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

时间:2024-09-16 23:44:43编辑:分享君

作文如何审题8个方法

作文如何审题8个方法如下:1.话题式 材料作文 ——从话题入手确立主题。作文材料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称为话题式材料作文。这类材料作文,“话题”是核心,材料可以围绕话题摆出一些现象,或者对话题进行解说、阐述,或者是对话题的引出做铺垫等。从写作的角度看,材料是次要的,考生应该抓住话题,谈自己对话题的看法,由此确定 文章 的主题。2. 故事 性材料作文——从故事主旨入手确立主题。材料作文是一则故事,话题不明显,也没有论述性的语句。考生必须认真研读材料,通过故事的人物、情节等,把握材料的主旨,以材料主旨作为构思的切入点。当然,对于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考生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还可以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3.人物品格类材料——从提炼人格入手确立主题。以表现人物品格为核心的材料,可以透过人物语言、行为,或者其他人物的评价、命题人的提示等,提炼其人格精神,可以是诚实、善良、宽厚等高尚人格,也可以是虚假、自私、忌妒等人格缺陷。考生作文立意,表达对某种人格的看法,主旨就是符合题意的。4. 名言 警句类材料——从 句子 含意入手确立主题。名言警句材料,要从句子的含意入手确定文章立意的方向,而句子含意的理解往往需要抓住关键词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5.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误区。1.撇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是考生思考的起点,是作文立意的依据,如果作文撇开指定的材料,另搞一套,就会被评卷老师判为“不符合题意”。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是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放过了材料的根本,从一些枝节入手,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与命题要求或者擦边而过,或者相去甚远。二是涉及两个概念或事物关系的材料,只就一个方面论述,缺乏辩证思维的眼光。3.中途易辙,偏离题意。开篇能引入材料,依题行文,但由于对材料理解不深刻,在论述的过程当中,横生枝节,将立意引入了歧途。2高中语文作文审题技巧审题1、审题目。本次作文为导引式命题作文。从题目来看,命题采用两个词语,中间用“和”等连接,这两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属于关系型命题作文。“你和我”这种关系比较复杂,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互为因果的关系、互为条件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等。所以,首先确定主旨时不能偏指一方。有不少考生只写“你”,不写“我”。有的则相反,只写“我”,不写“你”,显然都不符合命题的要求。其次不能孤立地理解两个概念。有些考生虽然也说到了两个概念,但没有阐述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这样文章的观点就不明确,更不用说其他了。2、审导语。导语是给考生提供思维方向的。如“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人、事、物、景”,其中“自己”就是“我”,“人、事、物、景”都可以说是“你”。四个“无论”告诉我们,与“我”联系的“你”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有时我看你时很近,你看我时却很远”,则给人以哲理的启示。3、审虚实。“你和我”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因为是人称代词,所以可以写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你”和“我”的故事,论实实在在的“你”和“我”的理,“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但从导引语看,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拟人手法虚写。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祖国、历史、书籍,也可以是理想、信念、追求等,非常发散。“你”也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如李白、杜甫。“你”也可以是某个文学形象。由虚处着墨,写我怎样了解某位历史名人,怎样了解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怎样了解神话 传说 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怎样了解历史。也可以写我怎样与“诚信”联手,或与“青春”邂逅等等。

语文写作审题方法,选材立意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年年谈审题,年年有离题,这说明我们许多学生的审题能力并没有真正形成。道理我们都懂,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不正确,整个作文就失败了。但是,怎样有效地培养审题能力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我觉得定期写一写审题分析是一种很有针对性,很见成效的训练办法。什么是审题分析呢?举例如下——


(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写出审题分析。

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1.“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2.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3.写作。可从以上所给角度选择其一,也可全面阐述。联系实际,如:可谈论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可谈论爱因斯坦、李政道等科学大师钟爱音乐艺术;可谈论克隆人有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可谈论“科学是双刃剑”,需握在“人”之手;可谈论新的迷信——科学迷信。等等。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出审题分析。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受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应用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请从这则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审题分析:

先分析“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的行为,他是怎么做的?“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

