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伦犯了什么错,竟然被朱元璋亲自下旨赐死?
朱元璋虽然擅杀功臣,可对自己家人却非常袒护,即便是违反了法律,也会网开一面。因为对子女疼爱,延伸到了驸马身上。欧阳伦作为一位驸马,会被朱元璋赐死,只因为他违背了朱元璋禁令,公然顶风作案走私茶,触怒了朱元璋底线被杀。明朝时候茶叶由朝廷统一管理,尤其在对番邦供应上,朱元璋用茶叶制衡了番邦实力发展。聪明的朱元璋,害怕番邦强大,渐渐威胁到自己统治,于是想出了用茶叶,来“削弱”他们战力办法。当地人没有钱购买茶叶,便用自己战马交换茶叶。欧阳伦借着安庆公主丈夫这层身份,从一个普通官员,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因为朱元璋的优待,欧阳伦不仅身份尊贵,也从不缺少吃喝。太子朱标在世时候,欧阳伦还能够悠闲做驸马爷;当太子去世后,驸马们也慢慢被朱元璋赋予职务,开始进入朝堂处理政务。在这个过程中,欧阳伦也因为公差被外放出去。被外放的欧阳伦,受到了当地官员礼遇,也从中了解到了私茶,并看到了私茶带来的巨大利益。常言道:“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欧阳伦虽然出身普通人家,但他有了尊贵地位后,心性也就慢慢发生了转变。地方贩运私茶人员,为了拉拢欧阳伦这个靠山,极尽所能讨好欧阳伦,看着这个来钱容易方法,欧阳伦一开始胆战心惊,到后来也已经习以为常。走私茶这个情况,很快传到朱元璋耳朵中。为了制止这一现象,朱元璋下令让兵部戒严,在边境地区严查私茶出入。欧阳伦在这样情况下顶风作案,其家奴周保狗仗人势惯了,走私茶过程受到官兵阻拦,竟然伸手打了对方。因为这件事情,使得被打官吏,一纸奏折将事情捅到了朱元璋这里。朱元璋得知事情始末后,也需要对官吏和天下人一个交代,欧阳伦也正是在这样情况下被赐死。
欧阳伦作为朱元璋的女婿,最后怎么死的?
欧阳伦奉命出国后开始走私茶叶,并从中谋取暴利。各类关卡和各级官员无人敢问津,他通过私卖茶叶,几年间获得了一百多万两银子。洪武三十年(1397年),欧阳伦的仆人周保带着几十辆官车组成的车队,从陕西走私茶叶,谋取暴利。当蓝田外出时,他殴打了蓝田县的征税人(征税人被杀后)。陕西官员上报朝廷,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下令将欧阳伦送入刑部监狱。这时安庆公主得知新郎被抓,立即跑进宫向马皇后哭诉,然后让太子朱标为其说情,但朱元璋不应。欧阳伦很幸运地娶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二女儿。然而,这位书生不思报国,后来却拉上了明朝的后腿。明朝初期,为了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实行了一项政策。那就是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交换。如果作为法律顶点的皇帝被私有化,那么过去十年的司法工作就白费了。因此,朱元璋杀了欧阳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明朝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只能怪欧阳伦运气不好,遇到了关键时期。安庆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女儿的一生幸福,朱元璋不是没有想过。但是,朱元璋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澄清官场,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杀掉欧阳伦。这背后的原因是感动,为了法治不惜杀亲,所以人们不得不尊重明朝的开国君主。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朱元璋为何不顾马皇后求情,执意要处死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呢?
