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偈"在佛学里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典故
《涅盘经·圣行品》所记帝释天为释迦牟尼所说偈语。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帝释天(佛教护法神)见状如即从天降,化作罗刹(恶魔),来试探他的心意是否坚定。罗刹在大士前诵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心生欢喜,请罗刹为他说后面的半偈,愿终身为弟子。罗刹说:“我现在太饿了,说不成。”大士问他想吃些什么东西,罗刹说:“我喜欢吃人肉,喝也只喝热血。”大士听了,果决地说:“只要你把后半偈说给我听,我愿奉献上自己的身体。”罗刹于是说了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深思其义,并把偈语写在石壁上,然后爬上高树,从上面跳下来好摔死给罗刹当食品。这时罗刹还原为帝释本相,接住了大士正在下坠的身体。《心地观经·序品》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雪山大士为之舍身的这四句偈子,概括了全部佛法,道破了一切事物生灭无常的本质,指明了断生死、证涅盘的解脱目标。特别是后半偈,意义极大。《涅盘经疏》二一:“‘生灭灭已’,即是永断于生死;‘寂灭为乐’,即是常得无量乐。”此后半偈又叫“雪山偈”、“雪山半偈”,这个故事即是著名的“半偈杀身”、“雪岭投身”。宋·陆游《冬夜读书》:“更须求半偈,回向此心初。”宋·王灼《送泽上人出蜀》:“更忆大瞿昙,捐身求半偈。”(瞿昙,即“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氏,常用于称呼释迦牟尼。)明·高启《送恩公还江心寺》:“诸缘除未早,半偈悟犹艰。”
作者:吴言生 来源:《禅门妙语》
【雪山大士半偈杀身】
(本生)涅槃经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云:我今实饥,不能说。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罗刹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尔时罗刹复帝释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罗、夜叉、罗刹有什么区别
修罗、罗刹、夜叉虽都属于八部天龙,但排名前后不同:1、修罗修罗属于天龙八部众之一,其战斗力强悍极好杀伐,在天龙八部里排行第三。阿修罗(梵文:Asura;巴利文:Asura),亦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直译为“非天”,意思是“果报”似天而非天之义,也就是相对于“天人(即天众、提婆)”的存在。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2、罗刹罗刹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归属于天龙八部众的排行第一的“天众”分支。罗刹,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女则称罗刹女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3、夜叉在天龙八部众里夜叉排行第四。夜叉是梵文“Yakşa”的译音,民间传说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若从音译上来看,他又被译成“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中国佛教、阴间、民间传说中的夜叉,也不尽相同。有善恶两类:爱吃人的是恶夜叉,护持佛法的是善夜叉。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夜叉与罗刹同根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扩展资料:天龙八部(梵语:Aṣṭasenā;标准藏语:lha srin sde brgyad),是佛教概念,指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龙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因八部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众、八部神将、天龙八将等。1、天众梵语Deva,亦可音译为 提婆 ,意为“天”或“天神”,如护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天等即是。帝释天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这是因为佛家相信事事皆无常。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最后再次进入轮回,转世为人或其他众生。2、龙众“龙”是指龙神。佛经中的龙,和我国传说中的龙大致差不多,不过没有脚,有时大蟒蛇也称为龙。事实上,中国人对龙和龙王的观念,主要是从佛经中来的。佛经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等名称。古印度人对龙很是尊敬,认为水中生物以龙的力气最大,因此对德行崇高的人尊称为“龙象”,如“西来龙象”,那是指从西方来的高僧。古印度人以为下雨是龙从大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历本上注明几龙取水,表示今年雨量的多寡。龙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罗龙王,他的幼女八岁时到释迦牟尼所说法的灵鹫山前,转为男身,现成佛之相。她成佛之时,为天龙八部所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部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