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4-10-12 08:07:43编辑:分享君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准确预设,有效生成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x0d\x0a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x0d\x0a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但如果教师视教案为禁锢,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的教学理念。\x0d\x0a4、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试述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案】: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 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 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 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 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 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 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 的、僵死的“走教案” “演教案”。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 “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 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 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 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 了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_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叶澜教授曾对数学课堂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被开放性地纳入预设中,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教师应珍视学生们学习需要的变化,使教学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教学片段一]:应用题计算
  超市饼干4元,方便面2元,水果糖5元,巧克力6元,礼品盒20元。小红带了18元钱,问可以买哪些东西?
  学生们的解答五花八门,有的将18元都用完,有的18元用了以后还有剩余,有的买了一件商品,有的买了几件商品;有的买的是一个种类的几件商品,有的买的是几个不同的种类的商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生1(小声地):我还有一种方法,18元可以买礼品盒。
  生2(激动地摇着手):礼品盒20元,小红只有18元啊,怎么买?
  生1(怯生生地):是可以的,虽然小红只有18元,但她可以让阿姨便宜一点卖给她。我经常和妈妈去买东西,商店的阿姨都有优惠的。如果这个阿姨不优惠,小红可以去别的商店的。
  (师生陷入了沉思……)
  二、调整预设,机智生成
  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这些节点都是活动的。对于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还会生成新意见。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飞扬自主的个性。
  [教学片段二]:设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的教学拓展延伸
  师:大家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那么像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我们就来研究土豆的体积。
  生1:将适量的水倒入量杯中,记下水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把土豆浸入水中,看看现在的体积是多少,把两次体积相减,就知道土豆的体积了。
  生2:我的办法很简单,只要称一下就行了。
  (有学生马上反驳:秤只能称出质量,不能称出体积。)
  师: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你能告诉大家怎样称吗?
  生3:1千克水是1立方米,如果知道1千克土豆是多少立方分米,那么称出土豆的质量,不就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啦。
  生4:对,可以的。我在哥哥书上看到过,“1千克土豆是多少立方分米”,就是土豆的比重,体积等于质量除以比重。
  学生算“土豆体积”的方法叹为观止,“称”体积的方法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学生探索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要合理地去处理,给学生留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去创造生成。
  [教学片段三]:教学圆柱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们准备研究什么?
  生1: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
  生2: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
  生3: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
  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其他同学意见如何?
  其他学生:研究圆柱和圆锥!
  师:大家准备研究哪些方面?
  生4: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
  生5:还可以研究一下“高”。
  生6: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
  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激发出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涌动生命的灵性。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_有效的课堂源自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教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教学的费时低效甚至无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日前,笔者有幸代表华东六省一市参加了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全国生物优质课评比总决赛,经历了备课、上课、观摩、点评等诸多过程后,感受颇深。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一堂好课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最终的理想效果。本文试从这一方面谈谈笔者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课前的准备与预设
  1.课题: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教学重点、难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策略:①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②采用直观、讨论、演绎、比较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教学思路:①第一环节: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份,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领悟科学家的严谨推理和大胆想象;②第二环节: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份的结合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现象、推测结论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③第三环节:模型建构及修正完善,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信息处理、动手、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课中的生成与处理
  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原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片段一】材料分析并结合学具推演,各小组学生成功的推导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应为头朝外尾相对的磷脂双分子层。那么蛋白质分子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展示科学史料,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呈现“暗―亮―暗”三层结构。学生根据这一现象,利用学具摆放蛋白质分子的位置。很多小组将蛋白质分子放在磷脂分子层之间。
  【片段二】通过课件又显现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细胞膜的图片,要求学生修正自己构建的模型。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把刚才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的蛋白质分子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中。
  【片段三】当让学生举例说明膜的流动性时(准备了变形虫运动、质壁分离、细胞生长等课件),学生回答是鸡蛋的蛋黄用筷子轻轻碰时,会有一定的变形。
  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按课前的预设“顺利”展开。罗伯特森的单位膜应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应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细胞膜后的现象只是说明有些蛋白质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而不是全部。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变形虫运动等例子,课前准备的课件还播放吗?如何纠正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如何处理他们那些“出人预料”的回答?这些问题处理的实质就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对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是重固有知识的应用,还是重发展探索的过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用“你再思考一下?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等冠冕堂皇的策略性语言搪塞过去而是选择了继续探讨。
  (三)课后体会
  听了专家对这堂课的点评,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学”,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放在首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变教案为学案。教案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的活动、教法,又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质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2.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改变单一的灌输教学,学会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课堂上教师要沉得住气,舍得让学生说,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学生课堂上发言是错的,教师也要继续给学生陈述的机会,以便找出出错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切莫打断式的“引导”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课堂话语权不能让几个优等生独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的享有,真正把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参与式、问题解决式、小组活动等。课堂中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结合,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用逻辑推理和直觉、体验等非逻辑思维来对知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四)反思与提升
  课堂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的对待,冷静的处理。
  1.重视课前备课。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那就应该简化备课。殊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应对备课提出更高要求。在备课中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考角度、生活体验等,使自己的 教学设计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2.改变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学行为的内在根源,教师应实现从预设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换。在预设性思维统领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只表现为严格的按照规律进行教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创造性的,教学井然有序但却显得呆板和沉寂。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限制了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所以其功能与作用是有限的,是一种低效教学。生成性思维关注的是一次次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它注重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追求教师的选择与创造。在生成性思维的领域中,教学是依赖情景的、灵活机智的、动态生成的。
  3.追求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合理利用。教学活动虽可预设,但并不是绝对由预设来决定的,教学活动还有生成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还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甚至被完全否定,这正是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其生成的一面。事实上,当预设遇到生成时正是教学活动出现精彩场面的时刻,也是真正好的教学活动的表现之一。因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预设性。同样,因为教师的成人性、专业性、引导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容易被教师所掌控而陷入纯预设的陷阱。相反,因为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创造性、智慧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不可避免的生成性。学生是未成年人,并被作为教育的对象,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困难与不易。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张力,既不能一味地让预设性教学独霸课堂,也不能任意地让虚假的生成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教学活动之前认真地备课,科学地预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又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给学生参与、思考、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学生所需要的、所能理解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静止的教材文本,更要重视动态的“人”的文本。让精彩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上一篇:古剑奇谭好玩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