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读史记

时间:2024-11-25 16:32:52编辑:分享君

王立群读《史记》顺序

王立群读《史记》的顺序是:1. 《项羽》。2. 《吕后》。3. 《晁错》。4. 《秦始皇》。5. 《大风歌》。6. 《汉武帝》。7. 《文景之治》。8. 《武帝时之国》。9. 《李斯与赵高》。10. 《李陵与司马迁》。11. 《巫蛊之祸》。12. 《汉武帝之死》。13. 《王莽篡汉》。14. 《刘秀起义》。15. 《三国之志》。16. 《三国的衰落》。17. 《司马迁之志》。18. 《二晋之志》。19. 《魏晋之际的战争》。20. 《五胡之乱》。21. 《南北朝之乱》。22. 《刘裕与刘毅》。23. 《革命之君姚泓》。24. 《平定燕拓》。25. 宋武帝的北伐》。26宋文帝的北伐。27 .《后魏时期》。28 .《孝文帝改革汉法与后魏之亡》。29 .《别记之中山王》。30 .《别记之元魏钟离之战》。31 .《别记之元魏之乱》。32 .《南北分界线之江淮河汉》。33 .《南北分界线之五十年与百年》。34 .《南北分界线之华夷两生》。35 .《别记之两朝国史》。36 .《别记之两朝杂记》。37 .《别记之南北史》。38 .《别记之南北朝传》。39 .《别记之南北朝论》。


