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战争

时间:2024-11-14 15:49:09编辑:分享君

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经济与战争的关系? 战争有其特殊性”。因而,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 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其次,战争从属于政治,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 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政治目的的进步或反动,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或非正义性,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从而对战争的前途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正象 ***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指出的:“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占著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 选集》第1246页)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政治对战争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战争指导路线实现的,而战争指导路线又是由领导战争的阶级的政治路线规定的。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为战争创造条件,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军事斗争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它斗争形式作直接或间接的配合,例如,经济、文化、外交等斗争形式,而这一切斗争形式都由政治统率著。充分发挥政治的这种统率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斗争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战争的胜利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此外,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精神因素对战争作用上。精神因素是战争胜多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加强战争中精神因素的培养与建设,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战争反作用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 *** 在论述政治对战争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战争对政治的反作用,首先,战争一旦发生,它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政治必须充分注意战争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独立性,使自己的活动有助于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如果政治的活动忽视或违背战争的客观规律,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其次,历史经验证明,战争的结局直接影响双方战后的政治发生方向和政策。影响的程度因战争性质和情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方的失败,往往要改变战前的政治方向,国内政局和政策,因为“军事上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列宁军事文集》第13页)有时,也可能不改变政治方向,只调整某些政策。 *** 说:“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 选集》第514页)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阶级不经过战争而夺取国家政权的。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正义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取得阶级解放的正确途径。革命的阶级和民族只有胜利地进行革命战争,才能取得阶级和民族的解放,实现革命的政治目的。反之,如果不进行革命战争,或战争失败,则无法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任何非正义的战争,在民心正义面前都是纸老虎;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未来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能凭借强硬的武力去占领一个国家。任何侵略战争也许能够赢得一次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国民。现今各国都注意发展各自的军事力量。而且一些大国正在发动第三轮军备竞赛,各国有的出自本国的安全考虑,有的是政治野心的膨胀和领导无能的战略转移……。 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持续走低,私欲的占有已经超过经济的平衡趋度;世界经济如负重超载的拖车在喘息前进,甚至停止不前。当今各国 *** 无人也无力改变这种整体世界经济形势。因此一些国家(如美、英、日、意等发达国家)为摆脱如今经济问题,而采取了战争方式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二来想通过战争消费来拉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今地区区域性小规模的战火不断,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历史证明从海湾战争以来,到近期的伊拉克战争,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反映出他们国内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加深趋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声称政治、经济大家的人们,只能望而兴叹,而无能为力,顺其自然、且得苟安。因此,他们即崇尚战争又害怕战争,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看战争的时间,程序及结果来判断。