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

时间:2024-10-14 06:32:03编辑:分享君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叙述了什么道理?

一个离开社会世界的孤立的个人,不再有打扮自己的兴趣,因为他已不存在传达情感给别人的需要。所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只经验地在社会中才引起兴趣。如果我们承认社会冲动是人的自然倾向,承认适应社会、向往社会,即社会性对于注定是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必需,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作是判断——即判断凡用于传达我们的情感给所有他人的任何东西的一种能力。”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分为哪两部分?

《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在康德哲学之中,目的概念首先是实践理性的概念。在前康德哲学时期,他发现单纯运用机械运动规律是无法解释有机界的起源和发展的,一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找到了一种比较合理的“内在目的论”。目的就是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之中包含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所以它的形成与发展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凭其内在必然性实现的。自然的合目的性包括“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两种,这两种目的性实际上就是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前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后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所以《判断力批判》也相应地分为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美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90年,是康德的哲学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两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全书论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讨论了天才、艺术和审美意象等问题,该书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康德既反对德国理性主义美学观点,也反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观点,要求将两者调和起来。他认为,美在于形式,美排斥一切实际利益或目的;强调美是杂多的统一,是和谐的表现,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的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市人,1982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专攻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专题,主要著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与杨祖陶合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冥河的摆渡者——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与美学方法论的革命》(与易中天合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意境》,译有康德《实用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胡塞尔《经验与判断》等,已出版论著十一部,译著七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的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所译、杨祖陶先生校的《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5年第4次印刷)为读本、采取逐节讲解的方法,尽量追踪和重现出康德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思路;而在某些困难的地方则根据需要进行逐句讲解,特别是最困难的序言和导言部分,全部都作了逐字逐句的解读。作者相信经过这样的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难点已基本上扫除了。这些讲解大都由作者在课堂上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课堂讲课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同时配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作者的即席回答,少数没有录上音的部分由作者补写完备。本书的这种讲法和写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康德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康德哲学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不仅在纯粹哲学的领域,而且在自然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等领域,康德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比起来,《判断力批判》广泛地涉及了上述所有这些领域,视野更加开阔,而且构成了他整个批判哲学建筑的最后一块“拱顶石”。因此,不读懂“第三批判”,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康德。但第三批判比起前两个批判来在某种意义上更难读懂,它不仅要求有前两个批判作为阅读的前提,而且本身也是对一些更深层次的原理的探讨。所以长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在第三批判方面是最为薄弱的、也是最为混乱的。作者从80年代初以康德《判断力批判》做硕士论文以来、二十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深感康德这部著作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上一篇:黑珍珠项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