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他的辉煌源于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地区原先是查理曼帝国下属的一块土地。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帝国分裂成三个部分,东法兰克帝国、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后后续演变,东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王国,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由罗马被教皇加冕的皇帝。起出东法兰克帝国统治者奥托一世和教皇关系很好,后来继承者腓特烈一世更是改名神圣罗马帝国,由此可以证明两方势力的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不满教皇在德意志地区篡取的重大利益。 当时德意志地区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做教皇的奶牛。 教皇在神圣罗马地区篡取手段太过分, 整个国家的财富大量流入教庭,整个国家无以为续。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者跟教皇决裂,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先后跟教皇发生激烈冲突。随后国家支离破碎,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分化成无数邦国,王国,自由城市等。 至此德意志地区陷入黑暗时期,国力分化名存实亡,四周国家时常过来打秋风,还有教皇的压迫。 整个地区都向往团结统一的大王朝,所以后续的王朝都已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为自己的使命。 普鲁士王朝就是在那样时期成长起来的国家,恢复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是完成了这个任务的人。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1862年俾斯麦在普鲁士下议院发表著名演讲铁和血“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由此确立了他铁与血宰相的称号。在他的主持下,普鲁士先后对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第一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爆发,原因丹麦国王去世,继承人没有得到德意志邦联接受,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德意志统一迈出坚定的步伐。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鲁士对奥地利,最终俘虏次机会奥地利所有主力军队。第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对法国,法国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最后的阻力。最后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普鲁士完成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称帝,德意志帝国就此成立 。这三场国家统一战役都是在俾斯麦的指挥下。
俾麦斯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铁血宰相”?
俾麦斯的名言“一个国家的意志是通过铁和血表现的”描述的正是他的做法。他通过铁血政策将四分五裂的国家凝聚成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因此被称为德国的“铁血宰相”。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总理),人称“铁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容克地主出身的俾斯麦精心策划了三次战争: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以及1870-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每一场战争的处理结果都为发动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同时为了使战争顺利进行,俾斯麦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其中有两点是起了关键作用:
首先俾斯麦坚持始终与俄国保持友好关系,甚至不惜与普鲁士统治集团决裂。如此固
执的坚持己见,俾斯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地缘角度看,对西北方的丹麦、东南方的奥地利和西边的法国作战,普鲁士需要稳定的后方。俄国作为东方边境上的唯一大国,与之交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国家关系看,普鲁士与俄国并没有大的直接的利益冲突,这就为两国友好提供了基础;从国际环境看,与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英国奉行“光荣孤立” 政策,同时希望普鲁士强大以抗衡法俄,基本上对德意志统一保持中立态度。剩下的唯一大国俄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事实证明,俾斯麦的决策是正确的,俄国的中立态度使普鲁士在统一战争中畅通无阻。
其次是俾斯麦坚决地抵制了普皇和军队将领进攻维也纳的要求。在俾斯麦看来,对维也纳的占领只能给“普鲁士的将士带来愉快地回忆”,而这对奥地利自尊心的伤害却会“给对方留下无法和解的情绪”,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促使俾斯麦做出这种决定。拿破仑三世态度的改变,使法国对战争的干预变得不可预测,维也纳的沦陷必然会加强其干涉的决心。即使允诺对拿破仑皇帝的中立给予他所企望的补偿以阻止,那么在将来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很可能要面对法奥的联合进攻。这种有损普鲁士政治利益的事情是俾斯麦坚决不能容许的。而俄国一旦从中窥见普鲁士力量的发展前景,也将加强防备戒心,甚至有可能是直接的武装干涉。如果这样,普鲁士无疑将陷入困境。
俾斯麦的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胜利进军而兴奋不已的统治集团内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富远见的决定,为后来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