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对中国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毕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庞大,区域性战争对其影响不大。如果耗时长,同时程序不乐观,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国民的心理层面恐慌或者投资者的看空因素。那样,会造成暂时的经济发展暂缓,房价股票会下降,军工类企业股票及相关产业反而会上升。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是根据不同行业及层面有不同的发展走势的复杂问题。 很难. 美国越打越富吗? 武器系统高精尖,民用设施破漏旧——只能越打越穷 美国也会“越打越穷” 美国凭借其特殊有利的地理位置,确实在上世纪两次大战中占尽了便宜。但二战后,美国也并非总是“越打仗越富”,最典型的就是越战。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先,直接用于越战的开支从1965财年的1亿美元,急剧扩大到1968财年的270亿美元。从1964到1969财年,美国军费几乎翻了一番,致使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从1965财年起连续4年出现赤字,总额超过以往19年的赤字总和。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严重向军事倾斜,“国防建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民生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能力减弱,致使自1893年以来保持了近80年顺差的美国对外贸易在1971年开始出现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又导致美元危机,以致尼克松 *** 不得不在1971年8月暂停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 不仅越战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危机,在二战结束后很长时期,美国大搞军备竞赛也抑制了其经济的增长。1982年美国一家民间裁军机构统计了西方9个国家1960至1980年军事负担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与GNP的年均增长率,鲜明地显示出一国军事负担越高则经济增长率越低的长期发展趋向,其中美国军事负担占GNP的比例最高,而GNP的年均增长率最低。 打仗致“富”付出高昂代价 尽管在美国有很多新技术确是首先为军事需求而开发出来,而后通过向民用领域推广而惠及整个国民经济。但更多事实表明,美国因为过于偏重军事技术开发,而影响了民生产业竞争力。不然,美国不至于在一些重大民生产业领域的竞争方面败在日本和欧洲之手。靠打仗致富的首先是美国的军火商。据报道,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主要军火商的销售额迅速增加。这当然也对美国GDP增长作出了贡献。但军火商大发其财是否在“国家巨集观调控”下起到了“和国民经济互动”、进而起到“美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驱动链”作用呢? 最近,在美国发生历史上最严重断电事故后,人们日益看清美国“武器系统高精尖,民用设施破漏旧”的状态。大停电暴露出供电网路的重大缺陷,不过是国家基础设施问题的“冰山一角”。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军事部门和产业发财致“富”是以减少、牺牲民生公共部门的“富”为代价的。 美国热衷发展武器却不大关注环保。美国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20,但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却占全球排放量的1/4。现今战争对资源消耗与对环境破坏之惊人,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尽管美国总在其国土之外打仗,但一次次战争导致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严重后果不仅会伤及战争所在国家,也必将“反馈”到美国自身。地球环境是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最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根结底,“美国越打仗世界越穷”。 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 《越富》一文认为,“市场在现代高技术发育过程中,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真正能牵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军事技术发展和战争的需求。的确,从电子计算机、积体电路到网际网路,很多高新技术都是首先为军事需求而开发的。但就总体而言,不能否认在美国那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仍在市场,我们不能颠倒主次。统计表明,在美国全国科技研发经费中, *** 支出占32%左右,其中军事技术研发支出仅占大约18%,而民间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到60~70%。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上,除去极个别国家,置身于市场竞争中的民间企业总是技术发展的主力。 文中还把原苏联的教训归结为“把军队建设同国民经济搞成了‘两张皮’”。“两张皮”问题固然是个教训,但原苏联的最大教训在于超越自身国力,大搞军备竞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了美国的圈套。此外,《越富》一文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判断也过于严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任务仍是如何牢牢抓住今后二十年“历史机遇期”更好地发展自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史中战争的本质及战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日战争电影经济到底在说什么18美日关系美日战争电影,经济到底在说什么1-8美日关系日本人有个特点,如公司派你下乡工作一天,下午六点下班,但四点乡下的工作就完了,日本人会在做一个多小时的车,在会公司把另外半个小时的班上完。这样的职业精神实在是值得让人学习。日本的漫画和动漫事业全球无敌,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青少年,和不要命的工作精神是分不开的,具我了解,很多漫画家临终前即不是死在医院的,也不是死在家里的,而是死在工作岗位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绝对不是说说而已。