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录片 七年

时间:2024-09-03 08:35:22编辑:分享君

《人生七年》

       我先看的俄国版的《人生七年》,讲得是80后的俄国小孩从7岁到28岁每七年的人生经历或者说是片段。然后是英国版的,也是第一个开启这一形式的纪录片的国家,它的时间最早,从1964年开始,拍摄了英国小孩7对到56岁的人生,每七年一次采访,从中表现出了人生成长经历和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

       俄国版拍摄的主人公和我们这代人一样都是80后,所以在大的环境下,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有些类似,然而他们经历了苏联解体,这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英国版的主人公们同我们这代的父辈的岁数差不多,不仅能够看到英国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们的不同,还能看到英国经济不景气的历史过程,更能让我们感受英国近几十年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他国家也陆陆续续开展了这类纪录片,我还没有看,这次主要谈谈对英国版的《人生七年》的看法。

       正如影片中一部分主人公对这一纪录片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他们并不喜欢被拍摄和采访。七岁的他们还不懂得什么,被导演拉到了镜头前,定下了他们人生的基调。14岁时就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抵触情绪,有人还分析出了拍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和它的缺点。导演的目的一开始只是想纪录不同阶级人们的人生轨迹,但它的一个缺点就是每7年的人生仅被展现出很少的一部分,观众会以偏概全,主人公们也被简单化。另一方面,采访本身会对主人公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小时候还好,从21岁开始,他们的言语将被以成年人来对待,一经播出,就会有观众的反馈,这让主人公们感觉自己的人生像是被大众审视的一部戏。

       作为观众,如果是从开始就关注的,每次都要等七年,然后看着主人公们的进展,会和自己的相比较,对观众也是一种煎熬。如果是后来才关注的,我就是这种情况,一口气把别人的人生看了大半。虽然科技和点子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活的历史,新鲜的别的普通人的一生,但作为自然人这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超出了一个人对人生长度的把控的尺度,虽然很多电影讲述了某人的一生,但对于普通的真实存在的人的一生,观众会改变对自己人生的看法,虽然这不一定是错的,更不一定是不好的。

       另一方面,以我这个年龄段的角度来说,我看到了主人公们可爱的小时候,懵懂的青少年时期,有想法的青年阶段,直到中年和老年,对他们的感觉从你把他们当孩子、当青少年、当青年、当同龄人、当长辈、当老人,这些感情都汇聚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正常的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这使得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更丰富,这有别于和他们一起长大的观众们,是层面更丰富了,不足之处就是感情的量不够,所以我们并不像(假想)神一样对他们有充足的感情。

       说了一些不看好这部纪录片的话,其实我很喜欢看,相信其他观众也非常喜欢,我们有幸能窥探他人的一生,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参照别人的人生轨迹反思自己,让我们有了本无法获得的体验和经验。俄国版的2019年出了35up,英国版的到2020年出了63up,大家可以去看看。

       关于纪录片的部分就结束了,借此分析一下人的短暂的一生。虽然剪切的片段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轨迹,但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也不难想象他人的经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定下了笔墨的浓重,后面的轨迹就是有依有据的,即使遭遇了一些外在或内在周期引发的人事物的变化,可能会有大的转折,也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完整的人生轨迹。肯定有很丰富或很离奇的人生,但也都限定在人的生命周期,并没有哪个动物变成了人,或人变成了神的历史事件。

       大多数人都遵从着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而主流意识又取决于人们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们不管喜不喜欢社会现状,多数人也都按着社会意识生存生活,而社会意识又是人们这样的生存生活方式造就的。于是底层人们对于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只顾自己的生活,使得有改变社会意识的想法的人有机会引导这些人来达到改变社会意识所需的个体意识的数量,从而改变社会意识,而这一改变就含有那个人的个人意识,这个人也可以是一小部分人的团体。

