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
一、故事 1、背礼娶姬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 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 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 *** ,则是伤风败俗、悖礼 *** 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 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 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 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 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2、老夫少妻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 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3、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 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 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 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 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 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 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 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 *** 。 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 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 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 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二、人物资料 1、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三、作品 1、《初学集》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 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 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 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 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2、《投笔集》 《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 《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 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所以总题为(后秋兴》,共十三叠一百零四首,另附自题四首。 在《投笔集》中,诗人毫不掩饰地为南明水师的胜利高唱凯歌,还追忆和记叙了自己及其"内子"柳如是的抗清复明活动。 3、《牧斋初学集》 《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 《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 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 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 扩展资料: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 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 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 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 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 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 同年秋,上京候用。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柳如是留居南京。
柳如是与钱谦益
柳如是与钱谦益一、故事1、背礼娶姬崇祯十四年,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2、老夫少妻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3、生死依靠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二、人物资料1、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_”。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2、柳如是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三、作品1、《初学集》《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2、《投笔集》《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所以总题为》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扩展资料:清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南明弘光政权亡。同年秋,上京候用。顺治三年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柳如是留居南京。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女儿原配夫人陈氏陈氏,钱谦益原配夫人,曾与及妾王氏、朱氏,与柳如是争宠。先于钱谦益去世,与钱谦益合葬。继室夫人柳如是柳如是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盛泽镇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幼年被卖到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与钱谦益婚礼完毕后,柳如是如愿成了继室夫人,钱谦益吩咐家人一律叫“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女儿赵钱氏钱谦益与柳如是的女儿,后来嫁入赵家,人称赵钱氏.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一、故事1、背礼娶姬崇祯十四年,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妓女,则是伤风败俗、悖礼乱伦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2、老夫少妻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3、生死依靠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二、人物资料1、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_”。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2、柳如是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三、作品1、《初学集》《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2、《投笔集》《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所以总题为》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扩展资料:清顺治二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南明弘光政权亡。同年秋,上京候用。顺治三年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柳如是留居南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谦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如是钱谦益柳如是相差多少岁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中的才女,最后上吊自杀是因为他的丈夫钱谦益死了,柳如是没有了靠山,钱家人于是就把柳如是给赶出家门,柳如是在贫困和无助中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柳如是一生坎坷,在她年幼的时候被家人给卖了,而后经过多次辗转被周家的周老太爷收为小妾,那时的柳如是还仅仅是个小孩,周老太爷对柳如是特别的疼爱,是那种对孙女的疼爱,每天让她跟在身边识字以及看书,教柳如是如何作诗写文章,在周家呆了两年后周老太爷就老死了,柳如是在周家孤立无援很快就被周家人赶走了。后来柳如是再次辗转到了江南名妓徐佛家学艺,在徐家柳如是学到了钱谦益是明朝的朝廷礼部侍郎,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钱谦益娶娇妻,他的学生、朋友、家人、同僚对此议论纷纷,钱谦益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柳如是在钱家也很受排斥,还好钱谦益对她特别的疼爱,事事都顺从她。明朝灭亡后,满清军入关攻打到了江南一代,柳如是和钱谦益两人相约一起跳河殉国,然而柳如是跳下了河,钱谦益却不敢跳下去,命人把柳如是给打捞了上来,还说“水太冷,这不是一个死的好地方”。后来钱谦益投降了清朝并且前往北京当官,柳如是对他有怨言并没有跟着去。后来钱谦益因为参与反清活动被打入打捞是柳如是四处奔跑为他求情才救了出来。钱谦益83岁的时候死了,柳如是孤苦伶仃被钱家人赶出去,柳如是因生活所迫最终上吊自杀。钱谦益给柳如是的诗这首钱谦益诗的名字《柳如是》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的多,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钱谦益和柳如是什么时候结婚的?