间谍情报情报工作,不管是在那个国家都是十分秘密,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中央情报局只不过是美国一个情报组织站,其他的部门一般都设有情报工作站。中国民国的时候,有军统和中统。最后中统变成了党同局,军统成为保密局,实际就是派往各地的情报工作站,直接有高层进行管理,管理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毛人凤。在往上就是蒋介石。情报工作和其他机要部门最大的不同就是中间环节越少越好。保密工作最怕的就是节外生枝,越少人知道越好。日本的情报工作,做的尤为的突出,但就三井财团旗下三井情报工作站,效率和收集的情报能力就高出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就是什么秘密收集什么资讯。日本的情报工作据说是有天皇陛下亲自指导工作。有一件事情就能够证明日本情报工作的实力。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方绘制的中国地图,居然比中国绘制的地图还要详细,周全。日本地图上详细的绘制了中国每一条河流和每一座山川。中国将令每次截获战俘时都先搜日本绘制的中国地图。这样的情报工作能力简直就是吓人,当年是绘制地图,现在是绘制商业地图,日本人的野心觉不停留在简单的经济发展中。日本的经济文化力量都不是强大,简直是强悍。通过经济文化力量的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一跃跳上了世界第二位。但好景不长,日本在举国欢腾之际,一场现代化的金融战争,不知不觉的打响了。这次战争在金融战争史中,只不过是记录的一笔而已!但它却是最有意义的一次金融战争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场金融战争,可谓:出处体现高科技!好戏即将拉开帷幕。金融核弹摧毁日本日美博弈日本和美国的关系总是让感觉比较的微妙,并不是他们在大问题上有太多的分歧,而是两个国家都比较的好强,总想现实自己的实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纵观历史的发展,美国和日本交锋的交锋不但数量多,质量还大。基本上每次日本都败下阵来,但并不能归结为日本不够努力,只能说智商还是不够。我们回顾一下美日历史大事件:日本在偷袭美国的珍珠港。这个时间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是,但电视剧《世纪战争》中却提到的是.到底是那一日,我也不清楚。就姑且认为是7日吧。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内容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此次事件不但写了很多书籍,而且还拍成了电影。不过我这里有一些小道讯息。虽然是小道讯息,但真实性颇高。日本在亚洲打十几个国家的同时,战绩颇丰,已经觉得差不多肉都在嘴边了,没什么意思。就开始筹划打美国。美国在一战和二站中,基本上都是看客,保持中立,从中发财。只要你不来招惹我,你们在亚洲,欧洲打我是不会参与的,再说关我鸟事。但就在这一天,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从历史上来看基本上是成功了。日本能够成功的偷袭珍珠港得益于两个必备条件:一、偷袭美国的讯息不能够泄密。二、要选择好偷袭的时间,地点。介绍一下珍珠港的地理位置:珍珠港地处瓦胡岛南岸的克劳山脉和怀阿奈山脉之间平原的最地处,与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鲁鲁港相邻,是美国海军的基地和造船基地,也是被太平洋岛屿中最大最好的安全停泊港口之一,一般的民用船舶及外国舰船无美国海军部特殊许可是不得进入的。算的上美国的军事要塞。偷袭时间:偷袭时间可不是随便挑个黄道吉日就可以,而是要选择最为特殊的日子。美国的休息日,举国上下,在这一天都放下手头的工作休息。这两点都具备就还差最后一项工作了,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保密。秘密工作一旦提前泄露,那前面准备的就算白瞎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偏偏这项最重要的头号保密内容,泄露了,但截获电文密码的并不是美国情报人员,而是英国的情报人员。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的前一天日本天皇给陆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下达第七次秘密电报,其中前六次被美国情报人员成功拦截,而前六次的电文内容不得而知,但知道第七次的电文内容就可以轻易的破解前六次电文的内容。第七次的内容极其关键,主要内容感慨为四个字:时间、地点。第七次电文内容就是日本偷袭美国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我们在来推理一下前六次电文的内容:其大意基本上是,我们要攻击的目标,我们要参战的人数和装备之类的,在美国看来竟是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就在的前一天,英国情报人员成功的破译了日本天皇下达的最后一次密电。英国情报人员当即把讯息告诉了英国首相丘吉尔,据说此事件英国知道的人数不超过个位数。按道理说,此刻丘吉尔应该致电罗斯福告诉最后密电的内容。但丘吉尔却没有把第七次密电告知罗斯福。按常理来说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应为英国和美国关系一项很好,差不多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而且美国人大多是英国人的后裔。能够解释这一奇怪现象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当时的全球局势。正是二战时期,德国嚣张的不得了,英国有离的近,头疼的不得了。丘吉尔截获密电不告诉罗斯福就是想让美国卷入二战。从而一起对抗德意志法西斯联盟。由于密电没有传达,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在日本高兴至于,美国也没有闲著,送了日本两颗原子弹,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你送炮弹,我送原子弹。回赠礼包还有分量的。文章转自: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宁波美日[转载]中国海军三大舰队之三--北海舰队天蝎座速配星座双鱼座速配星座星座速配巨蟹座男生爱情2010巨蟹座爱情运势乌镇天气,雨中乌镇iphone论坛!档案系统fat是什么fat档案系统原理 政治与战争的关系 在现代和平社会中,战争对我们来说好像是很遥远的词汇,但事实上战争无处不在。战争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但有时候战争又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政治和战争,政治决定战争,而战争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所以说,战争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经济决定政治。所谓“弱国无外交”。现在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呢?