明太祖朱元璋有几十位妃嫔,若要问他最爱谁,答案只有一个——结发妻子马皇后。马皇后为朱元璋生育5子2女,爱屋及乌,老朱对嫡出的子女也要高看一眼,长子朱标早早就封世子,自己称帝后立即立为太子,地位无可撼动,其余几个嫡子也是早早就封王。两嫡女也是掌上明珠,宁国公主许配梅思祖之子梅殷,安庆公主则嫁与欧阳伦。欧阳伦虽然是平民出身,却更显朱元璋苦心,他看中的是欧阳伦的才华与学识,再加一表人才,在众多人选中可称出众,亲自为女儿觅得如此金龟婿,老朱老怀甚慰。谁又能料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欧阳伦抱得佳人归成为众人眼中明星,彼时他刚22岁,前途可称无量。16年后,朱元璋却不顾众人求情和女儿成为寡妇的命运,亲自下令将这位驸马都尉处死。朱元璋对大臣凶猛,对亲人却是出奇地好,欧阳伦到底犯了什么天条,让老朱如此克制不住。事情看上去不大,这位驸马爷只是贩卖了一点茶叶而已。放今天来看,茶叶不是啥稀罕东西,到处都能买到,在明朝可不一样,茶叶是战略物资。这要说到明朝的茶马贸易。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肉类为主食,不事种植茶叶,喝茶又是他们帮助消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茶叶对明朝边境外的少数民族来说不可或缺。恰好,这些民族又拥有大量马匹,这对明朝同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用茶叶换马匹,对双方都是桩好买卖,因此茶叶被政府管控,茶农只许留自饮的数量,其余全部要出售。出售茶叶有两种办法,一是政府收购,二是商人收购。商人需要拿到政府办法的茶引,相当于执照,数量也有规定,一引只能收购一百斤。商人收购,最后的去向还是卖给官府,目的都是为了在边境交易马匹。现在很有名的文保单位茶马古道,就是古时茶马交换的交通要道。根据记载,明朝做生意很鸡贼,压低马价,抬高茶价,杠杆玩得溜溜地,这里面茶叶生意利润就比较可观,自然也就引得不少人通过各种手段贩卖私茶。战略物资必须控制,朱元璋又以法令严苛出名,他下诏:边境官吏,如有私放茶叶处境,即处以极刑,家属一并流放,如有人行贿,同样处理。贩卖私茶出境者斩,妻小入官为奴。严刑峻法对普通人有很大劝退作用,驸马都尉欧阳伦却不是普通人。想来自己是皇亲国戚,自古刑不上大夫,纵然被发现,老丈人总不至于真的要了自己脑袋让公主守寡。驸马爷的名号之下,下面的官员们也不敢怠慢,明知欧阳伦枉法也只得小心伺候,当然他们都低估了朱元璋的决心。欧阳伦如果小心从事,细水长流,或许还不至于遭致后面的结局,偏偏他自倚身份,派出办事的家奴也狗仗人势,走到哪里,地方官如果不小心伺候都会受到责骂。洪武三十年四月,欧阳伦手下周保再次前往边境贩茶,按照惯例一路招摇,通知所到州县准备车辆、民夫替他运送私茶,一路先后征调了50辆车。来到兰县河桥,当地巡检司有个小吏招待不周,略有怠慢了周保。这本来是小事,周保干的是私事且又违法,如果懂得收敛,不予计较也就算了。偏生这个周保习惯了作威作福,竟命人将小吏狠揍一顿。小吏职位卑微,却是个硬骨头,忍不下这口气,干脆一纸诉状,把周保连同他主子欧阳伦一起告到朝廷。状纸很快传递到南京,呈送到朱元璋案前。这是考验朱元璋的时候,是睁一眼闭一眼将驸马从轻发落;还是捍卫自己制定的法律,一办到底。要说老朱没有压力,那也是假的,驸马身上毕竟干系到女儿幸福,也事关皇家体面。然而,朱元璋出生草根中的草根,对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他太熟悉了,深知法之为法,必须上下共守,有法不守,等于无法。皇亲国戚如果以权乱法而不受制裁,势必上行下效,法纪荡然。欧阳伦虽然是自己心爱女儿的丈夫,他也决不曲宥。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驸马贩私茶之事就此水落石出。老朱也下定了决心快刀斩乱麻,四月案发,六月就下旨赐死驸马欧阳伦,周保等家奴处斩,庇护欧阳伦的陕西布政司几个官员也一并赐死。对告发的巡检小吏,朱元璋却赞赏有加, 特地写了一通救谕,派人送到河桥,对他进行慰问和嘉奖。这也相当给小吏送去一道免死金牌,日后也无人敢对他挟私报复。朱元璋这一通操作,雷厉风行,铁腕十足,行动力与决心在历代皇帝中都属少见。驸马贩私茶被杀令上下震动,走私茶叶之事虽不敢说就此绝迹,却再不见有官员勋戚参与的记载。
历史上的欧阳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一桩大案,这个案子我们说它大,不是因为他涉及的金额,或者范围广泛,而是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什么案子呢?欧阳伦驸马案。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因为你控制了茶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它对你有需要,而且你把这个茶叶送给它以后,还可以得到马匹。这样对国家是几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就规定——禁止茶叶私自出关。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此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欧阳伦是什么人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是驸马,这个驸马他的尚的公主是谁呢?是安庆公主。这个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她的母亲就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最早的结发夫妻。