1.可以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那么,“对”在哪里呢?他既坚持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做了妥协,照顾到了别人的视觉感受和传统心理。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一种艺术,其实要做成事情常常需要这样。许多创新之所以失败也多因为没有很好地用好那实际上无用的“4根柱子”。

2.当然,也可以否定他的这种做法,认为其有弄虚作假之嫌,但是是他愿意这样的吗?肯定不是的,他是被逼的,可见,有许多“形式主义”其实是“上面”逼出来的。“市政府权威人士”如果能多听听建筑师的意见,或者从谨慎出发,多做些可行性研究,总之,改变作风,也许就不会有今天揭晓后的尴尬了。

我们再来分析“市政府权威人士”的行为。他们做了什么?“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并最终迫使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做出了妥协。无疑,这种做法是缺乏远见的、无知的。可以引起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1.保守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也许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但,他们是无知的。他们只忠于自己的感受和习惯,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有丝毫的突破。从而差点儿扼杀了建筑史的一个杰作。

我们的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风气。

2.由这件事情可见创新、尝试之路有多难!每一种创新,每一次进步可能都是与传统的代表——某些权威人士——斗争或妥协的结果。小到一个建筑,大到政策设计,即使是文学艺术的创新,也都无不如此。

由此可见,所谓“审题分析”包括三点。一是如何读题,析题,找出题目的重点,把握题目的全部要素,从而思考尽可能多的角度。这需要发散思维。一是唤醒生活,包括生活阅历与阅读经历。其实,在我看来,学生的作文所谓“不能切题”、“内容淡薄”,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读题时没有唤醒生活,没有接通生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胡乱地堆积了一些文字给你,在你看来当然是文不对题或扣题不紧了。这需要联想、想像思维。三是构思,即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你截取的生活。我们可以没有时间写完整的“成文”,但每周写写或长或短的“审题分析”总还是可以的,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练习材料:请就下面这个材料写出审题分析——

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便被捕上了岸,渔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丽,便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后来鱼越长越大,女孩便给它换了个更大的鱼缸,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便会渐渐消失。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地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怜,便把它放回了大海。

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看起来好像是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信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

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 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作文的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将感性的感受写出来,好的文章少不了修辞的点缀,下面一起来看看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1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得赞美的人》。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作文审题的四大步骤2 开头的基本原则 一、开头简短有力 开头的句子或段落是文章当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层次。开头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本文的话题,另一方面要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两个目的都要求文章的开头要简短有力,古人用“凤头”来形容,是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 二、开头要与题目相呼应 开头要与题目相呼应,并且最好能指向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初高中生的作文一般都只有六七百字,或许更多,文章的中心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凸现出来,需要很多因素,诸如选材、结构等等。 而在开头呼应标题,就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文章入题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文章的推进快,表达主要意思的文字效率高.如果结尾处再能够呼应题目,文章就如同一个环,自成一体。前后的文气紧紧相连,结构就严谨。 常见的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 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 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2、背景渐入式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大系统。一棵树是在一座森林的系统之内,一片叶又属于这棵树的系统。一个人属于社会这个系统,一根指头又属于这个人的系统。 因此,任何单个事物,任何一种现象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系统,即它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或自然背景。 如《孔己已》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在考场作文时,有些题目乍一看,觉得突兀,不可捉摸,但联系背景一想,便豁然开朗了。 如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联系近几年的科技发展,克隆技术的问世了,基因可以移植了,航天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联系这些背景,文章的内容可写了,联想与想象也便有了立足点了。 3、设问置疑式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如《枣核》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可是却很蹊跷。” 又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 这种开头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频率很高。当然,这种开头形式要注意巧妙运用,避免单一、或追求形式上的好奇。 其实,这种开头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如: 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 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4、名言警句式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回声》开头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诗。《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 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 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5、精辟设喻式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精辟设喻式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此外,还有抒情议论议式,刻画人物式等开头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作文教学:文章的立意

一、什么是立意?

