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违法乱纪的指标是什么?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法律,违法
对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法》(教育部令第18号)执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由违规行为人员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撤销招生工作职务并给予调离现工作岗位、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还有,如果是学校的某位老师的个人行为的话,还可以根据刑法,追究他的违法所得,可以以诈骗罪追究他的的法律责任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满意吗,呵呵
恩平的历史.谁有?
恩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始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开始设县,至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平县,设立恩平市。至2006年元旦,有1786年高龄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苦不堪言,希望社会平稳,安居乐业,故取名“思平县”。
随着历史发展,三国东吴黄武元年(222)更名海安县,南北朝称齐安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复称海安县,唐朝武德五年(622)又改名齐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再称海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定名恩平县。宋朝开宝九年(976),与阳江合并,称阳江县,明朝成化十四年
(1478)恢复恩平县建制。新中国诞生后,1958年与开平合并,名为开恩县,1961年更名开平县,1963年开恩分县,恢复恩平县建制,1993年撒县设市,取名恩平市。
在漫长历史中,恩平隶属管辖基本有两个时期:一是从建制至清末,隶属广东粤西地区管辖,二是从民国初年至当今,隶属广东 粤中、珠三角及粤西地区管辖。具体说来有:合浦郡、高凉郡、高兴郡、齐安郡、高州郡、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肇庆府,粤海道、西江善后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广东省第十行政区等。新中国诞生后,有粤中、佛山、江门专署,以及粤西行署,高要、肇庆专署。从建制至明朝后期,恩平毗邻有电白、阳江、阳春、新兴、新会县等,明清年间,有台山、开平县。
恩平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粤西、粤中及珠三角交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战国时期,秦始皇在北方统一六国后,率领重兵南下,又统一了岭南,并把它纳入全国版图。
宋元明清年间,恩平是琼州、雷州、高州等地通往端州(后称肇庆府)及京城的驿道(今称国道)必经之地,境内的鳌峰山、独鹤山(今开平大沙镇)脚下设有驿站(城)。民国年间,建造广湛公路(今称325国道),以及近年建成开阳高速公路,一东一西,两路绕恩城而过,人来车往,显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明朝成化年间,按察使陶鲁巡视广东时,认为“恩平堡地处阳江之东,新会之西,北靠新兴,是三邑之交,六郡之衡”,在军事和政治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他向朝庭提议,于成化十四年(1478)改堡为县,恢复原来县建制。
由于恩平地位重要,从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至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庭设置了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扎朗底乡励英学校;抗战胜利不久,中共五县边委领导机关(恩平、新兴、云浮、阳江、阳春)驻扎夹水乡白石村(今开平大沙镇)。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阳地委、广阳支队领导机关多数时间也驻扎恩平,而且她是粤中重要革命老区之一。新中国诞生后,恩平是广东省粮食基地县之一、中国小水电之乡、温泉之乡等。这反映了恩平过去和当今都有过辉煌 岁月。
恩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新中国驻联合国第一任副秘书唐明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被孙中山任命为军事委员的温德尧;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师、飞行家冯如;美国第一个女特技飞行家张瑞芬;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司令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有恒;《万年日历》发明者、历法大师郑振秀等,皆出生于斯。
恩平在秦汉时期属南海郡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称思平县。三国吴(222年)时名海安县。南齐改称齐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名海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恩平县。宋初并入阳江县。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复置恩平县,属肇庆府辖。1958年11月与开平县合并,初称开恩县,后称开平县。1961年3月复置恩平县。1994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恩平撤县设市。
以前,大多数人只知道开平、台山有碉楼,却不知道恩平也有碉楼。其实,恩平不仅有碉楼,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据悉,今年8月份,恩平市博物馆根据省文物专家提议,组织考古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碉楼普查。调查发现,在恩平城乡各地保存了大规模的碉楼群。据不完全统计,恩平全市现有碉楼78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460多座,残缺的60余座。碉楼相对比较集中在君堂镇,有216座;有的古村碉楼多达7座,有四五座碉楼的古村比比皆是。碉楼历史悠久,据考证,恩平的碉楼,有的建于清代,有的建于民国年间,大多有80多年,有的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民国年间是碉楼兴建的鼎盛时期。