一、故事 1、背礼娶姬 崇祯十四年(1641),赋闲在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一艘船上迎娶了相识不久的柳如是。 这一年,钱谦益刚好59岁,而柳如是才23岁。 依照明末的道德标准,士大夫涉足青楼、狎妓纳妾,会被看作是风流韵事,但要大礼婚娶 *** ,则是伤风败俗、悖礼 *** 之举,被视为洪水猛兽。 钱谦益爱柳如是心切,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坚持用大礼聘娶。 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此举让许多循规蹈矩的读书人无法接受,舆论哗然,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于是在婚礼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 然而,柳如是不在乎,她只求“知己”;钱谦益更不在乎。 为了置办风风光光的婚礼,他忍痛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宋刻《汉书》出售。 婚后,这对闻名一时的“老少配”,还不断被人嘲笑。 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乐此不疲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2、老夫少妻 钱谦益是当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在与柳如是结婚后,他盖了一座精美的藏书楼,取名“绛云楼”。 里面陈列着他辛苦收集而来的书籍、古玩,包括金石文字、宋刻书数万卷,以及秦汉的鼎彝、晋唐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各种名贵的瓷器、砚台等。 就好像宋朝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一样,钱谦益和柳如是也躲在自家的藏书楼里,每天看书、写字,做做历史的考证,互相之间开开玩笑。 总之,生活过得非常闲适。 3、生死依靠 在与柳如是恩爱20多年之后,83岁的钱谦益终于撒手人寰。 那是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 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 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 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六月二十八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 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 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 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 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 *** 。 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 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 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 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二、人物资料 1、钱谦益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2、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三、作品 1、《初学集》 《初学集》又称《牧斋初学集》凡一百一十卷,其中诗二十卷、文八十卷;又《太祖实录辩证》五卷、《读杜小笺》三卷、《读杜笺》二卷,(两集皆作者亲自编定),是其书体例异于一般诗文集处。 该集由钱之门人瞿式耜刻成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九月。 诗集别有钱曾的《初学集笺注》二十卷,刻于清初,与瞿本略有出入,词句也互有异同,后有翻刻本。 乾隆时书遭禁毁,清末宣统二年,邃汉斋始以明瞿刻本与笺注本两相对勘,作了校订,并加按语,合两本为一,以铅字排印。 二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初学集》,列入《四部丛刊》。 2、《投笔集》 《投笔集》是清·钱谦益编著的一部诗文别集。 《投笔集》的命名,取西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 形式上步和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所以总题为(后秋兴》,共十三叠一百零四首,另附自题四首。 在《投笔集》中,诗人毫不掩饰地为南明水师的胜利高唱凯歌,还追忆和记叙了自己及其"内子"柳如是的抗清复明活动。 3、《牧斋初学集》 《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钱谦益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 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 《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 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 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 扩展资料: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 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 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 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 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 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 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 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南明弘光政权亡。 同年秋,上京候用。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 柳如是留居南京。