通过你的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抒发某种情感,或是阐述某种思想。立意,通俗一点可理解为写作的中心思想或是主题或是主旨。

二、立意的重要性


1、立意是要给文章定“灵魂”。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

2、立意是给文章找个好“统帅”。 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选择、语言的运用,都要受主题目的制约。

3、立意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水平。立意高超、新颖,站的高,看的远,给人的教育、启发就大。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千古文章意为高。”

三、立意标准


主题正确、集中只是基础等级的要求

主题深刻、新颖才是发展等级的标准



四、立意的方法初探。


(一)审题立意:

1、以问来引领想法。

抓标题中的关键的字词。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例如:命题作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关键字: 握

握谁的手:爸爸的手、妈妈的手、老师的手、朋友的手、陌生人的手……

为什么要握(感悟或感情):误会、感谢、共享、快乐

2、探究寓意法

(1)先写出关键字词的本意,以及特点

(2)再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集中而深刻。

注意:寓意要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力争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例如:命题作文《送他人一朵花》

本 意: 花

特 点:美丽、芬芳、鲜艳……美化环境,传递情感……

“花”的寓意:美好的精神品质: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理解信任……

(二)行文立意(启发于曹津源老师作文教学 《全国优秀作文选》)

针对我们的初二孩子,文章整体都写得不错,我们要在行文中巧立意

1、写足“传统”,引发“新声”,创新立意。主体部分细节描写到位,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等手法,一定写足“传统”。接着引发“新声”前铺开背景,做好铺垫。最后,融人文特质于物理特性之中,发出“新声”。

例文:黄河的阵仗

邱明茂

平生只见过两次黄河一次冒昧造访一次,不经意的邂逅。

2008年夏天,我启程前往郑州。那天下着暴雨,列车驶过东明县黄河大桥,速度出奇地缓慢。那时,我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忽然,耳边传来一阵骚动,几个南国口音在那里大惊小怪:“快看,快看,黄河!”一刹那间,我睁开了眼睛,隔着厚厚的玻璃,隔着密集的雨丝,看出去――

桥下,奔腾的黄河水有如脱缰的野马从西往东飞驰而下,一个一个的漩涡,虽然看苍苍的老人,掏出手帕不住地擦着眼镜片,从那颤动的嘴唇上,我能懂得他那份激动的心情。此后很长时间里,列车里都被这种激动的心情笼罩。打扑克的支着头寻思,说笑话的压低了嗓门,甚而孩子的哭闹也明显减弱了几分。过了东明不多久,老人就下了车,收十行李的时候,他说:幸亏列车晚了点,让我看见了黄河本来的样子。

时隔一年,因事前往东营,行程只有三天。很不巧,在东营时,瓢泼般的雨水没有停歇过。倚着门口,焦急地看着一点不见减弱的雨势,无可奈何。朋友准备了精美的酒菜,安慰我:“见不到黄河,还可以看看雨景嘛!”迢迢近千里,我是来看雨景的吗?我的不耐烦很明显地显示在脸上,朋友无奈,趁着雨势稍弱,招了一辆出租车。

到了黄河边,我和他各擎一把黑雨伞,站在一处民房的旁边。四周是望不到边际的漫漫黄河滩涂,芦苇、水红花铺天盖地,稍许留神,还有野鸭和苇喳轻轻地私语。隔着老远,就是黄河入海处,宽阔的海面,一条流速已经非常缓慢的母亲河。交际处,一条长长的弧线,泾渭分明。线的那一边,清澈如许,稍微挪一下视线,依旧浑浊不清。黄河在平静地入海,大海也平静地接纳黄河。完全不似两军对垒,分明就像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平和地拥抱。也许是朋友见惯了这种阵势,短短半个小时就催促了我不下八回。而我迟迟不动,直到一阵更强烈更暴虐的风雨卷走了我们的黑伞。

民房的主人大概听见了动静,穿堂过厦绕到大门前,连拉带扯地把我们拽进屋里。我颇不好意思地到了门口挤干了衣服上的雨水,才找到了马扎坐下。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又是沏茶又是倒水。很快我们就唠在了一起。我说:这就是黄河入海吗?怎么就如此平静?一脸慈和的女主人已经蹲在了屋门前面宰杀黄河大鲤鱼了。她一边熟练地刮着鱼鳞,一边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到家了呗!”很平和地回答。浪迹天涯的游子回到了家,还需要有多大的阵仗吗?