恩平碉楼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防盗贼,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盗贼蜂起,抢劫盗窃时有发生,为了抵御匪盗,各村集体或个人出钱兴建碉楼,一些华侨和港澳同胞鼎力支持,纷纷捐款资助;1931年,君堂镇茶园村一次遭贼掳劫,华侨子弟郑安三兄弟被掳去,囚禁荒野一间木屋,勒索白银三千元,侨眷迫于无奈,只好东借西筹,筹足三千元,才赎回郑家三兄弟。那时,富裕的侨眷成匪贼抢劫的对象,华侨们便汇钱建碉楼防贼。
二是用于防水患。由于旧社会水患频仍,每当洪水暴涨,村民爬上楼顶躲避洪灾,逃过劫难。君堂横涉头村在一次发大洪水中,300多男女老幼纷纷爬上村中的5座碉楼,才保住性命。
此外,碉楼还有抵抗外敌入侵的功能,成为抗击日寇侵犯的坚固堡垒。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队伍和村民团结一致,据守在碉楼狠狠打击了日本强盗,牛江镇仕洞村92岁的冯伯回忆,1945年7月25日,60多名日寇窜入村中,攻打马来西亚华侨冯相的碉楼,仕洞村的热血男儿据守碉楼奋起抵抗,激战两小时,敌人强攻不下,只好撤退。碉楼至今仍留下弹痕累累。
恩平各种碉楼建筑结构和造型设计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建筑材料看,有的以三合土舂筑,所谓三合土即黄泥、河沙、石灰、混合黄糖、糯米饭构成,其硬度可比水泥,非常坚固;这些碉楼至今仍固若金汤。有的以标准的青砖砌成砖路(砖与砖之间的水平线)磨砖口,有的则以红毛泥(即从英国进口的水泥,因英国人红头发,恩平人便称之为红毛泥)钢筋捣制,大多楼高4层,有的高达6层,墙壁厚近0.5米,门、窗窄小,每层都设有枪眼。楼顶设置放哨的了望亭(又称哨亭),墙壁四角筑有凸出墙外的建筑物,俗称“燕子窝”,又称角堡,角堡内设有瞄准孔和枪眼,内宽外窄,用于内守外攻。从建筑工艺看,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全市460多座碉楼,几乎很难找到建筑特色相同的。
而碉楼的建筑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最顶两层,在这里建筑设计师的建筑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建成文艺复兴式,有的建成巴洛克式,有的建成中国传统形式。在君堂镇一个村子的碉楼,窗楣上用灰沙浆雕塑中国传统的双喜,出水口又雕塑成“金鱼吐水”形状。花样百出,林林总总。这些碉楼与田野、村庄、荷塘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据恩平市考古人员调查考证,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恩平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其活动范围分布于锦江沿岸、西北山区和洪窖滨海地区。这从恩平博物馆收藏的出土文物可以得到证实。1958年至1986年,省考古专家和恩平文物普查队(简称文普队)陆续在恩平市恩城镇三官山,江南镇茶岗岭、白虎头岭,那吉镇牛岗山、马行山,牛江镇营岗仔山,洪窖镇丫头岭、大墙山、山猪冲、地巷岭,大田镇猪头山,江洲镇鹅翅山,以及君堂镇鹰仔山等地,出土和采集了一大批形状各异的石器,这些文物就是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时使用过的工具。其中有生产工具石斧、砺石、石刀、石铲和石网坠等;有装饰用的石环、石璧等;有作防御自卫或狩猎用的石簇等,此外,还有当时用来盛食物、装水的各类陶罐的碎片。这些石器为打制后再经过磨制,比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制作有进步,比较精致,与南海市西樵山出土的同一类石器基本相同,都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从这些石器可以证实,恩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原始社会后期。
1984年恩平县文普队在大田镇大岗头村菜园地,出土一个大陶罐。此罐通高45厘米,口径25厘米,口沿外翻,上腹径大,下腹渐收,平底,器身拍印米字纹。据专家称,米字纹是广东战国时期具有典型性的纹饰。此陶罐与1974年佛山市出土的战国陶罐一模一样。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大田地区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迹象尤为明显。西汉至清代的陶器,在恩平城河南狗山(今市阀门厂)出土特别多。其中有两件双耳陶罐,内装青铜碎片,从陶罐的纹饰和制作分析,属于西汉时代遗物。此外,江南镇白虎头岭、茶岗岭、沙湖镇和平茶场,大田镇新安村后山,恩平市府大院,江南镇旧驿砖厂,圣堂镇北道村郊,东成镇派出所工地,都出土了唐、宋、元、明、清代陶器一大批。在这批陶器中,尤以唐、宋代陶器造型奇妙独特。沙湖镇和平茶场、大田镇新安村后山和江南镇茶岗岭出土的几件陶坛,其造型特点都有近似印度的舍俐塔,通高34厘米,口径2厘米,短颈,削肩,长圆腹,肩部堆塑四立鸟,昂首、长尾,作展翅欲飞状。腹部饰锥形角和附加堆纹。高圈足有四镂孔,覆豆式盖,施黄绿油,已剥落。据专家分析,这些陶坛都属火葬坛。火葬最早始于唐代,是受印度佛教影响而传入我国,至明代才由官府明令禁止。上述出土文物足以证明恩平经历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样三个历史阶段,有着四千五百年的文明历史。
恩平历史上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从明末清初至民国末年,有过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既有大量的史料记载,又有丰富的革命文物佐证。
明代末期,祖籍东安镇蓝坑村的农民领袖王兴,率领农民义军进行反清斗争。至今,蓝坑村和附近一带都留下反清斗争的遗迹。蓝坑村附近的龙山,是当年王兴义军的练兵场,这里现在仍留下练兵场的痕迹和建筑哨亭所用的石头和灰沙泥。横陂镇红星一带,史称那乾洞,是王兴义军举旗起义的集结地,附近设有烽火台,俗称烟墩。红星管区的白蒙屯,是王兴义军的驻扎营地,而今遗留有壕沟痕迹。由于王兴义军起义失败,遭清兵追杀,在撤退台山汶村前,曾集结于洪窖镇蓝田村附近的山坳,修造渡船,故当地人称此地为“船厂尾”,早年村民在此垦地时挖得船板船钉若干。沙湖镇杨桥村人伍学灼,也是清代农民起义领袖,杨桥圩曾是他率领农民起义的旧址,他起义前所用的兵器收藏于恩平市博物馆。
