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并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298K)
1、电极反应式负极:正极:2、电池反应式3、原电池的电动势为1.797V电池电动势由能斯特方程计算:=1.358+0.0296lg1=1.358V= -0.439+0.0296lg1=-0.439V=1.358V+0.439V=1.797V电极判断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定义);化合价升高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活泼性相对较强(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金属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定义);化合价降低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相对不活泼(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电解质溶液对两极的影响)的金属或其它导体的一极。(仅适用于原电池)扩展资料:原电池的写法习惯上遵循的规定:1. 一般把负极写在电池符号表示式的左边,正极写在电池符号表示式的右边。2. 以化学式表示电池中各物质的组成,溶液要标上活度或浓度(mol/L),若为气体物质应注明其分压(Pa),还应标明当时的温度。如不写出,则温度为298.15K,气体分压为101.325kPa,溶液浓度为1mol/L。3. 以符号“∣”表示不同物相之间的接界,用“‖”表示盐桥。同一相中的不同物质之间用“,”隔开。4. 非金属或气体不导电,因此非金属元素在不同氧化值时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作半电池时,需外加惰性导体(如原电池铂或石墨等)做电极导体。其中,惰性导体不参与电极反应,只起导电(输送或接送电子)的作用,故称为“惰性”电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电池百度百科-能斯特方程
物理化学选择题:某电池在298K,101325Pa下的放电过程中,若电池反应的可逆热Qr=-100
可逆热效应:T△S=QR;可逆放电H=T*△S,所以,该反应的焓变△rHm<100J。所以,这一题选择D。可逆过程是热力学系统在状态变化时经历的一种理想过程。热力学系统由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后,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即使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又完全消除原来过程对外界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扩展资料:可逆过程的特点:(1)可逆过程是以无限小的变化进行的,整个过程是由一连串非常接近于平衡态的状态所构成。(2)在反向的过程中,用同样的手续,循着原来的过程的逆过程,可以使系统和环境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无任何耗散效应。(3)在等温可逆膨胀过程中系统对环境做最大功,在等温可逆压缩过程中环境对系统做最小功。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原电池是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的装置,也可以说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原电池工作原理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 一、原电池的原理 1.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①活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形成闭合回路 2.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①活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拨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②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③外电路由金属等导电。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入正极 ④内电路由电解液导电。在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会移向负极区。 Cu-Zn原电池:负极: Zn-2e=Zn2+ 正极:2H+ +2e=H2↑ 总反应:Zn +2H+=Zn2+ +H2↑ 氢氧燃料电池,分别以OH和H2SO4作电解质的电极反应如下: 碱作电解质:负极:H2—2e-+2OH-=2 H2O 正极:O2+4e-+2 H2O=4OH- 酸作电解质:负极:H2—2e-=2H+ 正极:O2+4e-+4H+=2 H2O 总反应都是:2H2+ O2=2 H2O 二、电解池的原理 1.构成电解池的四个条件(以NaCl的电解为例) ①构成闭合回路 ②电解质溶液 ③两个电极 ④直流电源 2.电解池阴阳极的确定 ①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为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为阳极 ②电子由电源负极→ 导线→ 电解池的阴极→ 电解液中的(被还原),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 电解池的阳极→导线→电源正极 ③阳离子向负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④阴极上发生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阳极上发生阴离子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注意: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三.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电解池 (1)定义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2)形成条件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形成回路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 (3)电极名称负极正极阳极阴极 (4)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氧化还原 (5)外电路电子流向负极流出、正极流入阳极流出、阴极流入 四、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1、放电顺序: 如果阳极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则应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放电,应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进行书写书写电极反应式。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的顺序为:Ag+>Hg2+>Fe3+>Cu2+>(酸电离出的H+)>Pb2+>Sn2+>Fe2+>Zn2+>(水电离出的H+)>Al3+>Mg2+>Na+>Ca2+>+。 阳极(惰性电极)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顺序为:S2->SO32->I->Br ->Cl->OH->水电离的OH->含氧酸根离子>F-。 (注:在水溶液中Al3+、Mg2+、Na+、Ca2+、+这些活泼金属阳离子不被还原,这些活泼金属的冶炼往往采用电解无水熔融态盐或氧化物而制得)。 2、电解时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有时溶液pH值会发生变化。判断电解质溶液的pH值变化,有时可以从电解产物上去看。 ①若电解时阴极上产生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pH值增大; ②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产生O2,则电解后溶液pH值减小; ③若阴极上有,阳极上有,且V O2=2 V H2,则有三种情况:a 如果原溶液为中性溶液,则电解后pH值不变;b 如果原溶液是酸溶液,则pH值变小;c 如果原溶液为碱溶液,则pH值变大; ④若阴极上无H2,阳极上无O2产生,电解后溶液的pH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如电解CuCl2溶 液(CuCl2溶液由于Cu2+水解显酸性),一旦CuCl2全部电解完,pH值会变大,成中性溶液。 3、进行有关电化学计算,如计算电极析出产物的质量或质量比,溶液pH值或推断金属原子量等时,一定要紧紧抓住阴阳极或正负极等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这一规律。 五、电解原理的应用 (1)制取物质:例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可制取氢气、氯气和烧碱。 (2)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 其它 金属或合金的过程。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选择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电镀过程中该金属阳离子浓度不变。 (3)精炼铜:以精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阳极粗铜溶解,阴极析出铜,溶液中Cu2+浓度减小 (4)电冶活泼金属: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MgCl2、NaCl可得到金属单质。 六、电解举例 (1)电解质本身:阳离子和阴离子放电能力均强于水电离出H+和OH -。如无氧酸和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①HCl(aq):阳极(Cl->OH-)2Cl――2e-=Cl2↑ 阴极(H+) 2H++2e-=H2↑ 总方程式 2HCl H2↑+Cl2↑ ②CuCl2(aq):阳极(Cl->OH-)2Cl――2e-=Cl2↑ 阴极(Cu2+>H+) Cu2++2e-=Cu 总方程式 CuCl2 Cu+Cl2↑ (2)电解水:阳离子和阴离子放电能力均弱于水电离出H+和OH -。