技法点拨:

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是:

首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足“传统”。

文章描写“暴雨”中的黄河壮阔激烈激烈的“阵仗”,只用八十多字,“如脱缰的野马”,“睥睨一切”等词语凸显其汹涌狂傲的骇人气势。作者构思之妙在于,在正面描写是以大量篇幅从侧面表现黄河激流的震撼力:“几个南国口音的惊呼”,“说笑话的”或“低头寻思”等,文章还特意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特写镜头――“掏出手帕不住地擦着眼镜片”写出了老人的激动之情。总之这一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凸显黄河洪流睥睨一切的英雄气概,将“黄河水文化”传统的刚烈属性演绎的激荡人心。

其次,引发“新声”前铺开背景,做好铺垫。

写足“传统”并非文章主旨,文章写“时隔一年后的黄河之遇”才是利益之心所在。发出“新声”之前,作者巧设悬念。一是“我”不顾“瓢泼大雨”雇了出租车去黄河边;二是茫茫滩涂上只有芦苇、水红花、野鸭、缓缓流过的黄河水……“我”究竟钟情于什么?三是朋友催促八回,“我”仍“迟迟不归”,直至“更强烈的暴虐的暴风雨卷走了我们的黑伞”,“我”为何有如此的定力?这些背景的描写都不是闲笔,而是为了引发下文“新声”的铺垫文字,其作用是是“新声”的发出自然有理,水到渠成。

最后,融人文特质与物理特性之中,发出“新声”。

方法是“一问、一答、一议”:“是黄河入海吗?怎么就如此平静”,侧重于物理属性,出于此次所见的前一次“冒昧造访”所感迥异;民房主人的八字答语,“这有什么呢?到家了呗!既接地气,又含蓄精妙,融入了人文情怀。作者,由此引发的一句议论“浪迹天涯的游子回了家,还需要多大的正事阵仗吗”反问立意,洞开新意,令人神采飞越。国家衰败、山河破碎之时,母亲河发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怒吼,“刚”之特性张扬神州,如今滩涂平静,野鸭“私语”,居民的中年夫妇生幸福,话语“平和”,一脸微笑,母亲河“缓缓”入海,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回了家”,与“另一个母亲和平的拥抱”,多么和谐亲密!此时黄河水文化与时俱进,亮出了它“柔”的人文属性。此时,读者还在进一步放飞思维,把握主旨――母亲河之属性“刚”“柔”兼有,中华民族既能坚强的面对苦难,也会热爱、珍惜和平的盛幸福生活,追求“母亲与母亲拥抱”的幸福愿景……而这些,这是作者为母亲河水文化注入新元素,也是作者在写足“传统”后引发的动听“新声”。

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同中见异,推进一层,并由层进性描写引发精当议论,创新立意的有效方法。

例文:磨出心灵的醇香。

姬琨

记忆中的石磨还静悄悄的裹着粗布麻衣,稳扎马步站在院中。或许他人早已忽略了了不起眼的你,但儿时你与爷爷的联袂演出一直深深的印刻在我心中。

爷爷舀起一瓢浸好的金黄大豆注入石磨中心的圆孔,随手将倒空的瓢丢进木桶。他用枯枝般苍老的双手紧紧攥住石磨旁厚实的木棒,耸起双肩,弓起背,腿部发力,脚掌钉在砖地上,双手奋力向前一推,石磨才借着外界给他的推力,缓缓地扯着嗓子“吱吱呀呀”地挪动身子。豆子与石磨棱的表面摩擦的“嘎啦”声很快就消散了。但凡遇到石磨的豆子都乖乖的摇白旗。豆渣附着在石磨坑挖的沟里,细腻的白浆顺着石磨壁流入木桶。直消片刻豆香便盈溢小屋。我满足于这令人安心的香气与此刻的宁静,生怕呼吸会吹浅这饱满的豆香。

