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张爱玲的《金锁记》主要讲了什么?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的过程。七巧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子,后来因为贪财的哥哥嫁入大家庭姜公馆,做了残疾人的妻子。但是在姜公馆的30年里,她过得像疯子一样,最后她性格扭曲,又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女的幸福。一、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历程1、年轻时的曹七巧曹七巧年轻时是那样的美好健康,虽然出身于麻油店人家,但她自由快乐,她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得蓝夏布衬袖,露出一双洁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结拜的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裁缝的儿子。她也有过每一个少女一样的爱情的幻想。然而当她迈进姜家门槛的那一刹那起,所有的一切都破灭了。她的人生开始以另一种形式上演。2、曹七巧的命运转变为了金钱,她被哥哥嫁给了一个自小就卧病在床,失去正常人的生理能力的“骨痨”病人----姜家二少爷,从此陷入了金钱和爱情的泥沼,开始了她悲剧的一生。3、爱情悲剧由于她的出身低微,她在姜家上至太太小姐少爷们,下至丫头老妈子帮工的歧视,而她的娘家嫂子只知道从她这里谋取更多的钱财,却不知道她会因此而受到更多的侮辱。她感到孤立无助,逐渐变成一个言语粗俗、举止轻佻、待人刻薄、满腹牢骚的怨妇。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她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情欲得不到满足,这令她更加的痛苦郁闷。她以为她爱上了小叔子姜季泽,然而季泽却不愿意占这便宜的买卖。怕她成为自己的累赘,他不会为了她冒这个险。爱情得不到满足的曹七巧,睁着眼直勾勾地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于是她成了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是小说中鲜明地暗示:年轻的曹七巧的鲜活的生命正在消退。悲剧是怎么也翻不出手心的。4、金钱悲剧生活似乎永远都是这样,一种东西的缺失总是需要另一种东西来填补,对于没有爱情没有依靠的曹七巧而言,剩下的也只有金钱了,好像无论何时何地钱总会给女人一种安全感。而此时此刻钱是她的立命之本,是她活着的唯一支柱和理由。爱情没有了但是还有金钱,然而生活总是灰色的,她以为他还有金钱做伴,但是她在姜家的这些年她只是戴着黄金的枷锁,却连黄金的边都没有啃到。在日益膨胀的金钱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中,她的心灵日益扭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彻彻底底的成了一出悲剧。在苦苦的等待中,曹七巧终于熬到了分家的那一天,也终于熬到了她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的那一天,从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开始了疯狂。5、爱情的又一次打击爱情的火苗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熄灭,留有她的也只是星星点点的火星而已,但是新的诱惑又再一次出现了,对爱情失望的曹七巧面对着向她倾诉“爱情”的姜季泽有了瞬间的短暂的心旌摇曳,但当幻想消失之后,她发现所谓的爱情只不过是骗她的钱财而已的一个借口。她用一把团扇硬生生地击碎了他的谎言。当酸梅汤溅湿他的长衫的那一刻,她清楚地看见她的爱直挺挺的死了,再也没有了。如果季泽是七巧想要得到的爱情的话,那么她的爱情似乎应该彻底泯灭了。爱情在她心中这时已彻底成了一团死灰。但是她又似乎不甘心,在对待爱情(姜季泽)她是矛盾的,当季泽走了的时候,她跌跌绊绊上楼要再看季泽一眼,季泽在她眼中是那样的美丽“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曹七巧她到底在守护什么?6、母性的丧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她是残酷甚至变态的,这也是她作为一个可怜人的可恨之处。她的一生不顺,没有爱情,即使有钱她在别人眼里还是低微的,这源于她的出身。于是她把所有的一切都转嫁到她的儿女身上。当长白跟着季泽学着堕落的时候 ,使她又一次感到了恐慌,她自以为用给长白娶妻的方法来留住儿子,然而当娶完亲的时候她的思想却又发生了转变。她眯缝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因为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着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她的这种畸形的对儿子的感情导致了两个儿媳妇的悲剧。对于女儿长安的来之不易的爱情,曹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儿女的幸福在她手中化为乌有,从此长白不敢再娶妻,长安也不敢再谈恋爱。二、悲剧总结曹七巧的生活本应该是美好的,活泼、泼辣、善良,但是,家里为了金钱将她嫁入姜家的时候,她的命运从此改变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无法逃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此她不得不开始了与封建大家庭的抗争。她在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青春与爱情,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变态。她被驱使着一步一步地向“死亡”的边缘趋近。成为了一个生活在悲剧里的女性。她不仅代表着自己而且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哀。
分析“月亮”这一意象在张爱玲的《金锁记》里所起的作用
《金锁记》以描写月亮而著称。作品对月亮的描写,带有作者强烈的情志,而成为独特的意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很强的暗示、烘托的作用。暗示某种感情、烘托一种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体验的空间。在作品中,月亮意象出现六次。第一次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第二次,“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暗示了家族的、命运的没落。第三次,是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长安的月亮,悲哀的氛围。第四次,曹七巧让长白给自己烧一夜鸦片,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抽鸦片,取笑可怜的芝寿。“阴郁的变态氛围。第五次,是长白陪曹七巧抽大烟,芝寿独守空房,“——变态的月亮,芝寿的恐惧。第六次, 结尾,呼应开头,锁定小说整体氛围,使小说意蕴更加丰厚隽永。月亮的意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
张爱玲《金锁记》里关于月亮的描写原文
原文如下: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