一方面,发展经济为了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同时,国家也拥有加强国防建设的力量。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为之震惊,中国与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同时,经济也决定战争的可行性,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他用什么去发动战争呢,其实在这其中,国家经济对战争起到支撑的作用。可见,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的地位和战争的可行性。 其次,政治决定战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这样使我们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于拥护和平的我们就可以抵制一些以政治为面具,喊著和平的口号,通过国际关系来发动战争等破坏和平的政治外交。就像美国,以保护人权为借口,通过国际关系来干预他国事务。很显然,这严重侵害了他国利益,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战争。我们国家热爱和平,我们要通过自己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平,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 战争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战争会给人们带来难以避免的灾难,这战争的破坏力是无法想象的。战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因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的局面,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难想到,战争起源于利益的冲突。“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的发起都有利于一方。同时,有的国家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发展经济。战争也是一方通过暴力制服另一方,这也使国家地位在此时得到确立。 战争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我们明白,战争是残酷的,不管怎样,他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战争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因而经济是决定因素。人则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 战争是什么?人与战争的关系?武器在战争中的关系? 战争是意识形态不同 利益不同 在矛盾激化之后产生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武器只是工具 人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战争的方向 就好像工具不可能没有人操作自己干活一样 武器没有人操作也不可能作战 武器的先进与否只决定己方的伤亡 但是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 战争的胜负是多方面原因 和平与战争的关系? 对立统一,二者互相对立,但战争又是为了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的关系 文艺作品反映战争的发生经过等场景,战争给文艺作品提供素材。文艺作品也能够鼓舞战争双方的部队士气,促进部队的战斗力。 新闻摄影与战争的关系 战地记者吗?摄影是战地记者职业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很多军队的士兵、宣传文职人员自己带相机进行拍摄。 注重的是战场的残酷,士兵的风貌,以及人性的点滴。


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为战争会破坏稳定的社会秩序,破坏经济基础设施,严重打击经济发展。在战争时期,国家需要动员大量的资源、物资和资金用于战争的支持,这将会对经济造成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同时,战争还会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加深经济发展的困难。然而,战争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战争动员的需要迫使国家动员社会资源,进而推动了各种应急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增加了政府对国内产业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在战争时期,因为各种生产资源的动员和提升,许多技术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一发展也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经济和战争之间还存在密切的协同关系。在一些条件下,经济上的稳定可以为国家的军事战争提供必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仅凭丰富的经济资源支撑特殊军事行动就可以实现目标,避免战争对经济造成的深刻影响。有利于政府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打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各种创新以及开发新的产业,并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实力。总之,战争和经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战争时期,经济和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利益。把握住经济和战争之间的密切关系,平衡好两者的利弊,对于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金本位和银本位的货币战争

楼上不要胡说八道!金本位制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就逐渐崩溃而被各国抛弃了!现在的人民币没有固定的含金量或含银量,既不是金本位也不是银本位。

我国的人民币属于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对经济的调节。


银本位的建立条件

