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豆瓣影评

时间:2024-11-22 21:27:17编辑:分享君

电影《1942》

我很小的时候,曾听我的老奶奶说起,我祖上是从南阳逃荒到洛阳的。也听我外婆说过我有六个舅舅但是有五个为了活命逃荒去了陕西。那个时候并不知道逃荒这个词的意思,在学校里偶尔还会向我的同学们津津乐道我祖上是南阳唐河县人氏。


也曾经听我奶奶说起过1942年河南的饥荒和60年代全国的饥荒。

年幼的我听到奶奶说起那些遥远的事,只把它当做故事来听。


电影《1942》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不知道饥饿的滋味。有时候不理解我的长辈,在农忙的季节,掉在地里的一颗豆子都要捡回来。年过80岁的老奶奶还非要在大热的天气出去麦地拾麦穗。那个时候,我心里还会想,呵真是个抠唆的人。。。现在想想我有这个念头真是可笑可恨至极。那时我不能理解他们对土地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


推荐大家找时间看一下这个电影。


1942为什么在豆瓣上的评价那么低?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刷分的结果。
我去看的那场是首映当天的早场,当时就已经有人在讨论1942在豆瓣的1星问题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只有少数内部场次和零点首映场放过而已。这个情况是极不正常的。
此外,有很长一段时间,1942在豆瓣的得分分布非常奇怪。当时星等分布中,1星比例最高,然后是5星和4星,而3星几乎没有,2星则完全没有。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去豆瓣看了一下,豆瓣电影头条的4个片子,大家可以点进去看一下打分的分布情况,然后你就会发现1942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
(至于是谁在刷的票。这一点据我所知也是有些议论的,大概指向同档期的另一部电影。。)
最后说一下电影本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蒋方舟说“不知道是喜欢这个电影,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王小山说看完以后“说不出话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说在肚子上突然猛击了一拳。另外,在这样题材的作品中,能做到这样克制,其实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很多细节的处理,也非常有范儿。。但有些东西我还没有想清楚,就不展开了。
至于其他回答中诸位提到的一些情况,还是存在些误会的——
1、消费苦难说。如果这个是消费苦难,那么卡廷、窃听风暴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呢?另外,我忍不住想起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提到的,“‘贫困山区’在我国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你做什么都可以被扯到那儿去)。(再顺便问一句,国内导演敢来消费这种苦难的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
2、1962说。了解国情的人应该会明白,1942能上映也已经算是一个小“奇迹”了。而且,细心的话是能在电影中发现不少起“平衡作用”的段落的——这一点我还跟几个熟悉娱乐业的朋友讨论过。
3、IMAX让位说。这个说法很盛行,而且很可能确实有人因为这个原因去刷分。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前因后果就应该知道,屁的爱麦下线实际上跟1942并没有关系。
4、体形说。张国立最后那点儿的形象确实有点高大。但要说“减重增重几十斤不带眨眼的”。。。印象中张国立有自述从170降到120来着——当然,这是自述,也就不多评价了。