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时,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政治家,江苏常熟人。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也是文坛领袖。明亡后,依附南明弘光政权,为礼部尚书。后归清,为礼部侍郎。弘光二年(1645年),清军势如破竹,直逼南京,二三十万南明守军望风而逃,清兵所过之处,白骨遮天,碧血满地。当时,被老婆柳如是拉着殉国的钱谦益十分矛盾,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死,这才冒出了这句:“水太冷,不能下”,接着又一句:“老夫体弱,不堪寒凉。”彻底击垮了柳如是。是的,钱谦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他之前的履历来看,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滑头,毫无品格可言。一、为官入东林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中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他的仕途功名,则重重设障,寸步难行。先是父丧守制三年,除服后,赋闲将近十年。直到天启年间典试浙江,放了一任学差,其间还牵涉到科场舞弊案,差点要命,幸好查清与他无碍。遂转右春坊中允,为东宫属官,以少詹事官衔编纂《实录》。其实一个文人做史官是相当不错了,但钱谦益不满足,当时东林党崛起,与阉党势同水火,看准机会的钱谦益加入了东林党,应该说东林党看重钱谦益的名气,而钱谦益希望借此走高,可惜事与愿违。二、崇祯时崛起不久,阉党大获全胜,他们开始清算东林党,意外的是,名气甚大的钱谦益并没有收到太多牵连,只是革职回乡而已,后世有人认为钱谦益很可能是暗中讨好了魏忠贤,才获得了宽大处理。后来崇祯皇帝继位,逐一打击阉党,钱谦益曾经东林党的身份这次派上了用场。1628年(崇祯元年)七月,一纸令下,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东林最困难时期,钱谦益不但努力撇清自己,还与内监方面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他才得以在《东林点将录》排名靠后,免受牢狱之灾。如今却凭着东林这块金字招牌,伸手要更大的官。这充分证明钱谦益的投机心理。三、奢侈在南明李自成攻进北京后,钱谦益跑到南京,成了弘光政权的重臣,可惜钱谦益只是个出色的文人,对于真正的国家政事无所是从。“谦益之起也,以家妓为妻者柳如是自随,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都人咸笑之。谦益以弥缝大铖得进用,乃出其妾柳氏为阮奉酒,阮赠一珠冠,值千金。谦益命柳姬谢,且移席近阮,闻者绝倒。”——《南明野史》这样的人能为国家做出什么?1645年五月(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二年),多铎、洪承畴率军逼近南京,马士英、阮大钺与小王朝逃亡。钱谦益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臭名昭著的《降清文》:“大事已去,杀运方兴,为保全百姓之计,不如举郡以降。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为大丈夫可以自决矣!”钱谦益剃发降清!钱谦益晚年过得还不错,清政府没有亏待他,据说他晚年还暗中支持过反清复明,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是不想愧疚地死去吗?
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钱谦益作为明朝末年的文人士大夫,应该说是整个明朝中后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明朝灭亡时的所作所为,既有其个性因素,也有知识分子的共性因素,以此作为基准来看待钱谦益没有为明朝殉国,应该算是比较靠谱了。钱谦益应该算是科举取士中的佼佼者,在万历三十八年的科举中,考中一甲三名,也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探花,是正儿八经根正苗红的主。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中期时已经相当完备,不是科举出身的人压根不可能位列中枢,只有是进士的情况下,后续才能身居高位,在殿试结束后,大多数进士都要外放到地方,从知县一类的官员做起,而一甲三名这样的成绩可以直接入翰林,也就是京官,此后前途无量。作为一名成功的科举人,钱谦益应该是秉承儒家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的,能够有一番作为是钱谦益的人生准则,但是在天启元年钱谦益第一次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的时候,就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应该说是在那样一个腐朽的政权里想要做事不是那么容易的,钱谦益因病告假。一直到天启四年,钱谦益再度复出,并且担任了《神宗实录》的编纂工作,这属于官方修史的人物,能干这事的都是能人,钱谦益当时在文坛相当有影响力,还是“东林党”的魁首,本事也大得很。