辛亥革命时期,祖籍那吉镇岭背村后迁居良西镇平顶村的温德尧,以恩城的温利益铺为据点,组织辛亥革命恩平起义,被孙中山委任为军事委员和四邑总司令。其委任状亦收藏在恩平市博物馆。祖籍圣堂镇水松塘村梁锦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广州参加广东陆军庚戌首义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当年使用过的子弹袋、水壶等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领导并指挥武装斗争,战功显赫,至今留下他与粤中纵队几位领导人当年军人风貌的合影照片。原中共恩平县委书记、粤中纵队广阳支队司令员郑锦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伴随他战斗到恩平解放的长筒望远镜和粤中纵队胸章等,也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郑锦波的旧居是第一届中共恩平县委会旧址,旧址里还保存完好两件重要文物,一件是供多次召开中共恩平县委会议用的煤油灯,另一件是既作开会用的又作接待上级领导和部队食饭用的桌子。上述这些文物,是恩平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恩平的婚嫁习俗特别之处是什么啊
江门五邑婚嫁习俗
建国前有早婚习俗,男女十五、十六岁就结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婚姻自由。民国2年(1913年)10月,且知事沈秉仁布告;严禁男女自由结婚,认为"灭绝礼义廉耻者,莫甚于自由结婚一事"。婚嫁顺序,是从大到小,先兄姊一套新衣服。在男方,有的还把新裤子挂在新娘房门口或家门口,新娘进门,要从裤子底下钻过。结婚要明媒正娶,"三茶六礼"("三茶"指下茶;"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仪式),花轿过门,否则,便是"无媒苟合"。如发现男女私通,就认为是伤风败俗,或驱逐出村,或游街示众,或装入猪笼抛落河里淹死。"三茶六礼"礼仪繁杂,到了清末,略有简省,一般采用的,一是"问名",即送"年庚贴",用红纸写上求婚者的出生年、月、日时,交给媒人转给对方,男女双方家长把"年庚贴",交给占卜者排算,看有无相克。然后托亲戚朋友查问对方三代,送"三代贴"。双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字籍贯用红贴写好,俗称"三代贴"调查有没有麻疯病及其它遗传病,调查对方人品才能、经济状况,看是否门当户对。二是"请期",即是送"礼贴"。由男方把婚礼日期用红贴写好,通知女方。女方接"礼贴"后,再回复男方。三是"纳征",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礼。先由男方把聘礼将"三代贴"送到女方,也叫"做礼"。女方收礼后,又将女方"三代贴"送到男方。四是"亲迎",按双方商定吉期,用花轿迎娶。民国中期,社会上才有男女双方相约会见,俗称"相睇"。一般都由媒人引线,男女双方同意后交换信物,是为定婚。信物多为金戒指、金项链,但穷苦人家,仅是一包"红包"。定婚后,再商定吉期,用车、轿迎娶,正式结婚。建国前的婚礼,男方有"上头"、"迎亲"、"闹新房",婚后"三朝回门"等繁琐礼仪。女方出嫁上轿前有哭唱嫁女歌等习俗,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姊妹互助互爱之情。沦陷期间,有的还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结婚后,女子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要"守节",任何情况都不能改嫁。凡改嫁的叫"失节",备受上歧视。相反,有权势、有钱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子死后,可以续娶。此外,女了还有"嫁生鸡"、"嫁神主牌"等陋俗。所谓"嫁生鸡",多是华侨在国外谋生,不能回来成婚,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用一只生鸡代替新郎拜天地、祖先,举行婚礼。富裕人家为夭折的儿子娶媳妇,新娘过门后,收个养子,以续后嗣。这种"守生"式婚姻,称为"嫁神主牌"。建国后,上述两种陋习均已废除。提倡婚姻自由,婚礼从俭从简。"花轿迎娶"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已被废除,新娘过门都是步行或坐单车。摆酒大排筵席的风气也大大减少。进入80年代,婚礼进排场、闹阔气又有所抬头,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车迎娶(与有坐摩托车),有的出动10多部小车,形成车队,沿途鸣放鞭炮,结婚摆酒多达100多席。新会市沙田区村民和渔民的婚礼是以船代轿,男女双方谈恋爱用咸水歌对唱,互表倾慕之情。
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这一习俗始于明朝,至今仍颇为盛行。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为恩平特产,以其制作精巧、风味独特而驰名。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让穷家的孩子入学。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私塾被迫停办,教书先生为了谋生,只好做烧饼来卖。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这种饼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因而十分畅销。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他为了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大加赞赏。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比赛之日,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均想脱颖而出。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越嚼越有味道,竟连吃了三个,赞不绝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好饼�”结果,恩平烧饼一举夺魁。
其实,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一举夺魁,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女儿死活不从,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后来,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遂重新开办私塾,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教书先生除了教书,放学后还卖烧饼,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为表敬意,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以便日后作为礼饼。后来,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又勤劳,又有爱心,终于动了芳心。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