明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银本位的确立。 简介在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物质前提是国内市场白银存量足够满足流通之需。在西方世界,早在古希腊时期,金银铸币就已广为流通。而在中国,虽然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铸行了白金币, 但白银一直未能摆脱辅币地位,甚或主要用于贮藏。自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币制以来,外圆内方的铜币历经朝代更迭,盘踞本位货币宝座长达一千多年。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中国金银矿藏相对贫乏。根据明、清史籍所载银课收入数字计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来百余年间,中国白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两左右,清代前期约20万两左右,较之美洲、日本、 欧洲只不过是个零头而已。而且我国银矿品位不高,开采往往得不偿失。据全汉升统计,明代中国银矿含银量在0.003%-12.5%之间,一般在1%以下;而同期秘鲁波托西银矿含银量为50%,新西班牙银矿含银量为5%-25%。《明史·食货志·坑治》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即西历1546年)七月命采矿,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员四十余,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约费三万余金,得矿银二万八千五百,得不偿失。”梁方仲就此指出:“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不仅如此,自唐宋以来,“钱荒”的记载不绝于史,流通中货币不足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补钱币之不足,政府只得以谷、帛等其它商品充当流通媒介,实际上实行了钱币、谷帛的平行本位制,金银主要用于贮藏。本质上并不适宜充当货币的谷帛长期与钱币并行,即使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重要原因就是金属货币短缺。但由于钱重物轻,民间交易优先使用钱币,政府又不得不出面强制推广代用货币。仅在唐朝,开元二十年(732 年)和二十二年(734年)、德宗贞元二十年(804 年)、 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和八年曾先后多次下诏禁止交易只用钱币。宋朝则三令五申,并在边境设卡,严禁铜钱外流。宋代纸币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克服硬币不足的困难,满足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元代虽然名义上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但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以来就一直使用不兑现纸币,实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纸币本位制度。然而古代纸币制度终因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而在元末崩溃,明太祖虽发行了大明宝钞,但不久就名存实亡。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钱荒有增无减,对大宗交易所需的高价值交易媒介--白银需求增长则更快。因铸钱铜料不敷使用,明政府不仅数次下令销毁民间铜器铸钱,南京太仆寺甚至将大内旧铜器47万余斤也用于铸钱,并允许将前朝旧钱投入流通。罗掘至此,明初至万历初200年间铸钱数量也仅有1000万贯, 而北宋除开国初期每年铸钱少于100万贯外,百余年间每年铸钱都在100 万贯以上, 熙宁六年(1073年)后每年铸钱竟达600万贯。商品经济发展与钱币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形成的通货紧缩效应严重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白银源源流入中国,消除了国内银矿资源贫乏的制约,使这一矛盾最终得以化解。直至明初,中外贸易仍以奢侈品为主。自南宋以来,中国大量购买海外珍宝、香料、药材,造成长期贸易逆差,金、银、铜钱大量外流,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历朝均严禁金属出口,但效力不大。西人东来后,中国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新市场,中国对外贸易商品构成发生本质变化,国际收支随之逆转。至晚明时,较之中国,欧洲在火器、钟表、“打簧器”、呢绒、船舶、玻璃等生产部门已占优势;但在国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产方面,中国商品则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风靡欧、美和日本市场。此外,部分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部分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当时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1621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 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由于欧洲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币购买中国商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19世纪初鸦片贸易兴起前夕。自阿卡普尔科返航马尼拉的大商帆运载的主要是用以购买中国货物的白银。西属美洲流往马尼拉的白银开始每年约100万比索,后来达200-300万比索,有时甚至超过400万比索。1571-1821年间, 输入马尼拉的美洲白银共计4亿比索之多,其中绝大部分(亦有1/2、1/4之说)又转输中国。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此外,还有部分输入欧洲的美洲白银通过贸易转运澳门,然后流入中国内地。中外历史文献中有关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记载比比皆是。W. L. Schurz在《马尼拉大商帆》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一位西班牙海军上将则惊叹道:“中国国王能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仅1631年一年,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约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内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是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入的3.8倍。