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

时间:2024-10-26 03:59:09编辑:分享君

什么是电子亲和性和电子的电负性?

electron affinity: 即电子亲和能或电子亲和势( Eea),定义为单位原子或分子获得一个电子,变成 -1 价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对元素来说,电子亲合能越大,夺取电子的能力(或称“非金属性”)越强。

electronegativity: 即电负性,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两者有关,但不能等同。电子亲和能是可以具体测量的,单位是KJ/mol,电子亲和能最大的元素是氯元素;电负性无单位,其数值除了考虑亲和能,还考虑了电离势,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元素。(当然,理论电负性最大的是氦元素)


【求助】电负性和电子亲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一、概念不同1、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标度。2、电子亲和能:又称电子亲和势,是电子之间亲和作用的能量。二、意义不同1、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2、电子亲和能: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元素原子的第一 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愈小,表示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倾向愈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三、变化规律不同1、电负性:电负性是相对值,所以没有单位。而且电负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即采用不同的标度),因而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所以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2、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但应该注意的是,VIA和VIIA 电子亲和能绝对值最大的 并不是每族的第一种元素,而是第二种元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亲和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负性

电负性的大小是怎么比较的?

电负性 electronegativity的比较:1、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的值越大;2、同一主族,院子序数越大,电负性的值越小;3、不同主族、不同周期的元素之间的比较,很复杂,无法得出一个简单判断法。通常采用的是Pauling法跟Allen法,尤其是Pauling法。4、下面的图片,分别提供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数值。在这两张数据表上,都是S的电负性数值大于C,所以S原子更吸引电子。常见元素电负性大小(鲍林标度)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也叫电负度。非金属系:氟>氧>氯>氮>溴> 碘>硫>碳金属系:铝>铍>镁>钙>锂>钠>钾氢 2.20 锂0.98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3.98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扩展资料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电负性可以理解为元素的非金属性,但二者不完全等价。电负性强调共用电子对偏移方向,而非金属性侧重于电子的得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负性

电负性怎么比较?

电负性 electronegativity的比较:1、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的值越大;2、同一主族,院子序数越大,电负性的值越小;3、不同主族、不同周期的元素之间的比较,很复杂,无法得出一个简单判断法。通常采用的是Pauling法跟Allen法,尤其是Pauling法。4、下面的图片,分别提供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数值。在这两张数据表上,都是S的电负性数值大于C,所以S原子更吸引电子。常见元素电负性大小(鲍林标度)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也叫电负度。非金属系:氟>氧>氯>氮>溴> 碘>硫>碳金属系:铝>铍>镁>钙>锂>钠>钾氢 2.20 锂0.98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3.98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扩展资料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电负性可以理解为元素的非金属性,但二者不完全等价。电负性强调共用电子对偏移方向,而非金属性侧重于电子的得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负性

上一篇:李某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