王立群读史记,王立群读史记总共有那几集

王立群读史记总共有那几集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47集)   01荆轲刺秦王02襄公立国 03穆公东阔 04商鞅变法   05合纵连横 06昭王争霸 07异人奇缘 08生父之谜   09赵姬之乱 10吕不韦之死11李斯为政 12通天大计   13韩氏初兴 14三家分晋 15韩国之亡 16赵武灵王   17秦赵之争 18长平之战 19邯郸之战 20赵国之亡   21水淹大梁 22秦灭燕国 23秦灭楚国 24不战而降   25股肱之臣 26六世余烈 27集权皇帝 28统一制度   29万里长城 30生死茫茫 31焚书坑儒 32秦始皇之死   33秘不发丧 34沙丘政变 35李斯变节 36二世诈立   37巩固帝位 38李斯之死 39胡亥之死 40赵高之死   41子婴亡国 42皇陵之谜 43盗陵毁陵之谜44汉儒评秦   45唐人论秦 46千古一帝 47难说再见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36集)   01宫闱角逐 02立储风波 03储君之争 04继位太子   05景帝清障 06平安太子 07董生对策 08窦婴为相   09太后干政 10田窦交恶 11窦婴之死 12汉匈交兵   13马邑之谋 14阿娇失势 15初露锋芒 16李广难封   17公孙丞相 18煽风点火 19借刀杀人 20琴挑文君   21情变之谜 22以死杀人 23童言无忌 24淮南大案   25皇室恩怨 26一错再错 27另类奇才 28庐山真面   29一代将星 30万石之家 31宠信江充 32太子失宠   33巫蛊之祸 34临终托孤 35千秋功过 36绝笔之作   诸子百家争鸣   第一章 实话孔子   一 夫子何人   二 学而优则仕   三 君子固穷   四 头号教书匠   五 谁是好学生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章 儒墨之争   一 儒与侠   二 孔子的药方   三 墨子的药方   四 两位侠士   五 三大分歧   六 儒墨再评价   第三章 儒道之争   一 隐士哲学家   二 从杨朱到老庄   三 无为之谜   四 道之谜   五 老庄之别   六 儒道再评价   第四章 儒法之争   一 血染的思想   二 谋士的哲学   三 横行霸道   四 两面三刀   五 人性是个问题   六 儒法再评价   第五章 前因后果   一 事出有因   二 以人为本   三 好大一个家   四 命运呼叫转移   五 士人的崛起   六 魅力所在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一 灰色的船票   二 墨子与杨朱   三 老子与庄子   四 再说法家   五 爱的呼唤   六 正义与自强 王立群读史记目录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01荆轲刺秦王02襄公立国 03穆公东阔 04商鞅变法 05合纵连横 06昭王争霸 07异人奇缘 08生父之谜 09赵姬之乱 10吕不韦之死11李斯为政 12通天大计 13韩氏初兴 14三家分晋 15韩国之亡 16赵武灵王 17秦赵之争 18长平之战 19邯郸之战 20赵国之亡 21水淹大梁 22秦灭燕国 23秦灭楚国 24不战而降 25股肱之臣 26六世余烈 27集权皇帝 28统一制度 29万里长城 30生死茫茫 31焚书坑儒 32秦始皇之死 33秘不发丧 34沙丘政变 35李斯变节 36二世诈立 37巩固帝位 38李斯之死 39胡亥之死 40赵高之死 41子婴亡国 42皇陵之谜 43盗陵毁陵之谜44汉儒评秦 45唐人论秦 46千古一帝 47难说再见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01宫闱角逐 02立储风波 03储君之争 04继位太子 05景帝清障 06平安太子 07董生对策 08窦婴为相 09太后干政 10田窦交恶 11窦婴之死 12汉匈交兵 13马邑之谋 14阿娇失势 15初露锋芒 16李广难封 17公孙丞相 18煽风点火 19借刀杀人 20琴挑文君 21情变之谜 22以死杀人 23童言无忌 24淮南大案 25皇室恩怨 26一错再错 27另类奇才 28庐山真面 29一代将星 30万石之家 31宠信江充 32太子失宠 33巫蛊之祸 34临终托孤 35千秋功过 36绝笔之作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都有哪些? 截止至目前(2016年7月),“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还有一部你没有列出的作品:《读史记之文景之治》,《读史记之文景之治》在今年4月左右于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百家讲坛”讲座,在今年5月份,首印的实体版《读史记之文景之治》出版发行。所以,“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已经有了《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下)》《读史记之大风歌(上下)》《读史记之吕后》《读史记之项羽》《读史记之文景之治》《读史记之汉武帝》。 有一个关于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的问题。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一共推出《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和即将录制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再加上以前录制的《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如果你只看王立群老师的推荐顺序目前为: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如果你想了解的全面一点推荐你加上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和即将播出的李清泉的《英雄项羽》 王立群读史记一共几部啊 读《史记》之汉武帝   编辑推荐  王先生是百家讲坛推出的新偶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先生娓娓道来眉飞色舞。   此为王立群“百家讲坛”录制年度大型系列节目《读史记》之汉武大帝;节目播出时间为1—5月底,每周双休黄金时段;7、8月暑期将滚动重播。9—12月,王立群将推出《读史记》另一重大历史人物专题,依然每周双休黄金时段播出2集。王立群于2006年与易中天合讲《汉代风云人物》,其中“吕后系列”平均收视率为栏目组全年之最;遂为央视重点打造2007年年度主讲人,节目将贯穿全年。《读史记》系列已播出18集,率创收视新高,预计5月底播完。   体例: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全书分为9个大章,共36集;分别从汉武帝与司马迁、武帝继位、武帝新政、武帝军事外交、武帝朝堂、武帝平叛、武帝弄臣、武帝家庭关系、武帝功过,9大块进行精彩讲评。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十二)汉武帝——窦婴之死 王立群  窦婴实际上是在元光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元光四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处死的.那么窦婴之死,是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汉武帝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宰相就是窦婴.到底他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这一集做一点分析.   先讲第一个原因,窦婴之死的原因非常多.第一个原因,是窦婴自身的原因,窦婴自身的因素呢,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条,就是受灌夫的拖累.因为在田蚡婚宴上,灌夫借酒劲指桑骂槐骂田蚡,结果导致自己被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灌夫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窦婴就挺身而出去营救,所以被灌夫拖累,这是窦婴之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遗诏事件.在东朝廷辩后,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王太后用绝食要挟汉武帝把窦婴下狱,窦婴为了救自己,这才拿出了景帝遗诏,但皇宫中却没有副本,这样,窦婴就因为景帝遗诏罪被杀.   那么,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窦婴最终被杀呢?首先,田蚡有责任,窦婴最后被杀跟田蚡的关系很大,东朝廷辩的时候,他公开地说窦婴谋反,这是很恶毒的. 其次,大臣们有没有责任呢?大臣们的“失语”,是慑于太后的威势,大臣们不敢说话,也有责任,但是大臣们很无奈.再次,王太后在窦婴之死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责任,在东朝廷辩的时候,大臣们为什么“失语”呢?是因为太后的权势啊,而最后她又拒绝吃饭,用绝食,要挟、威胁汉武帝,所以她有很大的责任.最后一个人,汉武帝.在窦婴之死中间,汉武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武帝是同情窦婴的,但是他最后处死了窦婴,汉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是他却重用了田蚡,所以汉武帝,他的冷酷跟自私,也是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重要原因读后感关于窦婴之死,我也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就不仔细介绍主要内容了. 