石磨有时也会与蚕豆狭路相逢,这是石磨转得更慢了,爷爷松开汗涔涔的木棒。石磨也趁着间隙调整状态,凝聚力量,以备一举击溃敌人。爷爷活动活动筋骨后,又往圆孔中注入豆子,一鼓作气,绷紧裸露在空气中的臂膀,石磨毫不畏惧那些个倔强地以坚硬的铠甲面对自己的蚕豆,用它粗粝的身体把蚕豆塑造成他们该成的样子。就在石磨碾平蚕豆的那一刻,我心中莫名地有了欢喜。蚕豆比黄豆大上几许,石磨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石磨没有消极怠工,而是以积极而强硬的姿态迎战,继而凯旋。

石磨转着转不完的圈,磨着磨不完的豆,不知疲倦为何物。我凝望着你,你看似木纳笨拙,实则大智若愚。我在心里默默问你也是在我问我自己:“你累吗?”你似乎也在用“咕噜”声回答我:“累,我虽然怕那些蚕豆,但我有我的禀赋,我敢于跨越心灵的绊马索。”我愕然,一种别样的感觉,在我血液中蔓延开来,与心一起律动。凤凰涅磐,化茧成蝶,恐惧达到极点,温度早已超负荷,可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石磨磨豆,正如人磨其心灵。苦难如豆,我们也要像石磨一样迎浪而上,磨碎苦难,让心灵变得醇香。

晚风微漾,似乎还有留在石磨上的豆渣的香气萦绕在我身边,我知道石磨已入眠。伴着村外飘来的野草的芳香,我枕着夜莺的吟唱进入梦乡。

点评:这篇习作用“以层进描写升华立意”的技法,达到高度。

文章叙写的是“爷爷”和“石磨”联袂演出的两幕短剧。

第一幕的主角是石磨和大豆,尽管爷爷的双手似“枯枝般苍老”,磨浆时须“耸起双肩,弓起背”,“奋力”向前推,石磨“吱吱呀呀”地发声挪身,但这活儿还算一般,结果是“遭到石磨的豆子都乖乖地摇白旗”

奉上溢香的白浆。

第二幕的主角换上了体型大且有“坚硬铠甲”的蚕豆,爷爷与石磨面临的是一场狭路相逢的恶仗,其难度明显进了一层——爷爷的臂膀“绷紧裸露在空气中”须时不时“活动活动筋骨”调整状态,石磨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爷爷与石磨终究以积极而坚强的姿态迎战,继而凯旋。

有了这样的层进性场面描写作为铺垫。接下去有“由物及人,创新立意”也就水到渠成。作者“由物及己”,说累议苦;由己及人,巧用比喻“苦难如豆”,“我们像石磨”亮出寓意——“迎难而上,磨碎苦难,让心灵变得醇香”;最后抒发“伴香枕唱”而眠的愉悦,使创新立意多了一层诗意。很明显,如果只写磨大豆的场面,那文章就会显得素材单薄,对立意的支撑力也就不够强,这是有了蚕豆这一场面描写才是文章升华文旨,作者对人生的理解理性思考也更有深度。

我们孩子的作文(打磨一遍)

年味

丁姚润扬


日子仿佛在指间缓缓流过,当时光漫上年轮,一张张被撕开的日历,终于露出了空白的底页。春节,如期而至。但我惊奇地发现,除夕留给我的深刻记忆,便是一盘盘炸成金黄色的春卷。

除夕那天一家人从早上就开始做春卷。从冰箱里拿出新鲜的韭菜黄,肉馅和春卷皮,上面还凉冰冰的,还有水珠。

把韭菜黄洗净后切成拇指长的小段,再将解冻后的肉馅加入切碎的小葱和韭菜黄搅拌均匀后,再用刀剁碎,使肉与肉之间分离一些,一会儿方便包。在冷开水中加入一些玉米淀粉,拌成很粘稠的胶状。将分离后的春卷皮一张一张剥开摊在桌上,把调好的馅夹到皮上,挤成长方形弄均匀,用后面的皮包上前面馅,卷两下之后把旁边的皮也翻上来,使肉更加固定最后封口时加上一些调好的汁液,把春卷皮固定,不易散落。包好的春卷是细细长长的。四边都像小角一样向内翻折。

我们一家人坐在桌旁边包春卷。每个人坐着一张小板凳,手上都包着春卷。我们一家人说说笑笑,春卷却包得很快。看着那排的整整齐齐的春卷,我甚至已经看到了他出锅时金黄的模样,我就垂涎三尺。

