.05%。2、石油资源。湖北省全省截止到2017年底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为4.36亿吨。该省份的石油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战全国石油资源的比重是为6.68%。3、铁矿石资源。湖北省全省截止到2017年底已探明的铁矿石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为32.27亿吨。该省份的铁矿石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战全国铁矿石资源的比重是为3.8%。4、磷矿资源。湖北省全省截止到2017年底已探明的磷矿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为74.87亿吨。该省份的磷矿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战全国磷矿资源的比重是为29.61%。5、银矿资源。湖北省全省截止到2017年底已探明的矿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为5123.797亿吨。该省份的矿资源保有资源储量约战全国矿资源的比重是为21.62%。以上内容参考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图表数据:2017年底湖北省主要保有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Pt<sub>3</sub>)
该“岩片组合”在安徽包括原卢镇关群仙人冲组、小溪河组,以及在原梅山群中新划出的杜岭岩组、郑堂子岩组、北楼岩组。在河南包括原苏家河群浒湾组、定远组,原商城群歪庙组、石门冲组,龟山组(不含龟山石英岩)、蔡家凹大理岩以及新划出的肖家庙岩组等,均分布于北淮阳构造带的南带。其下的主界面是与桐柏-大别“岩片组合”间的主滑断面——晓天-磨子潭断裂,上界面是与原佛子岭群中祥云寨石英岩、龟山石英岩与南湾组下部的滑断界面。其组成特征如下。原卢镇关群系徐嘉炜(1961)所创,是指原佛子岭群下部的一套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系。其上大理岩称仙人冲组,其下片岩、片麻岩系称小溪河组。通过1:5万地质填图,张鹏(1992)将卢镇关群小溪河组解体为片麻状钾长花岗岩与变基性火山岩、角闪片岩、黑云片岩等。戴圣潜等(1992)、刘文灿等(1999)将出露在金寨至商城一带原划为石炭纪的梅山群解体为未变质的石炭系、浅变质的“梅山群”。后者出露在金寨船板冲,商城歪庙一带的“角砾状”白云质大理岩(新命名为杜岭岩组),与出露在南部仙人冲一带的白云质大理岩(仙人冲组)对比,两者构成一复式叠加向斜构造(汤加富等,1995)。在杜岭岩组下部发现一套很厚的变火山沉积岩系,主要岩石有:变基性火山岩、“砾状”(斜长石碎斑)黑云石英片岩、白云斜长石英片岩、石墨云母片岩、变含砾岩层等。将其上部岩层划为郑堂子岩组,与原卢镇关群中小溪河组对比,其下称北楼岩组。即自下而上由北楼岩组、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组成的相当于原“梅山群”下部的浅变质岩层。上述岩群或岩组,在区内经受强烈韧性变形改造,形成非常发育的层间剪切滑断、层内褶皱,通过详细的构造解剖,船板冲大理岩层顶部发育强烈剪切滑断面,构成该“岩片组合”的上界面(图3-11)。原苏家河群系北京地质学院豫南区测队(1961)所创,主要分布于河南新县苏家河一带,呈带状延伸,分布稳定。据近期填图和叶伯丹等(1993)研究,认为:其下与原大别群,其上与南湾组均呈韧性断层接触,构成该“岩片组合”的上、下界面。原苏家河群自下而上划为浒湾组、定远组。浒湾组主要由角闪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组成。定远组主要由角闪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局部夹白云斜长片麻岩,以出现较多的变中酸性凝灰岩、变角砾凝灰岩及浅粒岩为特征,其中还包括解体的变形侵入岩。原商城群系河南省区调队(1980)所创,主要分布在商城石门冲—歪庙一带,自下而上划为石门冲组、歪庙组。1:5万上石桥幅将原石门冲组中片麻状钾长花岗斑岩解体分出后,主要由条带状白云岩、生物碎屑白云岩,白云石英岩、石榴子石白云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其中石英绢云片岩中含磷矿,高炭质片岩中含钒,相当于扬子型震旦系上部至寒武系底部的标志岩层。河南省地质十队蕲宗飞(1976),根据石门冲磷矿的勘探资料,将原石门冲组上段又划分自在王组、石门冲组,并在其中采集大量微古植物,定其时代为原震旦纪陡山沱期。歪庙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中基性火山岩、绢云石英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变安山岩、变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变含砾砂岩、大理岩及“砾状”大理岩为特征,可以与安徽境内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对比,在南湾组(相当于佛子岭岩群)的北部出露。图3-11 金寨船板冲杜岭岩组顶部褶皱鳞片构造解剖图1—侏罗系砾岩;2—糜棱岩;3—钙质千枚岩;4—大理岩质糜棱岩;5—含石墨白云石英片岩;6—白云石英片岩;7—含云母长石石英岩;8—片理产状;9—剖面位置原龟山组属信阳群下部地层,主要分布于商城、光山、信阳南侧至桐柏山一带。主要由石榴子石英片岩及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及炭质层,以出现多层角闪片岩及含“斜长石碎斑”的糜棱岩(习称含“砾”黑云斜长石变粒岩与二云石英片岩)为特征,与安徽境内郑堂子岩组含“砾状”黑云石英片岩特征完全一致,其岩石组合也基本一致,可以对比。刘志刚(1994),高联达(1988)认为龟山组与南湾组间为构造界面,应分属两个不同时代和构造属性的构造地层体。通过作者实地调查,龟山组内岩石经受强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强糜棱岩化岩石,但出露于信阳龟山的石英岩与祥云寨石英岩相似,原岩标志明显,是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应予独立分出。肖家庙岩组,系1:5万桐柏幅所创,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地区,由白云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炭质白云石英片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等组成,原岩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1∶20万桐柏幅原称为定远组。蔡家凹大理岩,主要指分布于信阳一带与龟山组呈断层接触的“砾状”大理岩。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大理岩夹斜长角闪片岩等组成,其底部有厚约1~20m不等的含“砾”大理岩。该含“砾”大理岩自东向西,由安徽金寨船板冲,经河南商城歪庙、光山马畈至信阳陲仙桥一带,构造位置处北淮阳构造带中带北部。具有下述特征:①稳定延伸,分布广泛,赋存于稳定的大理岩层位中。在安徽相当于杜岭岩组。②含“砾”大理岩,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大理岩、炭质绢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及花岗岩等。③砾石大小悬殊,一般2~10cm,局部可达2m以上。④砾石大小混杂,排列无序,形态各异,磨圆度不等。⑤各种砾石及其基质围岩均遭受强烈变形和糜棱岩化。⑥在斜长角闪岩(基性岩)、花岗岩“砾石”与基质围岩接触处有热蚀变边。对其成因有“同生砾岩”、“海洋崩塌”、“冰碛成因”、“构造混杂”、“板块碰撞缝合带”等不同认识(石铨曾等,1980;钟华邦,1980)。作者根据上述特征认为是经受多期构造变形形成的“构造砾岩”,砾石主要成分与主岩成分一致,其中基性岩、花岗岩成分的“砾石”是侵入脉体(参见图2-24)再经破碎的结果,而不能代表缝合带的洋壳残块。关于该岩片组合形成的时代,主要依据如下。1)原卢镇关群小溪河组中被解体的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安徽区调队(1979)在小溪河和牛角冲暗色片麻状岩石中锆石U-Th-Pb年龄690~781Ma之间,梁鼎新等(1995)在卢镇关钾长片麻岩中所获U-Pb锆石年龄(742±44)Ma,作者等也曾在霍山县东石门二云钾长片麻岩、钾长片麻岩获锆石U-Pb年龄(685±35)Ma、(741±3)Ma,张鹏(1999)获锆石U-Pb年龄(732~764)Ma,马文璞等(2001)获锆石U-Pb年龄(744±9)Ma、(665±39)Ma。上述年龄均较一致地表明原小溪河组中解体出的变形变质侵入体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杜建国等(1996)在磨子潭白水畈和廖叶湾相当于小溪河组的变火山岩中,获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749Ma、(844.25±33.8)Ma,表明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2)原苏家河群中,据叶伯丹等(1993)、河南地调三队在浒湾岩组白云石英片岩及定远组变酸性火山岩中锆石U-Th-Pb年龄688~761Ma,相当于龟山组中斜长角闪片岩;河南省区调队(1991)获Sm-Nd等时线年龄为759Ma,郑州地校在罗山县旱泥冲获斜长角闪片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699Ma,其主体应形成于新元古代。