       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展开说明,如果我写得出来的话。


《人生七年》

纪录片还有一些别的小朋友,不过太多我没来得及截图,因此只有一部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富家三兄弟:查尔斯、安德鲁、约翰,西郊利物浦郊区的尼尔,福利院的赛蒙,私立寄宿学校的布鲁斯,贫民窟的托尼,富家小姐苏西,村里的尼古拉斯,政府公宅的杰基,尼尔的朋友彼得。 拍摄人员会每七年记录一下他们的生活近况,询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对未来的规划,对生活的态度,对婚姻的看法等等,还有诸多小事。第一集开头他们一同去公园游玩,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约翰的守规则意识,多次提醒别的小朋友不要投喂熊。然后是分别对他们的采访,七岁的小朋友,每个人都有很独特的想法,虽然只有第一集是黑白色,但是第一集是我所感觉到他们最开心最无忧无虑的一集,他们对未来有畅想,对生活深感快乐,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不同的阶级与背景,可以明显对比出他们生活风格的不同,托尼每天会和别人嬉戏打闹,想成为骑师,十点或者十一点才睡觉,苏西会练习舞蹈,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七点钟就睡觉。 阶级带给他们最大的不同是教育与见识,当问到和异性打闹之类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相差无几,但是问到对未来的规划就凸显差异。富家三兄弟中,安德鲁7岁就拥有自己的股份,他会关注股份消息,约翰每天看许多报纸,对自己未来要上的中学大学有着清晰的目标;而托尼的一位朋友保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学,托尼想成为骑师。 第二集 十四岁,这个年龄段,影片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变得沉默,这处于他们的青春期,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对一些事情有了新的认知与看法,他们的 人生轨迹越来越不同,约翰长相帅气,成绩优秀,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显然比同龄的人成熟许多,看待问题更加全面,他的语气行为自信坦然大度,但谈论的话语有充满责任感,托尼仍旧好动活泼,他按照自己的梦想进行着每一步,另外就是布鲁斯,他总是温温柔柔的善良,苏西和尼尔还有查尔斯,明显沉闷哀伤许多,他们中 的大多数都拥有不完美的家庭,父母去世或者离婚,再或是长期寄宿。 约翰说,有的人天生背景好,他认为那些人应该做更多事,多为国家做贡献。 第三集,二十一岁,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开始工作,杰基三姐妹中两个人已经结婚,步入婚姻生活,约翰七岁时想要去,现在在牛津读书,安德鲁一直向着律师方向走,托尼转向投入出租车司机工作,尼古拉斯从一个村里的孩子艰难的申请到进入牛津读书,布鲁斯也进入牛津读大学,苏西开始变的消沉,而尼尔的生活让我很难过,他说他根本想象不出为什么7岁的时候可以那么快乐,赛蒙做着一份普通职业,性格谨慎。我感受到家庭带给人的影响是苏西和尼尔,他们两个人的父母都对他们有所要求,苏西从 7岁时候就显得安静,一直被父母安排着生活,尼尔小时候很活泼可爱,但是父母给他的压力让他辍学,想要迫切逃离。托尼虽然贫穷,但是始终有疼爱他的家人,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他也始终按照自己不同阶段的目标努力奋斗着,每个阶段都在实现自己说的话,尼古拉斯变得特别开朗,完全不同于十四岁,他在慢慢实现着阶级跨越。布鲁斯始终散发着圣光一样善良。 第四集  二十八岁 布鲁斯一直善良,他说别人说过他天真,他也会担心自己这样会被别人欺骗,但是这也是一种优点,他们这种人爱相信别人,这应该被鼓励。 我看完了,今天看到了2019年最新出的63up,导演已经去世了,很难过,导演给我的感觉是很犀利,直击要点,很感谢他可以贡献出这么一部好的作品。 看完的感受很多,看的过程中有很多感悟,被纪录片中的主人公的行为言语触发的感悟,记录不太多,我的思想不够深刻,也写不出太多赞美的话。只能说这纪录片带给我了一场丰富的人生。通过看几个人的一生,或许你可以从中慢慢寻找到幸福的获得方法,在我看来,是婚姻、孩子、政策、对他人的贡献。 每个人都很亲切,很不舍得,56up最后一幕,托尼所在的奥运会举办地是21up时他所经常出没的赛狗场,当他说到他都不敢相信这里竟然变成了2012伦敦奥运会的场地,我真的很被触动。影片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容颜的消失,感情的起伏,生活的波澜,事业的得失,幸福的来源等等很多。 对于人物:说一下约翰吧,约翰很强,他一直努力,按照自己的梦想前进,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目的有行动,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可以有价值,思想深刻的人。尼尔我认为他是一个很感性的高敏感人格,很容易困在自己内心的世界。苏很成功,在任何时刻都有要做想做的事情,这也给我启发······ 讲一下给我印象深刻的点吧:一个是小天使布鲁斯,他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贡献,救济穷人,传播教育,生活乐观快乐可爱,婚姻幸福,想起来《被讨厌的勇气》中说:幸福就是他人贡献,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自己有价值,触发了我今后也想做慈善方面的工作。 还有就是婚姻,比如保罗和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她改变了保罗,总是鼓励夸赞他,他们的婚姻一直很幸福。之前我总想着未来的伴侣可以成熟一点,引领我,指导包容我,现在则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之光的人 三是婚姻和孩子给一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之重大,不多阐述了。苏西,保罗身上体现的最明显。 四是始终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出力多么幸福。 五是人的思想差别很大,约翰十四岁想到了我如今才可以意识到的问题,对国家政治方面的想法我根本没有什么意识,他这点很强,但是比如赛蒙到五六十岁还没有相同一些我现在想通的问题,比较囿于过去与后悔之中。此乃教育的意义。 最后,看的过程中会偶尔觉得有点无趣不想看,但是每次看一点都会很感动,这部纪录片的魅力我说不清,但是在你看完之后为他打分,很难打低分,他真的很让你感动感恩其存在!