东林党当时提出“廉政奉公,振兴吏治,放开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口号,得到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支持,但是毕竟是从学术团体转变为政治团体,在朝堂上的抱团取暖其实就是结党营私,当时东林党的影响力很大,明神宗时期敢于跟万历争国本,明末宫廷四大奇案也有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积极扶持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打击东林党,钱谦益作为当时的“东林魁首”自然也受到排挤,在阉党的打击下,钱谦益被革职回乡,整个天启朝再也没有被起复。一直到崇祯即位后,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铲除阉党后,曾经被打得支离破碎的东林党以不同形式回归,但是党争一起,就是没完没了,阉党被废以后,文人士大夫以籍贯又划分齐党、浙党、楚党等阵营。互相之间党争不断,钱谦益也是成天跟人骂架,一直到崇祯十年,崇祯想要钱谦益进入内阁,却遭遇政敌温体仁的实名举报,将其当年在浙江科举舞弊案的案底掏出来,崇祯刚即位,一看这钱谦益也不是什么好人,就把钱谦益又给撵家去了。可以说,在党争这一块,钱谦益的水平根本不行,跟阉党拼的时候拼不过,跟杂牌党拼的时候还是拼不过,就因为一次舞弊,相隔多年两次丢官,可见钱谦益的仕途并不顺畅。当时的钱谦益倒也想得开了,干脆放飞自我算了,有一点我特别佩服钱谦益,那就是在59岁的时候迎娶当时只有23岁的秦淮名妓柳如是,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钱谦益虽然仕途不顺,那也是差点进入内阁的辅臣,尤其是在文坛上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说是德高望重,泰山北斗都不为过,这样一个学术大咖,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迎娶妻子,肯定是要被人说闲话的,而且娶的还不是正经人家的女儿,却是名动江南、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一时间抨击之声四起,钱谦益都不在乎。不但要娶,还要以嫡亲之礼于光天化日之下迎娶了柳如是,这在当时的学术圈和娱乐圈都算炸了锅了,可以说,像钱谦益这样的大儒,能够以身作则冲破礼教的束缚,还是值得钦佩的。虽然是老夫少妻,注定是悲剧,但是两人过得也还算可以,钱谦益混迹官场多年,钱肯定是有的,出手更是豪横,直接给柳如是盖了豪华别墅,两个人每天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还给钱谦益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好景不长,在两人婚后第三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清军入关。就是在这样的关头,南明政权内还发生激烈争斗,钱谦益等东林党人想要立潞王朱常淓为帝,而马士英与史可法等实权派却拥立福王朱由菘为帝,是为弘光帝,最后结果自然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马士英担任弘光政权的首辅后,大权独揽,将当初拥立潞王朱常淓的东林党人被尽数诛灭,唯有钱谦益曾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德才免于一死。弘光政权在这样内斗中自然无法坚持清军的进攻,顺治二年,清军开到南京,柳如是希望与钱谦益一块做梁红玉与韩世忠,即使不能上阵杀敌,也不能投降清军,因此与钱谦益商议一块投河自尽,以身殉国,但是等到钱谦益最后走到水池的时候,说了一句“水太冷,不能下”而戏谑的收场。等到清军开入南京后,颁布剃发令,要求所有人都要把头发剔成满洲人的式样,这不同于我们看到电视剧中只剃一半头发的样子,而是基本全剃,跟秃子差不多,只在后脑勺留一个老鼠尾巴那么长的辫子,这叫金钱鼠尾,只有把辫子能够穿入古代铜钱的方孔中才算合格,那叫一个难看,跟野蛮人一样。当时有地区因为不同意剃发令跟清军殊死抵抗,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儒学在明末代表的钱谦益,却神不知鬼不觉得去把头发剃了,当时有人写诗讽刺钱谦益说:“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如今很多人都骂钱谦益不知羞耻,其实也是着实冤枉了钱谦益,钱谦益只能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古代的知识分子是接受“天命”理念的,皇帝是天然拥有权力的人,因此他们拥护皇帝,对于想要篡位的乱臣贼子,都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平时以“忠君”来标榜自己,但是当王朝被推翻后,马上却以“识天命”为理由拥戴新主。换句话说,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铁打的士大夫流水的皇帝,不管谁来做皇帝都一样,这种思想是相当矛盾的,反正人家听“天命”的。比如另一位明末奇葩魏德藻比钱谦益还夸张,魏德藻是崇祯朝的状元出身,仅仅4年就被崇祯提拔为内阁首辅,本以为会有所作为,结果在李自成的军队开入京城后,直接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得知崇祯已死后对魏德藻等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殉死,魏德藻却答复说:“方求效用,那敢死?”这种“识天命”的本领也不是盖的,如果每一个接受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都秉承“忠君”的理念,那么汉朝灭亡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存在了啊!不得不说,儒家学说能够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被当权者当作指导思想,没有点哲学辩证法的内涵肯定是不行!所以说,钱谦益并不是真的嫌弃水凉,而是真的怕死,当然,作为一代大儒,他当然早就参悟透了儒学的真谛,所以,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理由:水这么凉,你让我怎么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