我先讲第一个原因,是窦婴自身的原因,这也是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灌夫的拖累.灌夫借酒劲指桑骂槐骂田蚡,结果自己被抓后,窦婴就挺身而出去营救,所以被灌夫拖累,这是窦婴之死的第一个原因.由此可见,窦婴的义气害了他自己,但我们来分析一下,若当初窦婴没有救灌夫,那窦婴就不会死了吗?   那也不见得,因为他死还有第二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遗诏事件!在东朝廷辩后,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王太后用绝食要挟汉武帝把窦婴下狱,窦婴为了救自己,这才拿出了景帝遗诏,但皇宫中却没有副本,这样,窦婴又有了一个被杀的理由. 那,再做一个假设看看,倘若,王太后不绝食要挟汉武帝,窦婴是否就能逃离一死呢? 不见得!   因为窦婴最后被杀,跟田蚡的关系很大,东朝廷辩的时候,他公开地说窦婴谋反,这是很恶毒的. 那么,若是没有田蚡,窦婴是否就可以长寿了呢? 还是一句话,不见得! 在这件事情上,大臣们也有责任!他们不敢出面为窦婴说话,也有责任,但是大臣们很无奈,他们的“失语”,完全是慑于太后的威势,再次,王太后在窦婴之死的问题上也有很大的责任,在东朝廷辩的时候,大臣们为什么“失语”呢?是因为太后的权势啊,而最后她又拒绝吃饭,用绝食,要挟、威胁汉武帝,所以她有很大的责任.最后一个人,汉武帝.在窦婴之死中间,汉武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武帝是同情窦婴的,但是他最后处死了窦婴,汉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是他却重用了田蚡,所以汉武帝,他的冷酷跟自私,也是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不管是少了田蚡这个人,还是少了王太后,亦或是汉武帝,甚者少掉所有“失语”的大臣们,窦婴就可以免掉一死了吗? 还是那句老话! 不见得! 朝廷的阴险狠毒,勾心斗角,那里是我们所想象得到的?若是少了这些“绊脚石”,日后不知还会出现多少“障碍”,窦婴一死,从另一方面向我们揭示了武帝出年朝廷的黑暗,高官的为所欲为,所以,不管如何,窦婴终究难逃一死! 参考一下哇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共有几部?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01荆轲刺秦王02襄公立国 03穆公东阔 04商鞅变法 05合纵连横 06昭王争霸 07异人奇缘 08生父之谜 09赵姬之乱 10吕不韦之死11李斯为政 12通天大计 13韩氏初兴 14三家分晋 15韩国之亡 16赵武灵王 17秦赵之争 18长平之战 19邯郸之战 20赵国之亡 21水淹大梁 22秦灭燕国 23秦灭楚国 24不战而降 25股肱之臣 26六世余烈 27集权皇帝 28统一制度 29万里长城 30生死茫茫 31焚书坑儒 32秦始皇之死 33秘不发丧 34沙丘政变 35李斯变节 36二世诈立 37巩固帝位 38李斯之死 39胡亥之死 40赵高之死 41子婴亡国 42皇陵之谜 43盗陵毁陵之谜44汉儒评秦 45唐人论秦 46千古一帝 47难说再见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 01宫闱角逐 02立储风波 03储君之争 04继位太子 05景帝清障 06平安太子 07董生对策 08窦婴为相 09太后干政 10田窦交恶 11窦婴之死 12汉匈交兵 13马邑之谋 14阿娇失势 15初露锋芒 16李广难封 17公孙丞相 18煽风点火 19借刀杀人 20琴挑文君 21情变之谜 22以死杀人 23童言无忌 24淮南大案 25皇室恩怨 26一错再错 27另类奇才 28庐山真面 29一代将星 30万石之家 31宠信江充 32太子失宠 33巫蛊之祸 34临终托孤 35千秋功过 36绝笔之作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600 不得抄袭谢谢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真的好想回到汉武帝时代 标签:罪己诏 汉武帝 张骞 东方朔 比赛 匈奴 红楼选秀 读完《王立群读史记》后,不禁对汉武帝产生崇敬之感,这种感受是由然而生的,也是发自内心的。试想一下,历朝历代,有哪一代帝王能够对生前的错误和失策进行反思,临终前因为自己在世时的过失进行忏悔而下“轮台罪己诏”呢?又有哪一位帝王能够在“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还能海纳百川、广开言论,接纳四方闲士入朝为官呢?这些,也就是我对这位一代雄主产生崇敬的根本原因。不过,我对汉武帝的敬佩之情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力抗外敌、开疆括土的雄才大略方面。 汉武帝一生在位54年,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时光是在对外战争中度过的。他南征东越、南越,北击匈奴,开疆扩土;一代雄主的武治水平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在武帝朝,便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军事天才。而这三位军事家当年都有感天动地的豪情壮举,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卫青当年一番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直至与匈熬战到白头,而当年霍去病在战场上与匈作战深入敌穴,奋勇作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李广则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杀身殉国,至死不向敌军屈服。这就是英勇无畏的汉家勇士,使人由衷的感到崇敬。 而纵观武帝一朝,除了杰出的军事家,还有出色的外交家。而张骞就是这其中就是其中的一位姣姣者。 汉王朝自高祖刘邦时代起,中原地区就不断遭到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侵扰与破坏。人畜伤亡损失非常惨重。为此,自高祖时代起,就被迫答应对方以和亲和进供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但是匈奴的胃口越来越大,单靠和亲与进供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于是匈奴到了文帝朝,依然对边境进行破坏骚扰活动。对于匈奴的出尔反尔,到汉武帝时,武帝决定以战争的方式来对匈奴进行报复。这样,当武帝继位的第二年,经朝臣的献策,武帝决定在都城长安张榜帖告,举行一场“红楼选秀”全国征集优秀人才,派最有胆识和才华的人去西域月氏(音:支zhī)进行交涉,说服当地国王派人配合汉军夹击匈奴。(因为月氏和匈奴是仇家,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不再多言)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首先,先说西域的地理位置。西域,广义上从我国新疆经巴尔喀什湖绕过波斯、土尔其,一直到达现今欧洲中部。而狭义上的西域就是从中国新疆开始,经过当时匈奴境内到中亚。全程差不多都有数万公里,路上若赶上天灾人祸,保不齐还要丢掉性命。但是,许多人由于都把它当成一次为朝庭效力的机会,所以有许多人奋勇当先赶来报名。于是,经过初赛、复赛、淘汰赛;以及5月份的全国总决赛,最终张骞和堂邑父顺利胜出,得到了自己心怡的角色————出使西域。至此,张骞和堂邑父跟着100余名随从于公元前139年踏上了西行之路。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途中还被匈奴扣压过十年。但被扣这几年中,张骞虽历经屈辱,却意志坚定,保持“持汉节而不失”。直到后来匈奴内乱,张骞和堂邑父侥幸逃出。逃出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大宛”(音:yuān渊)的国家。大宛国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强大的国家,且对汉主非常崇敬,所以当地国王一听说汉使来了,便认为这是个极好的外交机会,便以礼相迎。数月后,大宛王便派使臣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叫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国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便由康居的武士护送他们来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大月氏。月氏王很有礼貌的接待了他们,但最终却拒绝了他们联手夹击匈奴的要求。尽管如此,张骞仍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出色外交家。正因为此,他和堂邑父与在匈奴认识的胡人女友在再次绕过匈奴边境而被匈奴扣压后,因匈奴内部战乱而顺利逃了出来。回到长安后,他们得到了长安市民英雄的礼遇和汉武帝大加赞许,历经13年,最终顺利回朝复命。不久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与上次不同,这一次他顺利完成使命,并带回胡人使人回朝复命。 汉武帝朝人才济济,除了刚才介绍的外交家和军事家以外,还有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比如编纂了《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儒学家董仲舒,大文豪司马相如,谋略家东方朔,《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学艺术家。总知,汉武帝朝疆域辽阔,人民在汉武帝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所以真想乘坐时光机回到汉武帝的时代,因为,回到那个时代我认为才是一种幸福与美好的快乐享受。 总共有(2)史记(19)