此后,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领饼”,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时至今天,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不是问:“你嫁了没有?”而是问:“你领了饼没有?”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饼坯制成后,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上下以猛火煎烤。就这样,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有甘香滋润之味,令人百吃不厌。
每到结婚旺季到来,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炉火熊熊,香飘数里,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
台山是风光不错,没有找到其婚嫁的特色,有鹤山客家女婚嫁风俗。
鹤山市的客家人,大都是在建县后(1732年),从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原县城),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在媒人的周旋下,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时辰八字,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筹办婚事,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
一、叫夜谱
(“叫”称“哭”实意“唱”)
婚前两晚,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俗称“就妹仔”。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深感依依不舍。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或者不吉利。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还可以唱出来。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哭唱是喜中有闷,唱起来没有延长腔。下面摘录一首唱词:
金鸡开口五更啼,自己开声羞笑涯(我);
大树斩开还有生,远离父母还有两晚。
二、迎接娶亲队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接着媒人带路,两个抬轿老、酒担、六个六音吹鼓手,抬嫁妆若干人。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两个箩中有一坛酒、猪肉、鸡蛋、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向人通报以示兴意。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接着新娘就哭唱:
扫净上厅接酒担,扫净下厅接媒人;
扫净门坪放花轿,扫净屋檐绷彩旗。
三、拜别祖宗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那称“拖妹仔”(新娘)。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后拜父母亲就哭唱。
四、开伞出门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是真正的哭唱,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怎不令她流泪而唱:
往日担伞去趁圩,今日开伞送妹行;
妹嫁开哥唔好哭,好好照顾父母亲。
五、送轿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但中途要停三次轿,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谁拾归谁。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也不再哭唱。最后两句:
阿哥送轿到河边,回去持家要揾钱;
细佬送轿到路中,回去创业早成家。
六、到夫家
到夫家门前时,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白发齐眉、三年抱两”等吉利话。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盛上小量水,放上一把菜刀、一把尺、小扎茅草和桃叶,意思是驱神赶鬼,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新娘在陪娘牵引下,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先跨过面盆,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晚饭后,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俗称“闹新娘”,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双双进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向祖先、老爷、奶奶敬茶后,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
七、探七朝
回到夫家七朝后,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到男家去所谓“探七朝”。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头戴毡帽,身穿长衫礼服,向岳母敬酒。又过三朝,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携带简便手信,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意思两亲家如糖甜,节节胜意。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
开平民歌与婚嫁习俗
七八十年以前,开平民歌颇为流行,当时一般妇孺喜以唱歌形式反映生活,表达感情。逢婚嫁喜庆,往往以歌唱祝贺,有上头歌、祝福歌、乱房歌等等。如梳头就有《一梳梳到眉,白发齐眉;二梳梳到尾,有头有尾;三梳梳落地,儿孙满地》之类。字词各地虽有不同,也是大同小异。又如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出嫁女,发出(年嫩女罗,年嫩去做奴)的哀冤之歌。甚至连殡丧白事,也以哭歌形式表示哀思。
另附:http://cdleaders.people.com.cn/GB/channel79311/79593/79605/200504/30/23686.html
珠江新闻频道的报料热线是多少啊?