春卷下锅时,已是晚上了,此时万家灯火,越到晚上,年味越浓。外面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饱满着人们对新年美好愿望的春联。到处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春卷在热油中翻滚,浮在油上,韭菜黄的清香,被炸出了味儿。乳黄色皮一点点变成金黄色,原本光滑的表面也凸起了微小的颗粒。油在春卷的空隙处翻滚,在肉稀薄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油和肉互相交融样子。肉和韭菜黄和小葱的辅佐下变得鲜而不腥,不腻。又有肉本质的味道。

刚出锅的春卷,脆香,咬口下去有油水从肉中渗出,很烫。恨不得一口吞又舍不得……

我爱我们坐在一起合作包的春卷,因为它们可以在一家团圆时,一起用心去品味。那一盘盘除夕的春卷,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味道并永恒于我的生命之中,像那一个个鲜活的人,那一份份动人的爱,永远温暖着我的内心……

陈欣宇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请依偎在我肩头,共享旧时光,暖色度余生......

——题记

对过去的的怀念,如同夕阳的光晕,在心头层层荡漾;对未来的展望,如同秋日的大雁,在头顶展翅高翔;餐桌上的千言万语,在举杯后,化为一声脆响,久久不息……

爷爷显得很高兴,堆满皱纹的脸上透着红光,“来来,大家一起喝,待会一块看春晚!”“好!”我们附和着,抿了一口饮料,继续谈笑风生,饭后,奶奶忙着收菜,洗碗,擦桌子。妈妈要帮忙,奶奶把她推出厨房,“快去准备准备,看电视了。”浑浊的眼睛的眼睛里透着欢喜的光芒。爷爷拿起他坏了拉链的小黑包,凑着灯光,皱巴巴的手在里面翻啊翻,终于,他翻到了,笑眯眯地掏出一个崭新的小电视,笑眯眯地把它放在桌子上,笑眯眯地看着钟,笑眯眯地招呼我们。

爸爸摆摆手,转身去给大群同事,领导,同学发新年祝福。妈妈叫弟弟快点洗澡。

爷爷急了,他突然看见我,急忙叫我,我脸红得发热,“那个,我要写作业。”“哦,是吗。”爷爷低下头,失落的嘟哝。我赶紧溜进房间,心怦怦直跳。

中途,我出来找吃的,走过客厅,爷爷和奶奶坐在沙发上,靠得很近,小电视上正放着小品,俩人乐不可支,眼睛挤成一条缝,灯光柔和地照在他们身上,温馨得让人想哭。我朝其他房间望去,爸爸坐在灯下,还在发信息,妈妈和弟弟已经睡着了。这是,爷爷低声说了什么,奶奶点点头回应着,两人絮絮叨叨,我看着看着,脑海中似乎浮现出他们年轻时牵着手,一起漫步的情景,电视里的节目已换成歌舞,欢快的歌声荡漾在空气中,这才叫年味嘛!墙上,门上都是爷爷贴的“福”字,春联,这才叫年味嘛!奶奶终于穿上了她的红棉袄,这才叫年味嘛!

随着烟花爆竹的禁燃禁放,过年再也找不到那种大伙儿同乐的味道了,恐怕只有像爷爷奶奶这样老一辈的人,才会珍惜着过年美好的时光,珍惜这渐渐逝去的年味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传统文化都成了路边的花草,来不及瞥上一眼,恐怕也只有想爷爷奶奶这样老一辈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地,互相陪伴着守岁,守候新的一年吧,不禁被他们感动。

新年的钟声突然敲响,电视里传来欢呼声。奶奶仍然靠在爷爷肩头,爷爷仍然笑眯眯看着电视,突然想到一首歌:“……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

李俊达

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总是喜欢速食。在繁华的商业街里,总有几件农家小院,这里也常常空空荡荡,可是那一间菜馆是我最常去的……