3)作者等(1995)在金寨皂河一带相当于郑堂子岩组中采获较多的微古植物化石,经南京地矿所阎永奎等鉴定认为以新元古代为宜;蕲宗飞(1976)在原商城群石门冲岩组中采获大量微古植物组合,与宜昌三峡南华纪—震旦纪相当。综上所述,该“岩片组合”其原岩时代,据有关年龄资料及微古植物组合特征等,特别是石门冲岩组磷矿层及含钒高炭质岩层(石煤层)及硅质岩的确定,应为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扬子型地层。但需指出:近年来在浒湾组白云质大理岩中发现古生代腕足类、海白合茎化石碎片及有孔虫化石(叶伯丹等,1993);刘印环等(1995)在原石门冲组顶部微晶白云岩中发现床板珊瑚和牙形石,徐辉等(1985)也在歪庙组中发现志留纪化石,表明该“岩片组合”也应包含少量“古生代地层”的“夹片”,说明“岩片组合”形成时间要晚于早古生代。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队伍,包括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和不具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一)队伍构成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共有117家单位,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97家,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21家。具体分布如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20家,不具地勘资质的8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省核工业地质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3家;省煤田地质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册1家。(二)人员结构与技术水平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有21678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12110人),离退休人员为23605人。拥有地质技术人员7188人,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63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56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732人,增长3.49%;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299人,增长2.53%;离退休人员增加112人,增长0.48%。地质技术人员增加405人,增长5.97%;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79人,增长3.09%;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81人,增长13.09%。(三)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为248642.52万元,总资产为272459.78万元,总负债为168783.82万元。总支出235454.5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761.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6451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5740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0024.15万元,增长13.85%;总资产增加27220.96万元,增长11.1%;总负债增加45643.73万元,增长37.06%。总支出增加21984.64万元,增长10.3%;节余与收益减亏839.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长13.89%;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492元,增长18.81%。(四)技术专业与资质全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9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303项。按专业分,区域地质调查7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9项,固体矿产勘查93项,液体矿产勘查21项,气体矿产勘查1项,地球物理勘查29项,地球化学勘查20项,遥感地质勘查3项,勘查工程施工54项,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2项,选冶加工试验4项。按级别分,甲级资质49项,乙级资质95项,丙级资质159项。按单位分,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有35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为18个,只有丙级资质的单位为43个。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家,拥有8类勘查资质共101项。其中甲级资质21项,乙级资质38项,丙级资质42项。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39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11项,丙级资质19项。省核工业地质局共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29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16项,丙级资质8项。省煤田地质局7家,拥有6类勘查资质共28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14项。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册地质勘查资质的有5家,它们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核工业230研究所等,拥有9类勘查资质共21项。其中甲级资质4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8项。武警黄金十一支队没在我省单独注册地勘资质,其从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级主管单位武警黄金三总队的地勘资质。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为便于调查研究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问题,本报告下文中除特别注明的外,所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是指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单位和中央在湘地质勘查单位。(一)基本概况1.从业人员构成职工总数18676人,离退休人员20271人。其中地勘从业人员680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371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51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4810人。有技术人员4642人,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79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94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016人。与2005年相比,职工总数减少39人,减幅2.1%;离退休人员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从业人员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89人,减幅2.3%;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38人,减幅4.7%;技术人员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减少18,减幅0.64%;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12人,增幅12.4%。2.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年度总收入208538.58万元,总资产187721.53万元,生产性资产67503.87万元,专用设备原值17601.5万元,专用设备净值10545.1万元,总负债为103436.58万元。