主要国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之大,一度使欧洲贵金属输入量锐减。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就曾指出,与1591-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减少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与中国--美洲贸易扩大有关。由于美洲白银通过菲律宾大量流入中国,17 世纪上半期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议放弃菲律宾殖民地。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另一个主要来源地是日本。日本不仅用白银购买中国货物,而且用白银交换中国钱币。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年代早于美洲白银,流入途径有民间走私贸易和葡萄牙人开展的转口贸易两途。有明一代,中日关系一直谈不上热络,倭患频仍和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更使两国关系落到冰点以下,明廷因而将对日贸易悬为厉禁,隆庆元年重开海禁时仍将日本排除在外。然而,商人的趋利本性最终使这种制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虚文,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成为中日直接贸易的主要形式。在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之前的嘉靖年间,正当中国白银需求日增之际,中日走私贸易已经使不少日本白银流入中国。尽管如此,中日直接贸易毕竟因为明廷的禁令而受到很大制约。与明廷和日本沿海各大名均有良好关系的葡萄牙人遂乘虚而入,利用中日两国给予的优惠待遇,在中日贸易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后就主动招引日本人赴广东方面贸易,最终建立了以澳门和长崎为轴心的葡日贸易网络。中国学者全汉升、李龙华估计,16世纪最后25年间,日本生产的白银半数外流,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牙商人运走,每年数量达50-60万两;到17世纪前30年,每年运出100多万两,有时高达200-300万两。 葡萄牙历史学家在17世纪初估计葡萄牙大商帆每年从日本输出的白银价值超过100 万金币。而根据日本学者新井白石调查,仅庆长六年至正保四年(即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顺治四年,西历1601-1647年)的47 年间, 日本白银输出总量即达7480余万两,大半输入中国。日本白银外流中国数量之大,使日本政府为之不安。为减少白银外流,日本政府于1689、1715年两度颁布法令,限制中国赴日商船数量和贸易额。白银流入中国,并非仅有贸易一途,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套汇业务也是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中国、日本、欧洲三地金银比价存在较大差价,中国金银比价为1∶5.5-7,日本为1∶12-13,欧洲为1∶10.6-15.5,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可获利一倍以上。 在需求方面,首先出口市场的迅速扩大,使手工业发达的南直隶南部(今苏南、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又通过联锁效应进一步带动了北方和广大内地的经济发展。今日相对贫穷的赣南,当时是通往广东外贸口岸的商道,百业兴旺。对外贸易对明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之大,从中国商品外销与内销规模比较中可见一斑。众所周知,苏杭丝织业与松江棉织业是明代后期商品率最高、产值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提供的资料,当时苏杭民间机户年产丝绸约20万匹,价值白银16万两;松江棉布运销量为2000万匹,价值白银300万两,两项合计316万两。而根据中国学者张铠计算,17世纪初,不计荷兰人经台湾输往日本、东南亚的中国商品以及葡萄牙商人运销果阿、欧洲的中国货物,每年仅直接出口菲律宾和由葡萄牙商人输往日本的中国商品价值即达白银427-487万两。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稳定的通货,但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就宝钞而言,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宝钞,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实际价值就跌落到面值的5 %-16%,后世所发行的宝钞实际价值就更加低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贯宝钞竟然只能兑换一文铜钱。就铜钱而言, 明朝中叶以后,钱法日趋紊乱,腐朽的统治集团将滥铸劣币、大钱,获取铸息作为一条搜刮人民、缓解财政危机的财路。从钱币重量上看,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明末钱重由1钱2分改为1钱,后又减至8分,南京所铸,有轻至4分以下者。从成色上看, 天启年间铜钱成色由规定铜七铅三降为铜铅各半,甚至铜二三而铅砂七八。凭借这种手段,天启年间南京铸钱年获利达12万两白银,铸息达60%以上,而万历以前铸息通常为20%-30%。加之私人盗铸猖獗、政府货币政策变动无常,致使宝钞和铜钱信誉都不高。隆庆初年高珙就指出:“钱法朝议夕更,迄无成说,小民恐今日得钱,而明日不用,是以愈更愈乱,愈禁愈疑。”苏州市民就曾发起席卷苏南各州县的拒用天启钱运动,持续10个月之久。海外白银源源流入,提供了一种供给随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并摆脱政府干预的稳定通货。白银为本位币、铜为辅币的货币体制确立后,历经明、清两朝和民国初期,直至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时方才废除。

打仗为什么花钱?

打仗需要钱的地方有很多:
1、招募士兵需要花钱,就不说需要花大力气招募的雇佣军,就是正常征兵也需要花钱。中国每年征兵的体检、政审都是有成本的,国外征兵做起广告来都是按照商业广告算钱的。
2、养兵要花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士兵吃饱穿暖是最基础的,那么官兵的衣食住行都要花钱。部队就是不打仗也需要津贴,军饷也是一笔钱。
3、打仗的兵器要花钱,冷兵器的时候一套骑士的盔甲可以买一座小庄园,现代的战争一颗子弹几十元,一发导弹数千数万元,坦克、飞机都是百万、千万美元级别的装备,非常昂贵。
4、战后的抚恤和重建需要花钱。士兵战死了,从道义上说无论如何也要给一定的抚恤,抚恤金一般都是士兵数年的工资,哪怕伤残了,也要有一笔抚恤。战后那些地方要重建,重建的费用也需要花较多的钱。


打仗为何会花那么多钱?

