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光未然

时间:2024-09-26 16:14:27编辑:分享君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谁?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光未然和冼星海,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冬,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至山西吕梁山根据地,次年春又西渡黄河至延安。在壶口附近两次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击的情景,诗人因此一直酝酿着写黄河的诗,又应星海之约,遂写成大合唱的歌词。星海接到歌词后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乐曲的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精神价值《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气势磅礴,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光荣的历史,广阔地展现中国人民英雄的斗争,塑造出巨人般的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战斗号令。《黄河大合唱》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汲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是一部既有民族风格,又具群众性特点和革命内容的大合唱。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60年代后期本曲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流传极广。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谁?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艺术结构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关系吗?

《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光未然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扩展资料:《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 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义勇军进行曲》百度百科-《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什么战争时期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1]。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上一篇:十将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