总支出199627.58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065.0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990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903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2675.83万元,增幅18.58%;总资产增加22969.39万元,增长13.94%;生产性资产增加8591.21万元,增长14.58%;专用设备原值增加2091.88万元,增长13.49%;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47.47万元,增长12.21%;总负债增加15658.59万元,增幅17.84%;总支出增加28819.02万元,增长16.87%;节余与收益减亏1178.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936元,增幅14.93%。3.资质情况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210项,其中甲级资质43项,乙级资质79项,丙级资质88项。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14家。(二)各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1.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概况。全局20家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数6283人,地勘从业人员4242人,离退休人员7891人。其中技术人员169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884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13人。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人数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87人,增幅4.00%;离退休人员增加379人,增幅5%。技术人员增加30人,增幅2%;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32人,增幅8.40%。(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73723.35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1778.62万元,地勘设备原值7603.98万元,专用设备净值4526.6万元),总负债43203.26万元。总收入74499.8万元,总支出66997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96.7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512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6485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8649.94万元,增幅13.29%;生产性资产增加3272.26万元,增幅17.68%;地勘设备原值增加913.67万元,增幅13.66%;专用设备净值增加709.58万元,增幅18.59%;总负债增加7520.84万元,增幅21.08%;总收入增加13658.1万元,增幅22.45%;总支出增加6262万元,增幅10.31%;节余与收益为减亏672.1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2893人,离退休人员为3832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87人。有技术人员79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78名,中级职称人员388名。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总数减少16人,降幅0.5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3.33%;离退休人员减少30人,降幅0.78%。技术人员增加25人,增幅3.27%;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43人,增幅12.46%。(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30099.22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1278.05万元,地勘设备原值为2693.67万元,专用设备净值为1628.02万元),总负债12648.34万元。总收入25629.67万元,总支出为25222.03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233.7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904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2801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816.73万元,增幅14.52%;生产性资产增加2717.7万元,增幅31.75%;地勘设备原值增加320.86万元,增幅13.52%;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1.52万元,增幅7.35%;总负债增加2868.63万元,增幅29.33%;总收入增加7320.99万元,增幅39.99%;总支出增加7854.23万元,增幅45.22%;节余与收益为减亏278.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118元,增幅9.57%。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3775人,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1189人,其中地学专业人数5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8人,中级职称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4876人。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增加70人,增幅1.89%;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增加3人,增幅0.25%;地学专业人数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人,增幅1.14%;中级职称人员增加14人,增幅4.50%;离退休人员增加16人,增幅0.33%。(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45390.10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为20908.1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1640.67万元),总负债30878.80万元,总收入为76933.07万元、总支出79698.47万元,节余与收益537.3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1936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645元。较2005年,总资产增加6429万元,增长16.50%;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增加793.98万元,增长3.95%;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234.44万元,增幅16.67%。总负债增加2768.8万元,增幅9.85%。总收入增加9492.39万元,总支出增加10159.67万元,增幅分别为14.08%和14.61%。节余与收益增加184万元,增幅52.1%。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长1.43%;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935元,增长6.82%。4.湖南省煤田地质局(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册职工2312人,离退休职工2863人。地学专业人员3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6 人,中级技术职称227人。与2005年相比:在册职工减少32人,降幅1.37%。离退休职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级技术职称增加16人,增幅7.58%。