打仗花钱,天经地义。战争的本质就是高强度的、一视同仁的消耗,双方拼着花钱,花到一方花不动了为止。因为随着历史的推动,战争的形式已经从高强度、大规模、时间长向低强度、小规模、局部发展,所以我着重从大型战争的角度入手。从算账的角度,有直接的成本和间接的成本。直接的成本。也就是说,直接在战场上拼掉的钱。1.武器研发的成本。花在武器上的钱就占了直接成本的大半。不少知友都提到武器成本高昂,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高昂。战场环境远远比和平环境恶劣百倍,对武器装备的可靠度有着远高于普通工业设备的要求,材料等级高,技术含金量高,研发费用高。同样是装履带的,同等尺寸的坦克就要远远贵于拖拉机,首先是坦克装甲、悬挂、履带采用的钢材等级就远远高于拖拉机,其次坦克还要搭载大量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弹药,采用的油料更不是拖拉机能比的,即使把坦克那一大堆打仗用的东西拆了直接拉去耕地,起码要比拖拉机耐操十倍。战场的需求催生了对技术材料的高要求,对技术材料的高要求等于开发费用的高消耗。2.武器消耗的成本。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战争的一个特点就是永远不会按着开战前的筹划一步步走。在条件恶劣的战场,什么样的损失都有可能发生。平时生产的武器弹药肯定不够用(平时的战略储备就是一种预支),消耗完原有储备再开动生产线生产,又是要花更多的钱,所以美军一直保持小批量的战机和战舰的生产,为的就是一直维持生产线的运作,摊平全周期成本。3.武器更新换代和维持原有规模的成本。战争史基本就是武器发展史,研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战争的消耗不会停留在数量的消耗上,数量拼到后面必然会拼质量,通过提高质量来扩大敌我交换比。美帝出完F-86出F-4,出完F-4出F-14、F-15、F-16,毛子出完米格15出米格17米格19米格21,出完这些接着出苏27米格29。战争推进更新换代最明显的,就是像一战、二战、朝战、越战这种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的战争,武器的性能得到时间足够的考验,更新换代的要求迫切。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规模相对小,不会有明显的武器更新换代。换代之后还要在生产上尽快提高到可以及时替代老装备的规模,这钱就更是烧的无边无际了。4.维系军队人员的征募和培训系统的成本。征兵。薪俸。不同级别的官兵还不一样。军校。军人退役后的处置(就学、就业等)。间接成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旦开战,没有任何人是幸免者。每一个人都在为战争买单。1.日常经济秩序被打乱的成本。(1)开战的国家,外资撤出,商运中断。(2)创造经济价值的要素――劳动力、原料和资本被拉去进行消耗价值的战争活动,没有人开工生产是小事,假如仗打完了人回来了当然是好事,万一人死了呢?重新招聘适龄的劳动力并非易事,战争往往会深刻改变一个国家的人口构成和生育观念。古时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和二战结束后苏联大量涌现的“英雄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2.日常交通、医疗、教学秩序被打乱的成本。交通运输的陆路、海域和空域肯定会受到占用。战争期间还想出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太多。医院里血库要优先调往前线,还要发动献血。学校停课谁会说是好事?拖慢了人才培养进程,就和前线拼子弹,后方铜皮供不上了是一个道理的。3.外交进入紧张状态的成本。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几千年前,已经有老人家讲得很清楚了。打仗要花钱,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打仗真的不是好东西。大家都是经过惨痛的一战二战的,能好好谈就好好谈,能不打仗就不打仗。正是因为打仗的消耗如此之大,所以世界上各大流氓非流氓国家的共识是,尽可能避免战争,尤其是大国间的战争;实在是避免不了,也要把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尽可能约束在小的范围内,最好就是一开始就有很大实力差距,直接碾压完事。爱因斯坦老人家也说过,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将会用棍棒和石头打仗。谁也不想那样吧。

上一篇:中国校友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