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是哪国的将领 乐毅是来自哪国的将领
乐毅是赵国人,先后在赵国、魏国、燕国担任将领,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在赵武灵王去世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魏王派乐毅出使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做了燕王的臣子,被封为亚卿。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
燕惠王继位后,听信谗言,想要召回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降了赵国。而后,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最终老死于赵国。
乐毅是哪国的将领
乐毅是赵国人,先后在赵国、魏国、燕国担任将领,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在赵武灵王去世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魏王派乐毅出使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做了燕王的臣子,被封为亚卿。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燕惠王继位后,听信谗言,想要召回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降了赵国。而后,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最终老死于赵国。
《报燕惠王书》
《报燕惠王书》作于公元前279年,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因此而奔赵。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燕惠王想起乐毅的功劳,去信请乐毅回燕国,但又在信中指责乐毅弃燕而走,对不起先王知遇之恩。而乐毅就此写下《报燕惠王书》。
文中乐毅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乐毅还表明,燕惠王选择贤能,自己能被重用是燕惠王任免人才的英明策略。详述燕惠王采纳乐毅的建议,论述贤明之君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论功行赏,不废弃有功之臣。隐约批判燕惠王违背了先王的教诲。最后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再次为自己投赵辩解。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乐毅树
战国时期,燕大将乐毅伐齐,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所存无几,唯此树仍枝繁叶茂,据传,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此树为“乐毅树”。
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却留下两座不打,原因为何?燕王也不知道
熟悉春秋战国 历史 的都知道这个时期诸侯混战频繁,打来打去也是常有的事情,基本都是把这个国家打趴下,或者推翻前一个国君,捞点好处再重新立一位君主就班师回朝了。像那种把一整个国家灭掉的却很少有。印象比较深的灭国战士吴越之战时,越国把吴国灭掉了。而燕昭王时期,乐毅攻打齐国几乎是要把齐国灭掉了,却还是留下了两座城池。 很多人不解乐毅怎么不索性像越国灭吴国那样把齐国给直接灭掉呢?是他能力不行吗?还是他想留着两座城池给自己留后路?亦或是有其它考量? 笔者以为乐毅既然能够把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打下来,余下的两座城池想必拿下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般人都是这么想的,燕惠王也是这么想的。但他却误会了乐毅不肯拿下最后两城的用意,以为他要谋反自立为王。其实对乐毅是大大的误解。 那么乐毅这么做背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为什么说齐国这两座城市不能打呢?我们前面也分析过,春秋与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是平衡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灭亡都会打破诸侯国之间的平衡 。如果不是有绝对的能力不会轻易灭掉一个国家,即使要灭一国也不能太速度,要缓缓图之。 事实上燕打齐国是这样的顾虑,齐国当时趁着燕国内乱时打燕国也是一样的顾虑。齐国打了燕国却没有灭掉,就退兵了,还允许他们再立一个国君。而乐毅打齐国的目的也是一样。打趴他却不能灭掉他。 燕国国小一旦灭掉齐国,很有可能就引来其它几大诸侯国的兵马。灭掉齐国不仅不能使燕国强大,还有可能给燕国引来兵祸。 当年越国灭掉吴国之后,并没有把吴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而是把吴国侵占的周边土地全都归还了。并不是因为越王勾践有多么善良,而是考虑到独吞一国带来的兵灾而已。 畏惧诸侯国的征讨是乐毅不肯把齐国打趴下的第一个原因。那么第二大原因是什么呢? 乐毅留下齐国两座城池其实是吸取了齐国打燕国带来燕昭王强烈反击的教训。 燕昭王之所以那么恨齐国的齐湣王,发誓要灭掉齐国,不仅仅是因为齐国打了燕国,诸侯之间本来一直都是互相打来打去的。燕昭王恨的是齐国趁燕国内乱时打了燕国还把燕国的宗庙也给毁了。宗庙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地方,被毁掉了焉能不招致恨意?乐毅同样也攻下了齐国的都城,下七十多座城池是为了报燕国的仇雪燕国的恨,而留下两座城池则是为了慢慢消磨齐国的斗志。 《史记》里面记载乐毅打下齐国城池之后依然留在齐地巡行,让齐国民众看到他就感到害怕,再也不敢起反抗的心思。 当然乐毅做这些也绝对不仅仅是吓唬吓唬齐国而已,他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要把秦国拿下的 。 乐毅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是打着为燕国报仇的旗号,他留下两座城池没有打,齐国还在,其它诸侯国也就没有理由对燕国用兵,甚至乐见其成。但是就像秦国战略性地吞并诸侯国,相信乐毅及燕昭王也是这么想的。 故此留下两座城池是慢慢麻痹诸侯国,让诸侯国不至于太大震动。等到燕国国力稳定的时候再图剿灭。 只可惜燕昭王离世太早,野心没法实现,而燕惠王目光短浅看不透乐毅的用意,反而听信谗言怀疑乐毅想要自立为王。结果导致了齐国乘势反击,燕国一下子又回到了解放前。乐毅也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战略梦想。可叹啊! #不只是 历史 故事## 历史 冷知识#
乐毅有连攻下齐国七十城的辉煌战绩,为何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这四位分别就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可是在战国时期同样有一个人功勋卓著,为什么战国名将之中并没有他呢?这个人就是乐毅,要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乐毅的功勋以及自己战绩其实是不如四大名将的。乐毅并没有太多值得称赞的战绩对于乐毅来说,他最值得称道的战绩已经给就是五国伐齐的时候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其余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了,而其他的四大名将,都有着非常多的令人称赞的战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乐毅并没有影响历史的进程战国四大名将每一个人对于当时的历史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不能与秦国争锋。廉颇则是指挥邯郸守卫战的胜利,将秦国统一的步伐硬生生往后拖了三十年之久,李牧在边境阻击匈奴的入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保护了中原文明的传承,王翦更是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而乐毅虽然说惊艳一时,但是他指挥的战役并没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国家的强弱形式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对于后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没能列入四大名将了。乐毅并没有主要的战绩战国四大名将都有着各自脍炙人口的战役,但是乐毅却没有。虽然五国伐齐的时候乐毅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但是这场战争的含金量并没有多高。因为这次战争之前齐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而且齐国也因为连年征战导致民众厌战情绪高涨,基本都没怎么抵抗,况且他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军队的帮助,可以说这次乐毅是占了一定的便宜的。综上所述,其实乐毅并没有其他四大名将的那种含金量,所以也就没能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