广东电视台珠江台《630新闻》 020-83357849 86665155、86665156(新闻热线)
广东电视珠江台《 今日关注 》报料热线 020-61228686 020-83355006深圳0755- 22088000佛山0757-83990000电子邮件:论坛:短信:每条小灵通:
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社会纵横》的电话是:13316060000报料电话是:020-83315010
广东公共频道《广东报道》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0:50首播 栏目热线:13316161919 电子邮箱:gdbaodao@vip.sina.com
南方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一线》报料电话:83313111
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 020-61292682(报料热线)
南方电视台新闻频道《南方报道》020-
南方电视台卫星频道《城市特搜 》020-61292676 61262682
南方电视台新闻频道《今日报道》 020-86665155 newstoday@gztv.com
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 13728004433 13600091033 020-86662134 g4news@gztv.com
广州电视台 020-86664833-8601(新闻热线)
广州电视台34频道《630新闻》报料热线:86665155、86665156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020-36237880
广东电台 020-36236600-5516(新闻热线)
广州电台 020-86191055(报料热线)
广州电台:020-86191032
广州电台风云962 020-86191221
花都电台报料热线:36835047 36835040
南方网 020-87373327
大洋网 南方网 020-87373327(新闻报料)
金羊网 羊城晚报 020-87776211-7194
广州日报报料热线:81919191
羊城晚报 020-87776877
羊城晚报 020-88211211(报料热线)
南方日报报料热线:87360888
南方周末报料热线:87364207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报料热线:020-87388888
南方都市报深圳报料热线 0755-83325000
新快报 020-87776333(报料热线)
信息时报 020-34323111(报料热线)
香港文汇报珠三角新闻网报料热线:020-83396387
法治快报报料热线:0771-5851337 0771-2689108
新华社广东分社第一时间新闻部 020-83328319 13798112996(吴俊)
广州珠江电视台今日关注的报料电话号码是多少?
报料电话020-114。《今日关注》是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一个时事资讯性节目,于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播映。自2005年开播,播放时间为珠江频道每天21:00(在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同步播出),新闻频道22:57,节目口号为“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今日关注》,广东广播电视台品牌娱乐栏目,是广东广播电视台2005年倾力打造,在珠江频道、新闻频道用粤语每天播出的一档新闻直播节目,周一到五播出50分钟,周六日播出30分钟。它面向广东及周边省区,重点是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观众。以报道民生、服务百姓、宣传广东为宗旨;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贴近百姓生活为主线,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百姓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与广大观众实现良性激情互动,力争办成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晚报”式的新闻类直播节目。前身为珠江频道《十点关注》,后改为每晚9点播出,调整为《今日关注》。伴随着2005年珠江频道的大幅改版,《今日关注》定位为民生新闻,新闻理念、人员构成、运作机制和播报风格都有了新的突破。多次活动省内外新闻奖项。扩展资料:今日关注报料规则:1、请写清楚事件发生地点;2、您的姓氏性别;3、您的手机号码;4、您报料发生的事件(最后能写清楚事件、原因、过程、结果);5、备注(有图片、视频的话请告诉我们并附上图片说明)报料保密:我们会对您的个人消息完全保密,上面留下手机号码是为了记者能第一时间联系您了解跟进事件,不便之处,请原谅。参考资料来源:微博-今日关注的微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今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