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如下: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又一个商业大片,我认为《1942》似乎不同于像《唐山大地震》或是更早一些的《集结号》这样的大片。虽然它们都是在讲述中国的战争或是灾难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性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1942》则是一出彻彻底底的悲剧。电影将肃杀的气氛与难民们经受饥饿之苦的窘迫境况融合在一起,凄凉中更是让观众们领悟到这份严肃的,深入人心的痛。【开头用对比的方式,给影评的基本内涵下定义,简洁明了的告诉别人自己所要表达的方向】还记得电影的最后一幕,由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老东家因丧失了身边的所有亲人,再加上逃荒之路之坎坷与政府的无动于衷,老东家几乎已走在到了生死线前的不远处。与逃荒人群逆向而返的他只想死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而恰好在路边遇见了同样失去所有亲人的一个前途迷茫的小女孩,于是二人便结为亲人。直到一天这个小孩的后代向她询问是否还记得1942年发生的事并要拍成电影时,她说道:“早已忘却,拍它,图个啥?”那带有标准河南口音的腔调成为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那似乎是在向人们询问着什么,而与此同时有给人以反思。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并时不时回忆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灾与难?是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而冯小刚导演就将这一段史实很好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影片段落篇幅过多,而重要的分析却只有寥寥几句话】电影以灾民的逃荒经历和当时的政府的应对为两条主线,来记述1942年的一系列事件,而记者白修德则起到牵连这两条主线的作用。河南的干旱,庄稼不产,与此同时的重庆,蒋xx所生活的`地方仍是丰衣足食,电影中这两面镜头的快速替换,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及对比。殚精竭虑的李培基作为河南省得负责人,虽然屡次将灾难之惨状报告给委员长,但令他以及所有人失望的是并没有得到回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民x政府的贪腐,而在这种大范围的贪腐之下,一个两个的清官已是起不到作用无法改变本质的。逃荒的天数已快接近一百天了,令灾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蒋xx己决定放弃河南这块地,让给日本,而借口只是:要顾全大局,就必须要牺牲局部发展。当看到这一幕是我只是在感慨,并对那些人报以同情。没有一个人愿做一个被抛弃的玩物扔给别人。但在环境极其窘迫之时,人只能本能地为了生存下去而丢下颜面和自尊,以至于会出现母亲吃婴儿这样惨不忍睹的局面。这也就有了日本兵使用出的卑鄙手段,给灾民食物吃,以灾民为奴隶。然而到此时蒋xx才意识到自己已失去了民心。【这段依旧是对影片段落内容的分析,将影片段落穿插在评语中却别于第二段较有提高,但是缺乏专业评价,过度类似观后感】这的确是一场悲剧啊!从结局来看,这场生存之战中,没有赢家,只有幸运的人,就是那些苦熬过来幸存者。对于活下来的灾民来说,体面、尊严甚至民族大义都变得空前犹疑。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影片中一日本军官的一句话,“他们是中国人,但首先是人”。在那段非人般生活的日子里,你们是被遗弃的,我知道那是不愿再提起的往事,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还知道那是中国人犯下的一大错误,但是总该有一个提出错误并将错误告知于大众的人,而编剧刘震云与导演冯小刚就是这样的人。《1942》让我们这些未来的眼睛重温了过去的一幕幕残忍现实,同时也让那些灾难中的幸存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来迟的慰藉。

电影《1942》影评

劳动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去游玩,故此第二次观看电影《1942》,感慨良多,比起第一次……

正文:

由于我一直是一个历史往事的痴迷者。电影开始,导演就以第一人称开始那段尘封的历史,把人带入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人物变化,社会无常……

影片开头,导演把 “河南大饥荒” 跟同时发生的世界新闻 “宋美龄访美”,“丘吉尔感冒”,“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战役” 联系到一起,从侧面暗示河南大饥荒的影响力。

影片通过( 东家)老范跟(长工)栓柱及瞎驴一家, 来缩影了当时河南受灾群众的形象,通过 重庆政府的花天酒地,记者白修德,神父,河南省主席,战区司令 缩影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政治风貌。

影片以地道的河南话贯穿,让人很有心动,瞬间把观众带到那个年代的场景里,很有感染力……

影片以底层百姓跟地主东家的阶级矛盾为引,揭露了河南大饥荒后的众生相。

一场阶级矛盾,让少东家死于暴乱,青砖绿瓦瞬间成了一片瓦砾。

曾经的东家如今也跟那些穷人一样开始逃荒,只不过东家此时还带有钱粮。


逃荒路上,影片对几个细节刻画的很好,清晰的反映那个时代背景下,各个主人公的心理不断变化,由矛盾走到同甘共苦。

镜头①:


事后,他跟神父的对话, “为什么上帝总是战胜不了魔鬼,那还信他干啥?! ”显示了教父对信仰的动摇,内心的无奈……



镜头②:


镜头③:

军政不畅,让灾难雪上加霜





显示了灾难下,政府政令的不通,地方的腐败,谎报灾情,军政大权的不统一,导致民族之哀!


镜头④:

记者白修德,在跟灾民的路上,被“瞎驴,栓柱”抢了驴,饼干。“瞎驴”被国军打死,“栓柱”抢到饼干后的特写镜头:








栓柱为了找孩子们,被日军杀啦……镜头下的灾民,放下尊严,只为活着,没有对错。也突出了母亲的伟大,忘不了孩子们!


镜头⑤:

火车到了陕西,老东家的一段话:

最后,遇到一个小女孩,在哭死去的娘。

电影通过多个镜头展现河南的一场由天灾开始,由于政府的救灾不力,时代的动荡,导致政府失信于人,底层的矛盾激化,让人们没有信仰,只有活着,行尸走肉般活下去……

写在文章最后的话:

笔者觉得,对于那场灾难,如同南京大屠杀一样的灾难,应该在郑州花园口,立碑撰文,纪念那场灾难里,来自河南各地的百姓亡灵,让后人引以为戒!!


上一篇:湖北省考试院地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