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

时间:2024-10-21 23:41:09编辑:分享君

中医治病是什么原理?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病就要治病,不能讳疾忌医,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可没有现代这么完善的医疗卫生条件。受时代的限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千百代以来,中医成为我们生命健康的“守护神”,这个看法是没有太大的分歧的。但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治病,无非就是有细菌就杀菌消炎,有赘生物就去掉多余的。而中医治病,基本就是“针砭汤药”这几个手段。这些外用手段、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中草药,很多本来就是我们熟悉的“食物”,为什么也能治病救人呢?或者换一个说法,中医、中医药是如何治病的呢?我们先说说现代人处理疾病的大致方法:抗生素、激素之类。前者是直接杀灭有害的微生物,有的可能对正常的身体细胞也有一定的影响。而激素则是提高人体的“运转能力”,而杀灭病毒则完全放在人体自己身上。但同样是细菌感染的话,纯正的中医,并不会有任何杀菌的说法。中医的清热解毒,并不能理解成杀菌消炎。在我看来,归根究底,中医的治病,其实就是一个概念:调理阴阳。也就是“阴阳一调百病消”,这也是中医比现代科学更适合养生的原因之一吧。为什么说中医的治病就是调理阴阳?还是以细菌病毒之类的感染为例来说明。现代科学认为,某一种细菌进入身身体之后,会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很多情况下,细菌自身并不直接对身体造成危害,而是它引起的机体机能紊乱所致。而中医则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任何外邪侵袭,都是自身正气不足的结果。如果正气足够强大,再暴戾的外邪也无法对身体造成干扰。而外邪所扰动的,正是身体的阴阳。如果外邪导致阴气旺盛,则身体就会出现阴盛则寒;如果外邪导致阳气过强,则身体就会出现阳盛则热。当然,也有阴阳并没有出现盛衰,而只是不能很好地交媾的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阴阳是必须水乳交融,彼此互相为用、互相制约的。如果不能很好地交通,自然就出现一系列的疾病。这时候,中医的“调理”阴阳,就是完全针对这种不能沟通的情况。所谓调理,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1、 寒者热之;所谓寒者热之,就是用温热的药食,驱散阴盛则寒之像。比如寒邪直中,出现一些绞痛、吐泻清稀、手脚冰凉之证时,桂附姜葱都是辛热散寒之品。2、 热者寒之;而热者寒之,就是用寒凉的药食,熄灭阳盛则热之象。阳热其实就是火,比如高热、热极生风、口渴引饮时,生石膏、黄连之属。3、 交通阴阳;交通阴阳则比上面两种要复杂得多。最常见的就是少阳经证的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的调理少阳,就是最常见的交通阴阳。因为营卫之气不能顺利输布,桂枝芍药就能起到调和阴阳、相互为用的目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中草药能够起到调和阴阳的效果呢?很简单,中医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禀赋的阴阳二气。如果它禀受的阴气更多,就能起到调和阳热的作用;如果禀受的阳气更多,就能起到调和阴寒的作用。这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学说。所以,中药的调理阴阳,最基本的就是利用中药本身所富有的阴阳偏盛,去调理、中和机体出现的相反的阴阳偏盛。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道理。比较特殊的就是那种调和阴阳、交通阴阳的方法。这时候所选的中药,本身可能没有过于明显的阴阳偏盛,但因为其独有的“行走”特点,却能起到“搅拌”阴阳的目的。这一点,很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鲶鱼效应”——借助外来的中药特性,去搅动、促进机体自身阴阳的混合,从而使之恢复原本不离不弃的状态。于是,疾病也就无处遁形了。总之,中医治病的原理,无非就是调理阴阳。这个说法看似有点笼统或者模糊,但只要我们理解了阴阳、理解了机体自身的运行模式,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说法。


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治病原理是什么更新时间:2017-10-23


西药治病有明确的成分,现在中药研究许多也是沿着这条路子,想办法分离成分,确定有效成分,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或体内实验,证明成分直接作用于病灶或通过免疫系统起作用,那么中药治病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性,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大致了解了中药治病的机理和奥妙,人是一种气机动物,人体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平衡中,而温热药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


2021医疗卫生中医考点:肺系疾病-咳嗦

>>> 医学相关知识汇总(中医)-2021医疗卫生(持续更新) 1.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证,临床以咳嗽为主症。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2.咳嗽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常见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生、脏腑亏虚等。病机为肺脏受邪,失于宣降,肺气上逆。 3.本病以宣肃肺气为基本治则。外感咳嗽者,佐以疏风解表;内伤咳嗽者,佐以燥湿化痰,或清热化湿,或益气健脾,或养阴润肺等法随证施治。 4.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5.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肃肺气。 6.风寒咳嗽:主方:杏苏散(《温病条辨》)加减。 7.风热咳嗽:证候:咳嗽不爽,咳声高亢或声浊,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8.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肃肺气。 9.风热咳嗽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10.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11.痰热咳嗽治法:清热泻肺,宣肃肺气。 12.痰热咳嗽主方: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13.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形体虚胖,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指纹沉滞。 14.痰湿咳嗽治法:燥湿化痰,宣肃肺气。 15.痰湿咳嗽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16.气虚咳嗽证候: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白,气短乏力,胃纳不振,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指纹淡。 17.气虚咳嗽治法: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18.气虚咳嗽主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19.阴虚咳嗽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指纹紫。 20.阴虚咳嗽治法: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阴虚咳嗽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上一篇:奥比岛第二宫攻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