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时间:2024-10-20 09:17:46编辑:分享君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知识点是化学必修一的重要学习资料,高一学生从此开启高中新篇章。下面是由我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牢记很重要。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一)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3、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   4、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5、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能量是守恒的;   ③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6、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7、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8、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9、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10、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二)   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2、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4、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5、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6、饱和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观察到液体颜色为红褐色,这是形成了Fe(OH)3胶体的缘故(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室方法)。当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这条“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就是丁达尔现象。当把制得的胶体进行过滤时,滤纸上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这个事实说明,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即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空径小。   7、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析,分散系有9种组合方式。雾是液-气分散系;烟是是固-气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质直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是否有丁达尔现象稳定性举例   浊液大于100nm—不稳定泥水   溶液小于1nm—稳定NaCl溶液   胶体1~100nm有介稳性Fe(OH)3胶体   8、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溶胶、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9、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   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10、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三)   1、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2、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3、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4、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5、(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7、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   8、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9、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10、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并不是十分的难,但却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要及时掌握好。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


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2.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XX银溶液,并用稀XX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XX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这是工业制XX的方法。 3.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xxx,还原剂是xxx,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xxx;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xxxx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xxxmol。 4.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5.高一化学必修一上册知识点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2、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4、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6、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四、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   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2.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区别   一、原理不同   1、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被溶解的溶质析出。   2、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溶质析出。   二、适用范围不同   1、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而且是随温度降低而降低的溶质,比如NaNO₃、KNO₃等。高温时溶解度高,冷却热溶液时,其溶解度下降,溶质结晶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比如NaCL、KCL等。因为溶解度变化小,所以不论冷热都溶解度变化不大,只有通过(加热蒸发)减少溶剂(水)才能使其析出结晶。   三、步骤不同   1、蒸发结晶直接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溶液至出现大量晶体(或有晶膜出现)即停止,用蒸发皿的余热将剩余的溶剂蒸干。   2、降温结晶先要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的晶体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若要进一步提纯,再进行重结晶。   结晶的条件   需要结晶的溶液,往往呈过饱和状态。通常是在加热的情况下,使化合物溶解,过滤除去不溶解杂质,然后浓缩、放冷,析晶。最合适的温度为5~10℃左右。如果在室温条件下可以析晶,就不一定要放入冰箱中。放置对形成结晶来说是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使溶剂自然挥发到适当的浓度,即可析出结晶。特别是在探索过程中,对未知成分的结晶浓度是很难预测的,有时溶液太浓,粘度大就不易结晶;如果浓度适中,逐渐降温,可能析出纯度较高的结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X-射线衍射用的单晶即采用此法。在结晶过程中溶液浓度高则析出结晶的速度快,颗粒较小,夹杂的杂质可能多些。有时自溶液中析出结晶的速度太快,超过化合物晶核的形成和分子定向排列的速度,往往只能得到无定形粉末。 3.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   1、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无论在什么温度,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很大的分子能够飞出液面而成为汽分子,因此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如果液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量就会增多,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就越快;   2、是与液面面积大小有关。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增大,蒸发就加快;   3、是与空气流动有关。当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   蒸发的原理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分别用不同的蒸发器测定。一般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则蒸发量就越大;反之蒸发量就越小。   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离去的过程。由于液体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它们的平均动能的大小是跟液体本身的温度相适应的。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碰撞,在任何时刻总有一些分子具有比平均动能还大的动能。 4.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丁达尔效应的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真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直径在1~100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nm~700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   现在这种现象经常经常被用来区分是胶体还是溶液。光束通过,出现的通道很短的时候其实这并不是胶体或者溶液,而是悬浊液。如果没有出现通道那么就是溶液,有长长的光线通道出现那么就是胶体。   目前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大多数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的,而在生活中很多的自然现象也可以看到,像是阳光透过树叶留下一道光,其实这也可以用丁达尔现象来解释。 5.高一上册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1、常见的物质分类法是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中间大小分散质直径大小为1nm—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处于介稳状态,胶粒带电荷是该分散系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3、浊液用静置观察法先鉴别出来,溶液和胶体用丁达尔现象鉴别。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4、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离提纯出胶体,这种方法叫做渗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溶液。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移动,从而该极颜色变深,另一极颜色变浅,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二、离子反应   1、常见的电解质指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它们在溶于水或熔融时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可以导电。   2、非电解质指电解质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有机物等);单质和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电解质参与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4、强酸(HCl、H2SO4、HNO3)、强碱(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电离,所以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5、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基础上可以把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写成离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6、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至少有沉淀、气体和水之一生成。   7、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主要含   ①符合事实   ②满足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③拆分正确(强酸、强碱、可溶盐可拆)   ④配比正确(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气体、水或难电离的酸或碱生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MnO4-、ClO-、H++NO3-、Fe3+与S2-、HS-、SO32-、Fe2+、I-)   ③络合反应(Fe3+、Fe2+与SCN-)   ④注意隐含条件的限制(颜色、酸碱性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上一篇:霍迪尔军需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