(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27443.57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105.85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167.3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260.4万元),总负债12693.08万元,总收入21648.39万元,总支出21436.9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389.2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773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3747元。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218.81万元,增幅13.2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加980.84万元,增幅16.01%;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加482.36万元,增幅28.63%;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264.86万元,增幅26.60%);总负债增加2193.47万元,增幅20.89%;总收入增加2293.53万元,增幅11.85%;总支出增加2460.17万元,增幅12.96%。节余与收益为减亏4.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069元,增幅17.72%。(三)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2006年度,在省内开展了13个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经费2411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12项,经费2211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1项,经费200万元。公益性地质调查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1个,投入经费2088万元,包括:1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80万元)、1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6万元)、1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90万元)、4个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730万元)等共7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1016万元;4个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1072万元;省级财政出资项目2个,分别为“湖南省1:20万区域化探遗留问题成果报告编制及印刷”(223万元)和“1:5万湘幅、横溪幅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00万元),投入经费323万元。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以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体,所有13个项目均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二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线,13个项目均为地质找矿服务;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财政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6.6%,省级财政开始加大投入,为全面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证。(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2006年度,四个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8个,经费9141.17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项,经费5523万元,其中吸收外资合作勘查经费882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17项,经费19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为钻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6项,经费114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个,经费498.17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2006年度,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作。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965.3万元,收入为1104.7万元;省核工业地质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84万元,收入235万元。总体看来,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佳。(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四个地勘局所属单位均从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实现结算总收入104726.3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5亿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6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5.5亿元;省煤田地质局0.71亿元。各地勘局充分发挥在工程地质、桩基础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揽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机械制造、物业、教育、医疗、房地产、园林和服务等产业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达22.5%;省核工业地质局经营收入为477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经营收入4164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经营收入1.67亿元,比2005年增加0.18亿元,增幅12.1%。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近些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初步实现了地勘队伍全面脱贫解困,各单位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一)整合资源,同城合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率先实施同城合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启动队伍重组工作,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将同一城市内的所属地勘单位进行合并,全面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质资源,减少了内部无序竞争,简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队伍重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较快的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较慢的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的问题,以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达到了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目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宽了发展空间。(二)事企分开,做大实业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大力推行“产业兴局、实业兴局”的发展战略,引进企业机制,将事业管理和企业运作分开进行。