纪录片《人生七年》

一部被网友称之为两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影片,一部是《56up》,另一部是第一次看到的某国动作片。

如果你并不富裕,出生在底层阶级,如果你对阶级流动和固化、婚姻、人生的可能性以及任意的人生问题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这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一共八部,当然你可以从看起。BBC从1964年开始找到14个不同出身的孩子,每过7年会再一次找到这14个人,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已注定,有的人,改变了所谓的宿命。

直到了2012年。这片子里已经记录了这14个人在这56年动态的成长与变化。

每七年更新一集,到今天拍摄了近60年,在整个世界影史都是一个奇迹。

一个人家庭环境影响了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观念又会改变人的命运。

从这14人的大半辈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点和让人深思的地方。




一部被网友称之为两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影片,一部是《56up》,另一部是第一次看到的某国动作片。

如果你并不富裕,出生在底层阶级,如果你对阶级流动和固化、婚姻、人生的可能性以及任意的人生问题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这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一共八部,当然你可以从看起。BBC从1964年开始找到14个不同出身的孩子,每过7年会再一次找到这14个人,有的人一出生,他的命运就已注定,有的人,改变了所谓的宿命。

直到了2012年。这片子里已经记录了这14个人在这56年动态的成长与变化。

每七年更新一集,到今天拍摄了近60年,在整个世界影史都是一个奇迹。

一个人家庭环境影响了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观念又会改变人的命运。

从这14人的大半辈子里有太多太多的看点和让人深思的地方。


豆瓣9.6高分纪录片《人生七年》,给你总结了3点启示,必看!

英国的有一档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导演挑选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农民家庭,有的是工人家庭,有的是上流精英阶层。

从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一直到六十三岁,对他们进行每隔七年的一个采访,来讨论他们当下的现状,感受或者是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看完这部电影就好像讲述了一个人现实中的一生。而我们大家都是他们中的一个。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不约而同地经历着上学、找工作、结婚生子等事情。

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阶层里,只有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尼克,打破了阶层固化,跻身于上流社会。







那么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为什么有生来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暖;有人却生在金窝,吃穿不愁还有一堆人伺候着?

为什么有人聪明伶俐,有人却天生愚笨?

为什么有人天生身体健全,容貌秀丽;有人生来残缺,形容丑陋?




