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

时间:2024-10-14 10:55:31编辑:分享君

文艺鉴赏学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耽误审美

明天就是双节了,临近下班向班车走去的途中,一位同事问我,过节到哪里玩?这位同事居住在即墨,不像我,每天坐班车往来于青岛市区与即墨之间,虽说60余公里的路程,不算远,但如果坐市际公交,加上倒车的时间,那至少,少说也要来来回回四、五个小时。我说,哪也不去,就在市区常去的那几个地方转转,反正放假也不能成天呆在家中,每天也要活动活动。



这就产生了问题的两面性。一方面,有人叫嚣,距离产生美,另一方面,从我的陈述中,也的确体会到距离也耽误审美,我的同事,就因为这点距离,对我羡慕有加,对自己不能那么方便的到青岛,感到遗憾。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到,什么叫价值?


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


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回答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看。


​关于积累、精进、进阶【选自:《向上生长》】数量+思考+实践=》真知


硅谷王川在网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3.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一开始真没看好《向上生长》这本书,看封面上有不少鸡汤文,于是打开了,于是,看到了上述文字,这段文字的价值在于,我们都了解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但往往过于盯住了质变,造成对量的积累急于求成了,学而不思则殆,我们要想求真知,就需要遵循一个公式:【数量+思考+实践=》真知】,靠这样的不断求精,完成一个高质量的生存体验。


解释说明什么叫审美距离说?500—600字

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
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审美心理距离让美凸显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确实,美是要靠我们去发现的,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审美心理距离就如同发现美的眼睛,要求我们以一定的“距离”去认知和感受美的存在。我们在审美活动中应将客观事物与现实抽离,才能从适当的距离中发现美的存在。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诗,是作者韩愈用来描写和赞美初春小雨的诗句。雨天,小草,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事物了,随处可见。在初春小雨的早晨,我们行色匆匆地赶往教学楼上课,路过学校草坪时,并没有觉得绿油油的小草和纷纷扬洒的小雨之间的配合有多么的美妙,反而是觉得它们成为了自己赶往教学楼的障碍,认为这一番景色让人烦心。可是在某一天有着相似天气的周末早晨,我没有了要赶往教学楼上课的心理负担,便可以静静地观赏起这一番美妙景色来。小草在雨丝的扬洒中,在微风细雨地滋润中,飞舞飘荡,远远望去,着实是一番美妙的风景。这便是审美心理距离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样的一番风景,在不同的审美心理距离中,显现出了不同的韵味和特色。

  其实,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审美心理距离的存在同样重要。就比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她拥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旷世诗才的气质,可以说是男士们的梦中情人。但这必须是在保持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的前提下才能称得上的,如若没有了审美心理距离,让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做对比,那么林黛玉的体弱多病,敏感多疑便会让众多的男士望而止步,她在书中的梦中情人形象也会瓦解无疑。所以说,审美心理距离让美凸显,没有了审美心理距离,美很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观。而这一景观的魅力也是要在审美心理距离的存在下才能凸显的,该瀑布的雄奇壮丽需远观才能展现。如若近观,不仅不能观其全景,而且瀑布的蓬勃气势也无法彻底展现。可以想象,如果李白当时只是近观瀑布,那么他看到的只能是瀑布的一小部分,那他还能写下这一气势磅礴的千古名句吗?答案很显然是不能的,由此可见,审美心理距离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确实,审美心理距离在审美活动过程十分重要。在影视作品中,相信《还珠格格》这一部经典琼瑶剧大家并不陌生,其中“容嬷嬷”这一角色的狠毒阴险更是让许多观众刻骨铭心。作为“史上最经典的容嬷嬷”扮演者的李明启老师更是因此被骂了20年,有部分报刊记者曾经去采访过李明启老师。李明启老师表示:“容嬷嬷”这一角色确实让她极大程度上挑战了自己的演技,但这一角色的“毒辣”也随着收视率的上升而深入人心,着实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她走在街上会被人指着骂或吐口水,出去买菜会有小孩子被吓哭,就连坐个公交车都会被人辱骂。这些现象会出现其实是因为那些辱骂者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没有能将影视作品情节和现实生活抽离,反而是将两者混淆了,在对影视作品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忘记了审美心理距离的存在。

  同样地,部分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忽视审美心理距离的存在,将现实和作品情节混淆,因而酿成悲剧。就如有部分读者在阅读了歌德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跳楼自杀。《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爱上了少女绿蒂,但是绿蒂已经和另一个青年订婚了,他对绿蒂的感情十分深刻,使其无法从感情中抽身而出。维特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之下,最终选择走向自杀之路。当时在这部小说出版之后,有部分年轻读者在求爱不得,恋情受挫之际,便效仿维特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苦果。所以说,审美心理距离凸显美,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如若忽视了审美心理距离,将虚构的情节环境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那么不仅会阻挠美的显现,而且可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审美心理距离让美凸显。在对自然物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中,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审美心理距离,才能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真正体味到美的魅力。


上一篇:反射弧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