抓住地矿业、建筑业和物业三大产业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资本真实化,产权人格化,运作规范化”,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人财物的资源重组,分别组建江山地矿集团公司、中南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和江山物业集团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地质工程施工的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湖南省地质建设(集团)总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工程勘查施工为重点,以树立品牌为兴业之本,以省内扩展、省外扎根为发展思路,优势进市场,强势创市场。2006年度工程勘查经营收入达4.5亿元,成为了局内龙头企业。(三)产业分离,加强勘查为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别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勘查)院。通过项目运作,留住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地质勘查骨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出资的各类地质工作。(四)单位进城,稳定队伍为稳定地勘队伍,改善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更好地盘活各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各局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大力推进地勘队伍就近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搬迁工程。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均已进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面加快了进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单位仍在县城,正在实施搬迁工作;省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的进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单位进城,全面改变了地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场形象,过去萎靡不振、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局面大为改善,增强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省煤田地质局积极探索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按市场规律调整分配制度,全面调动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为下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近年来,该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队大企业”的思路,在保存事业性单位的基础上,推行内部股份制,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收益80%由投资人享有,按投资额进行分配;20%归局或队。省核工业地质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资质公有化,资产私有化,项目责任化,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减局属各单位不良资产,促使局属二级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采取措施,主动关停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好、资不抵债的单位和企业,核减二级单位的不良资产,让困难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各局在改革过程中,均充分考虑了稳定的因素,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策略。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了内部经费分开,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针对不同改革内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区别处理。既保持稳定,又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一)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各地勘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人、财、物各自独立,在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领域各具特色,在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重点上也不尽相同。以局为单元推进改革,符合湖南的实际,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二)做产业文章,发展实体各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均在一定领域有较优势的产业和相应的经济实体,这是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致力于做强三大集团总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进一步促进地质建设总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房地产、物业等的发展,做强实体。(三)向企业过渡,明晰权属企事分离,事业管理一块按事业体制运行,企业经营一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行,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省煤田地质局明晰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身份,重组力量,实行专业化改造;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以企业集团公司的方式,分解企业和事业;省核工业局以建立混合制经济形式,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手段,明析权属,企事分离,发展外向型、自主型企业,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五、对策建议(一)给足改革成本国有地勘单位资产较少,除少量的固定资产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也基本进入社会共享体系。国有地勘单位原来是小社会,与外界接触较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压力较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比国有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向国有地勘单位注入改革成本,进一步为国有地勘单位减负,推动改革进程。(二)落实优惠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但多数政策以导向性为主,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办法和措施。相关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建议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就地勘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逐项制订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找矿的积极性、主动性。(三)大力培养人才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紧缺,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紧缺,是当前困扰和阻碍地勘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议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质类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地质队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