人与人终究不同,而这冥冥中也成了不同阶级的区分。




但是我们终究要想办法让自己活着,过完这一生。

我们的出身决定了我们的阶层,身边接触的人和事物,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意识。







从纪录片中7岁的孩子就能看出来:当问他们平时的生活,下层社会的小孩有的逃课、打架,去哪里玩耍。而上层社会的孩子,津津有味地说道他们爱看的报刊,参加的有趣的课外活动等等。

在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规划的时候,上层阶级的孩子,逻辑清晰地对自己要读的什么中学、和大学以及要学的专业都如此地清晰;而下层阶级的孩子,一脸茫然的问道什么是大学?







而这就是最明显地表现:不同阶级的人对自身周围环境的眼界和意识是固定的。这也是大环境下阶级固化的结果。






有人是态度决定人生。悲伤会使人低沉,欢乐会让人奋进。

不同态度对待人生,结果也不一样。







来自中产家庭的托尼,小时候特别调皮,不喜欢读书,他梦想着当一个赛马骑师。于是他在马场当学徒,他为此感到很开心,也很努力,可是上天似乎没有眷顾他,几年后,成为骑师的梦想破灭了。

但是他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转而决定要去学开计程车。

影片再一次采访他的时候,采访人员问他:对于没有成为骑师的梦想是否会感到遗憾?







他会心地笑道:“尽管没有做出成就,却不会感到遗憾,有些事做了总比没有做的好。”

他很开心的说道自己当下的生活情况。平时开出租开累了,还喜欢来赛狗场看赛狗,赚赚外快。

托尼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天生是个乐天派,他享受着计程车的生活,乐于与不同的人交流,晚年的他还在和西班牙买了房,经常带孩子去海边度假。

而与他同一阶层的男孩尼尔人生就过的很坎坷。

影片中7岁尼尔可爱地谈到自己未来的规划,14岁的时候感觉开始有了忧愁,到后来他没能上自己计划的牛津大学。在阿拉伯丁大学一年后退学,之后更是四处漂泊靠着领救济金生活,一直处于彷徨的状态。







从小就读于私立学校的尼尔,过的很开心,但是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他14、15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在影片中他自己也谈到了父母对他的婚姻影响很大,让他觉得生活很消极,认定自己以后不会结婚,害怕重复父母的道路。

家庭的变故会影响一个人,但是很多的情绪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持悲观态度的尼尔一直没有走出父母失败婚姻中的阴影。

这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才慢慢地走出来。

尽管我们会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但是不要让坏的情绪一直影响我们,因为悲观的态度会让生活变得消极。










记录片中上流阶层被称为”富家三公子“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他们从小就有对自己的未来做目标和规划的习惯,所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而他们的子女也依然是按照他们的要求,接受一流的大学教育,人生过得轻松有规划。




被称为“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在中学的时候,就梦想着能够称为特工。

他思考如何才能称为特工,当时的特工都在克格勃工作,于是有一次他只身一人跑到克格勃那边问工作人员,怎么样才能来这里工作。工作人员告诉他,这边只招收列宁格勒大学的大学生,起码普京要考上列宁格勒大学才有机会。




而当时列宁格勒大学只招收理科的中学生,普京读的中学不注重化学教学,于是他中学转到注重理科教学的学校。他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致使他一步一步实现了梦想。







不管在任何时候,设定目标与计划,会让我们朝着清晰的方向坚定的去努力,这样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人生有多少个七年呢,我想影片《人生七年》并不是让我们仅仅让我们看到了阶层所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我想影片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去度过这一生?

即使我们出身不好,但是我们满怀积极的态度,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怎怕理想不会被实现呢?




