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坛共有多少个石板?
天坛石板数量应有3402块。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为古代祭天的场所,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形石板(称为天心石),环绕天心石砌9块扇面形石板构成第一环,向外每环依次增加9块,下一层的第一环比上一层的最后一环多9块,向外每环依次也增加9块,已知每层环数相同,且下层比中层多729块。天坛圜丘分上中下三层,正是对应了古代哲思中三才之道—“天地人”的概念。在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中,天属阳,地属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其中三为基数,九为极数,阳中至阳,乃是天之象征。这圜丘坛,便是从“天心”开始发散“九”。作为“九”的集合体,分为上中下三层的圜丘,不仅每上一层台面,就要跨过九阶台阶,每一层台面都有九环扇形石板,每环扇形石板的数量,也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划重点,每层九环扇形石板,三层共27环,所以天坛石板数量应有3402块。扩展资料: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的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一共有多少块砖
天坛一共有15258块地砖。
天台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天坛有多少块石板
天坛是北京著名的古迹,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丰富无比。您的问题是关于天坛所拥有的石板的数量,这里我给您作出详细的回答。天坛共有32块祭坛石,也称天坛石板,是天坛供奉天神的祭台上的一组重要建筑元素。其中最著名的是“皇穹宇石”的石板,它是天坛祭天的主体建筑。皇穹宇石是中国现存最显著的古代石刻之一,形状呈圆弧形,上刻画着天文、方位、仪节、历法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其他的祭坛石上也记录了遥远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信息,是了解古代祭天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除了这些主要的祭坛石之外,天坛还有许多次要的石板,包括所谓的牛道、马道、人道等路线石,在整个祭天的礼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天坛有32块祭坛石,这些石板无论在数量还是文化价值上都具有极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石板,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祭天文化、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天坛的简介
北京天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建筑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它由内城、外城和祈年殿三部分组成。内城为圆形,外城为方形,这种布局被称为“天圆地方”。天坛的建筑风格典雅端庄,工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之一。北京天坛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在农历的冬至日,天子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如今,天坛已成为了北京市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天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它是一座环形建筑,共有三层,高达三十五米。祈年殿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没有一根钉子或一颗螺丝,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祈年殿内有一块祈谷石,据说是用来祈求丰收的。此外,天坛内还有供奉神位的皇穹宇、圜丘坛等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北京天坛的历史和文化,建议你在参观时请一位讲解员,他们会为你详细讲解每一座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游览天坛时,还要注意保持安静,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不要乱扔垃圾。天坛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一起来爱护和保护。
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 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1918 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部是圜丘坛,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 等。丹陛桥西侧有斋宫 , 斋宫是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外坛为林区 , 广植树木,外坛的西南部有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及培训祭祀乐舞生的场所。
神乐署、斋宫都是祭坛的附属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务用房 , 故斋宫、神乐署都是坐西向东,其建筑规格、瓦色、装饰彩画均逊于天坛的祭祀建筑,强烈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 " 万世不移 " 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 " 树以松柏 " 取 " 尊而识之 " 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 , 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
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 " 任人游览 ",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 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1957 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天坛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重视 , 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加强,清理了大量的非景观建筑,迁出驻园单位,并将占用的古建筑腾出,80年代后,又陆续完成了坛内古建筑的保养修缮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92 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为了维护天坛优美的环境及祭祀氛围,天坛一方面推行自然草坪园林化管理,另一方面又大面积地种植人工草坪,植树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采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植物保护,极大地改善了天坛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天坛公园现有面积为205万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 署四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 92 座 600 余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孀柴炉飞瘁坎等古迹。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 6万多株,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环境森然静谧,气氛肃穆庄严。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天坛成为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天坛: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天坛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