如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①H2SO4(aq):阳极(SO42- 总方程式 2H2O 2H2↑+O2↑ ②NaOH(aq):阳极(OH-)4OH――4e-=2H2O+O2↑ 阴极:(Na+ 总方程式 2H2O 2H2↑+O2↑ ③Na2SO4(aq):阳极(SO42- 总方程式 2H2O 2H2↑+O2↑ (3)电解水和电解质:阳离子放电能力强于水电离出H+,阴离子放电能力弱于水电离出OH-,如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阳离子放电能力弱于水电离出H+,阴离子放电能力强于水电离出OH -,如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①NaCl(aq):阳极(Cl->OH-)2Cl――2e-=Cl2↑ 阴极:(Na+ 总方程式 2NaCl+2H2O 2NaOH+H2↑+Cl2↑ ②CuSO4(aq):阳极(SO42-H+) Cu2++2e-=Cu 总方程式 2CuSO4+2H2O 2Cu+2H2SO4+O2↑ <<<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方法 1.一般两极为活泼性不同电极材料时,往往活泼性强的作负极,活泼性弱的作正极,但是除了一些特例如:Mg-Al-NaOH构成的原电池中,虽然镁比铝活泼,但是镁不与电解质溶液氢氧化钠反应,而铝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根据原电池的条件可知,原电池要为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此时,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根据电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3.根据题目中的物质进出工作原理图,看物质进出之后物质元素中化合价的升降,若化合价升高则为发生氧化反应,故为负极,反之为正极; 4.根据电子流向,电子流出极为负极,流入极为正极; 5.根据电流方向,电流流出极为正极,流入极为负极; 6.根据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7.根据现象判断,金属溶解极为负极,有气泡产生极为正极; 8.根据原电池装置中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判断,指针指向的那一极为正极。 <<<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反应,一般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有效碰撞完成的,而是还原剂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通过外电路输送到正极上,氧化剂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电子的转移。两极之间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构成了闭合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但是,需要注意,非氧化还原反应一样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角度看,原电池的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外接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 <<< 高考化学原电池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总结高考电化学知识点 ★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化学原电池电解池知识点 ★ 高中电化学必备知识点归纳 ★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 高中重要的化学知识归纳整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全部知识点
原电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反应属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但区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子转移不是通过氧化剂。理解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比较、原电池 电解池 装置判断 无外接直流电源 有外接电源 组成条件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中的离子常处于无秩序的运动中,通直流电后,离子作定向运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在阳极失去电子。在水电解过程中,OH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氧气放出;H在阴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成氢气放出。所得到的氧气和氢气,即为水电解过程的产品。
关于高二的化学教案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有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很显然,化学平衡在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教材是在简单介绍固体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在分析、讨论的前提下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特征,为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办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编排,问题的处理,完全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教学时必须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给出定义)后用实验证明的办法,我认为这个顺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将实验验证放在化学平衡移动定义之前,先以实验产生既定事实,之后再抽象归纳出概念较好。列宁说过:"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所以,先通过实验现象找出规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来,很自然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初步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但最终学生必须用该理论来解决实际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所以"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的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说教学程序 1、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打破传统问答式的复习方式,应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的特征。 (这样做可以克服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将不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实物模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直观。) 2、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设问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已经建立的化学平衡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不仅开门见山地将本节研究的中心问题提了出来,而且使学生为之一动,此时,他们会在心中想"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兴趣。 在这种情境和氛围中,由教师分别分次演示实验1-4、1-5、1-6,其中实验1-4、1-5放在投影仪上去做。 这样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此时只分析讨论条件改变时,平衡变还是不变的问题,变如何变,为什么这样变?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后用实验论证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再次设疑:"为什么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上述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呢?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这些问题只要教师稍加点拨,或经学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顺利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 (这样做可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化学平衡可能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学平衡在外界条件改变时为什么移动,既从直观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认识上质的飞跃,使他们的思维加深。)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x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通过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引出今天要探讨的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篇4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篇5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