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出处
出自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一尺教鞭一本书一句话一百英才。”讲台、舌头、粉笔都是老师必不可少的,桃李是指老师教过的学生,俗话说的“桃李满天下”就是指德高望重的资深教师。人们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三是古人常用一个约数,比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就解释为好几年。讲台三尺也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讲台虽小,也能做出大贡献;古人多用“三寸之舌”来表示口才;老师上课用的粉笔,大概长约三寸。意思用一个小小的三寸粉笔,就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一般是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老师。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悠久传统,唐代韩愈《师说》留下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名句,北宋李觏在其《广潜书》中论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都阐发了尊师重教对于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下句是什么?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整天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拿着小小的粉笔传道授业解惑,致力于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学生们的培养过程就像种树一样,等着一棵树从小树苗开始,经历风风雨雨,悉心培养,十年才能成长为大树。而学生也是一样,经过多年的耐心教育,才能成为国之栋梁。这句话是用来赞扬和歌颂老师的,表达了老师培育人才的不容易。扩展资料: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后代,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早承家担,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至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是故有“管夷吾举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