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是谁啊?
古代名医朱丹溪 ↓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被人称作 丹溪翁 。元代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生于公元1281-1358年,享年77岁。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震亨,天资聪慧,性情豪爽,好学不倦。6岁时即可日诵千言,阅读一遍就能知晓书中的大意,世人有“神童”之称。当震亨到了15岁的时候,他父亲病逝了,这样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震亨一家的生活变得艰辛起来。26岁时,他终于几经周折来到临近东阳县的八华山,结识了当时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四代弟子许谦,拜在其门下学习程、朱理学,日后师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7岁和44岁时,朱震亨曾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上榜,因此他领悟到,像他这样敢于主张正义,违抗官府意志的人,即便才学再高,也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由此他下决心做一个医生,为民众解除疾苦,从此震亨走上了以医为业的道路。 震亨初学医时,主要是自学古典医籍,如《素问》、《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等,但忧于缺乏明师的指点,对古典医籍的领会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时效果往往不佳,于是他决定外出走访,寻求高师。49岁时,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 1377年,罗知悌因年高体弱,患病久治不愈病逝了,朱震亨悲痛万分,因罗知悌无一后人,所有一切后事均由他操办。 震亨在48岁后,由于熟读《内经》,精研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的学说,又随高师罗知悌深造,成了一代名医。他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公元1358年,一代名医朱震亨端坐在书桌前,手持狼毫,含笑而去。终年77岁。家人将他的衣柜打开,大橱小橱装满了书稿,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朱震亨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著作和诊疗经验,其中《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平治荟萃》、《语法机要》、《丹溪医要》、《脉因证治》等书,是其代表作。这些著作,为我们后人研究朱震亨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有价值的史料。 朱震亨门人很多,如戴元礼、王履等,这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是金元学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拟的。麻烦采纳,谢谢!
名医朱丹溪的传说有哪些?
名医-朱丹溪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他四十四岁时又跟随罗知悌学医。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一派。朱丹溪因而非常重视养阴。并创立了“滋阴派”学说。
朱丹溪一生,他所创立的养阴派学说及其著作,大大丰富了中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处方用药的内容和范围,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受到后世医家很高评价,亦为国外医家所重视。丹溪之学,其学说特点大致有三:
1.阐明相火的生理与病理,探讨了相火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说明相火妄动的危害。后世论相火者,多根据朱氏之说而加以发挥。
2.在相火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强调“养阴”在养生和治疗上的重要性,因而创立了“滋阴派”。后世温病学派受其影响颇深。
3.丹溪临床经验丰富,在杂病方面,阐明了气、血、痰、郁等病机理,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并经过他的弟子们的发挥,使朱氏之学对后世内科学有深远的影响。关于对相火的论述,朱氏学说,主要有两点:其一,强调相火为人身动气。其二,强调相火妄动,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于滋阴降火法的临证应用,朱氏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的。朱氏在学术上不墨守一隅之见,除滋阴降火外,也善于温补。他曾用黄氏附子汤、黄氏白术汤,治愈郑兄的病。用补血温血法,治愈东阳傅文的病。用峻补法,治愈徐妇难产。这些都足以说明丹溪在医学上是比较全面的。
朱丹溪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部:《格致余论》一卷,成书于公元1347年;《丹溪心法》,成书于公元1347年,全书共五卷,分一百门,前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金匮钩玄》,成书于公元1358年,全书共三卷。末附《火宁君相,五志具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医学发明》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另外,还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卷。《素问纠略》一卷。
朱丹溪的人物简介
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罗(知悌)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