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会得到,终究也会失去,希望我们能够活的坚毅且洒脱。




那么你对于记录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人生七年14个人物结局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的14个孩子的结局道尽人生残酷真相。《人生七年》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5bN-mw3Iwy7iDGP6hezNQ?pwd=wx03 提取码:wx03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人生七年14个人物结局

“除了英国女王,没有人像这14个人一样被如此详细地记录。”从第三部开始参与拍摄的摄像师说。当镜头对着已到中年的尼尔,问他“你的人生失败了吗?”这张曾经最漂亮的脸蛋,出现可疑的疮,“我还没死。”他回答。摄像机完全记录了他抑郁、隐居、无家可归和身无分文的戏剧性经历。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童年大体是幸福的。在14岁,他开始抱怨自己无法放松,“我去了一所糟糕的学校,受了欺负”。他说自己常被人打,16岁时被诊断出精神隐疾。他喜欢文学,梦想着去牛津大学,却在考试中失利,最终来到阿伯丁大学,称那里“有一种可怕的气氛”。一个学期后,他退学了。节目组找到他时,他正在工地搬砖。他没有成为旅行车的司机,却靠着搭便车和领救济金走遍英国,并一直在自问“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他拎着两个行李箱在暴雨中行走,身体在不合身的大衣里晃荡,寻找乡下废弃的房屋拖车躲雨。在湖边的石头岸边,导演问他是否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尼尔望着平静的湖水,冷笑一声,那双少年时代闪亮的眼睛垂了下来。“我永远不会有孩子,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东西,即使我的妻子是最活泼,最热情的人,孩子也会阴郁。”对话中流露出的哀伤情绪,让人相信他是个病人。35岁时,他孑然一身,跟父母关系淡薄,也没有常联络的朋友,节目组的人有时与他一起过圣诞节,他与世界的纽带一根一根松开了。“7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可能在伦敦的某条巷子里流浪吧。”尼尔抖动着身体,一只眼睛藏在光线之外。尼尔是整部纪录片里,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福的人。中国观众也为他揪心,“他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有人在《35岁》下面留言。同一时期,农夫的儿子尼古拉斯脱掉了厚底眼镜和身上的腼腆,脱下沾满泥的靴子,从农村走到美国的实验室,成为一名健谈的大学副教授。他的口音已经受了美式英语的影响,进取心日盛,发际线倒退。1991年的美国大学课堂,时不时出现中国面孔,穿着宽大的牛仔裤,留着中分。他们的教师尼古拉斯21岁时在牛津大学读书,与刚刚宣布卸任的英国首相是同期校友。又过7年,人类站在20世纪的尾巴上张望,那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洪水来了,微软发布了Windows 98,谷歌成立。主人公们人生过半,42岁,许多事似已成定局。远离家乡的尼古拉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评上了正教授,出版了几本专业书,不久后就邂逅了第二位美丽的美国妻子。精神抑郁的尼尔在42岁出场时转了一个大弯,他确实回到了伦敦,不是以流浪汉的身份,而是以地方议会的顾问身份。虽然这份工作仍然只有微薄的薪水,但他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他骑车穿梭在风景优美的英国乡间,挨家挨户做问卷调查。曾经的流浪生涯帮了他大忙,他几乎走过每个地方,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很适合做顾问。他为地区建一座公厕而斗争,“我敢说任何一个球场上的争夺或是英国历来的战争都没这里激烈。”他把时间分配给议员职责、教会工作和乐施店的志愿工作。56岁时,尼尔甚至被邀请去澳洲做政治演讲,主持人介绍他,“这是一位很有决心的政治家,他有可能成为英国未来的首相!”说到这里,镜头抖了一下,传来笑声,尼尔赶紧补充,“他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他们知道我曾靠救济金活着,还会邀请我去演讲吗?”尼尔的父亲去世前,他们曾一起看了一场比赛,老人已经没什么力气,两个人都很放松,达到了某种和解。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后,也接受了他的样子。这个已过半百的秃顶男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宁静,他躺在草地上,有一刻福至心灵,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落在他身边,“蝴蝶生命很短,但它享受阳光。”“我从16岁开始就一直被精神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它让我没办法顺利地读完大学,也带来某些工作上的困扰。20多岁的时候我尝试过求助心理医疗机构,但是那个年代不健全的医疗制度让我很快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56岁的尼尔评价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撑下去”。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等了60年,终于等到了14个普通人。

上一篇:危情护花

下一篇: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