我上一次去这家菜馆是春节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家四口在吃馄饨,那是多么晶莹的馄饨啊!粉嫩的鲜肉把外面的,把白色的馄饨皮儿撑得鼓鼓囊囊的,像一个个灵活的小粉球,又像水母,在汤里剩下窜动。那汤更是清奇、透明得像白开水。但闻起来却有一丝田野的香气。

我也去点了一碗,然后跟着厨师进了厨房,厨师是一个老爷爷,虽然戴着一个口罩,但还是能看出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他娴熟地向大土灶里加柴火,飞窜出的火苗化成一支支红色水母向上方飘去。他先是将水倒入锅里,那锅大得出奇,我们这些城里人都没有见到土灶,自然想上去摸摸,可是老爷爷拦住了我,我也就止步了。

烧水的过程中老爷爷才开始包馄饨:用筷子抹一团肉馅儿,往馄饨皮儿里一塞,一包,一个馄饨就完成了,三十秒秒不到,一盘馄饨就包好了,老爷爷打开锅盖,把馄饨倒进去,同时进行的,还有加佐料,先是少少地撒了一撮盐,一小勺糖,1小勺儿酱油,几滴醋,不停的搅拌,又过了不一会儿就捞上来了。

刚出锅时,是不怎么香的,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但可以加虾米和榨菜,加一些进去就香了,尝起来也有味儿了。那是由内而外的香,我再往碗里倒一点醋,喝一口汤--酸而不涩,咸而不腻,嚼一口馄饨,肉酥皮儿滑,香甜可口。

吃完一碗馄饨再走出去,大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在炸鸡店排队的仍然在排队,人们没有降低他们的生活节奏,但是,在品尝这样一碗馄饨时,世界真的慢下来了,生活也不再苦了,处处香甜!

生活无法停止不前,世界也在改变,太多的人沉迷时尚而忘记传统,而忽视我们的传统美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秉承之自然规律,我会记着传统的味道——美食味,人情味;承接着时代,我会尊重自然,传扬中华美食的味儿,传承我们正宗的中国味!

林宗鑫

记忆中的外婆家总是飘着诱人的油果子的香味。

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份必不可少的食物——油果子。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时候。不是压岁钱,不是玩具,而是这些让我们垂涎欲滴的油果子。

外婆是大户人家,跑到外婆家来吃油果子的孩子,也要比其他人家要多的多。我和小伙伴们玩耍归来,远远的就看见外婆在土灶上忙碌着,一手推拉着风箱,一手在锅里翻炒着。门口早已聚集了不少孩子,一个个扒着门,双眼直溜溜的望着锅里的油果子,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三步并作两步奔向家中,从孩子们的身旁挤进去站在外婆身旁。

只见外婆娴熟地将先前切好的一块一块豆腐放入那沸腾的油锅中。“滋啦”一声,那一滴滴菜籽油犹如一只只小蚂蚱一样在锅里蹦跳着。这时总会有些调皮的孩子挤上前来,总想第一个吃上这个金黄的油果子,外婆总会笑到:“哟,小心点儿,往后站,别被烫着。”可那群孩子直往后退了一步,但把脖子伸得更长了。锅里的豆腐在外婆娴熟的手底下逐渐变得金黄,外皮也逐渐变脆,我在一旁叫道:“好了!好了!外婆,好了!”我边抹着口水边喊道。

外婆将炸好的油果子捞出装入准备好的碗中,一人五六个。我们在门口的台阶旁吃了起来,一手捏一个,放入嘴里一咬。“呀!烫。”赶忙把油果子丢下。放在嘴边,小心地吹了吹,又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吱”油立即从口中溢出。那有果子的外皮香脆,入口后顿时吸引了我的味蕾。两三口吃完后,手上嘴上全是油,大家互相指着笑着,弄个恶作剧,偷偷地在朋友脸上抹一把,欢声笑语夹杂这油果子的香,弥漫在空气中。

那飘香的油果子,这份属于我童年的柔软和憧憬始终存在,我一定将永远把她记在心底,这种熟悉的香味伴着不一样的感觉,十分微妙,是一种感动,一种欣悦,更是一种不变的依赖。

初二孩子们的作文进步很大,值得表扬!

请原谅我的图文不搭。


上一篇:大衣哥儿媳没领证

下一篇:GAI与女友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