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也

时间:2024-08-25 01:18:30编辑:分享君

如果把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地盘放到现在,谁的地盘上创造的GDP会最高?

如何三国鼎立的形势依旧延续到现在的和平年代,GDP哪个国家会更高呢?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而军事的强大的基础就是GDP。让我们看看延续千年后,哪个国家生产能力会更高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贸易时代,都讲究经济全球化,海上贸易也更加频繁。蜀国则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在贸易这方面就会比较吃亏。而吴国和魏国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在对外经商这方面有不错的优势。吴国的海岸线狭长,可以建设多个通商口岸,还有海港,贸易这方面优势最大。之后就是地形方面,蜀国处于四川,云南地界,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在种植粮食作物方面很难。魏国位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可以大量种植粮食作物供给全国。吴国则也是丘陵地较多,但是可大力发展渔业。吴国在江南富庶地区,包括广州,浙江,上海,江苏较为发达部分,湖南等等,都是在现在GDP前十的省份,经商能力绝对TOP1。魏国就要差一些了,但也有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这些经济强省。最惨的就是蜀国,在地形,位置都较差,而在商业上,四川,云南,贵州,相比于南方,处于落后。综上,吴国绝对是GDP最高的,占据最为富庶的江南,长江流域。魏国在农业上,也有优势,而在商业上就差一些。最为悲惨就是蜀国,各个方面都比较难。

三国时期魏蜀吴领地分别有多大?

刘备以宗室称帝于蜀,继承汉统,为三国之一,史称为蜀汉。历时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三国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291;面积指数:30.3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107(精确);面积指数:11.1

东吴(永安五年,262年):145(精确);面积指数:15.1

说明:
单位:万平方千米
精确度:
面积60万平方千米以下,精确度0.1万平方千米
面积60-300万平方千米,精确度1万平方千米
面积300-1200万平方千米,精确度2万平方千米
面积1200万平方千米以上,精确度3万平方千米

首先引用一个“历代面积指数”。历代面积指数=某朝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疆域面积:960 面积指数:100
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某朝代或某国家占如今中国国土的百分之多少


上海16个二本大学

上海16个二本大学如下:1、上海师范大学。2、上海中医药大学。3、上海外国语大学。4、华东政法大学。5、上海海洋大学。6、上海海事大学。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8、上海电力学院。9、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0、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2、上海政法学院。13、上海金融学院。14、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5、上海商学院。16、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教学建设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国家控制布点特设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共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27门,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门,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门。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最值得考的二本大学

上海最值得考的二本大学排名如下: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首批建设高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亚太培训中心、WTO讲席院校。2、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3、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5、上海海关大学。上海海关学院(Shanghai Customs College)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海海关大学

上一篇:u盘驱动

下一篇:黄钟大吕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