王立群读史记

这个王立群瞎说,王立群瞎说也是正常。
这个事情详见《项羽本纪》
范增坚持打刘邦,那是汉三年的事。原文:“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当时是项羽占优势,刘邦没有粮食。范增建设消灭刘邦,项羽没同意,反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当时范增就气死了。
鸿沟一事,是这个事情之后的好几个月,或者几年了。原文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这时形势已经逆转,是刘邦粮食多,项羽兵疲粮少,但是刘邦老打败仗,所以项羽求和,刘邦答应了。但是张良力劝偷袭,结果成功。

王立群的有些说法不能太当真了。就像讲汲黯时,叫童言无忌,说是汉武帝把汲黯当小孩子玩,所以不介意他说的话,王立群看书不仔细,他根本没注意到汲黯是汉武帝从小的老师。换作任何人,会把自己老师当成小孩子么?正常的理解,因为是自己从小的老师,所以只要老师讲的对,就不怎么在乎老师说话的方式罢了!这处也是一样。王立群也就观其大概罢了!


王立群《史记》观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记》的历史小说,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统计,仅现存的元杂剧中,就有十六种是取材于《史记》的,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在史传以外的散文方面,由于魏晋南北朝及初唐时期骈文盛行,《史记》的影响尚不是很明显;中唐以后,由于韩愈等人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等人所倡导的文体革新运动,以及明代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等等的不断推动,《史记》的影响日益增长,被推崇为与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归有光,乃至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散文家,无不规模《史记》的文章。


上一篇:yibi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