马皇后一生就生过这么两个孩子——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一,至亲至爱,谁求情也不成,坚决把欧阳伦杀掉,所以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官僚队伍秩序,为了澄清吏治,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惜灭亲。 (在朱元璋,经历三起大案之后,在全国上下,刀光血影的恐怖气氛中,朱元璋却躲进书房,专心致志地开始编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什么呢?朱元璋怎么偏偏会在这样特别的时刻,还要专心地写这本书呢?) 刚才我们说过朱元璋把很多他所处理的贪污、为非作歹,这一些案件的案例编成了一部书叫《大诰》。这个《大诰》他要求各家各户都有一本,如果你家里藏了《大诰》,那么在审刑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就在《大诰》发布的当年,就有十几万的学生,进京来讲演《大诰》,说我们都学了《大诰》,皇帝给了赏赐,大家回去了,就是他搞了一次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个《大诰》减刑的这种措施,成为明朝的一个刑法上的一个制度。以后凡是在审刑的时候,说有《大诰》就减刑一等。可以看出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是为了澄清整治。《大诰》公布了以后,又有《大诰续编》、《大诰三编》还有《大诰武臣》,就是专门针对武将、武官犯法编的案例。关于朱元璋编《大诰》,他是什么意图?学士刘三吾给《大诰》有一个后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说现在就是不久以前,好多官员不体会朱元璋的意图,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究其根源,起于六曹,从六部开始的,从中央开始的,不要老怨下面。)为罪之魁,郭桓为首(谁是头呀,就是那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财政部就是它的副部长)。说六曹本来就是一个澄源之地乃贪赃不法、效能所属,危害百姓,朱元璋不忍心生人之无辜也,不能够让这些百姓遭人害,不得以施之五刑,对他们施这各种刑法。下面两句话,虽罪之,实以生之,(虽然对他们治罪了,但是(实质上)是要保他们的脑袋,让他们不要再犯罪了),皇上图治,不遑暇食,犹乃营缮是书,以为世戒,其爱民之意深矣。皇上要忙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的没有时间了,他还编这个书,他爱百姓的心那是很深的。这是刘三吾给他写的一条后序。朱元璋是基层的,他在基层出身,他受过苦,他知道这个苦是什么滋味,他还有一段话,他说:“这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我这般直直地说,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这书与管军的造福,不是害他的文书。”我这个话,我这个书,不是秀才文,也不是官员写的,吏员写的,就是实话,我这个文章不是害人的。所以他编《大诰》,虽然每个案例都伴随着严刑酷法,但是他也伴随着,一个爱民之心。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他打出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他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那么在那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型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了?) 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怎么样具体说呢?“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重,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自励,而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面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什么意思呢?说你天天处罚人,早上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给废了,这下面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的),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什么意思呢?说我经常听到你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有听你表扬谁,很严厉。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到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知道怎么样?如此这般,虽然记贪官污吏们心惊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循吏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循吏传》所写到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啊,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