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源和文化分野:
炎黄之战是中国远古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神农氏炎帝的世代向轩辕氏黄帝的世代过渡,中华民族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原始定居国家(村落)过渡,有了宫室和城池,有了军队和战争……这是远古时代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礼。
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之后,先秦黄老道的思想文化传承了“三皇五帝”以来自旧石器时代的“三皇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五帝时代”远古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
先秦的中国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的秦晋齐鲁发展很快(以先进的周孔儒家文化为代表),南方的楚国则保留了更多的古老文化和古代传统(以保守的黄老道家文化为代表)。
春秋时代的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两大文化传统。儒家面向未来,以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为历史使命道家以追根溯源,以反朴归真、返本还元为文化宗旨。儒家向前看,道家往后看。儒家重开新,道家重固本。同样是继承传统文化,儒家继承的是尧舜以来的“新传统”,集大成者是周公道家继承的是黄帝以前的“老传统”,集大成者是黄帝。在远古的“三皇时代”(石器时代)注重积累经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具有保守性。到了“五帝时代”(铜器时代)追求创新发明,奋发图强,敢于冒险,富于创造性。道家继承了更多母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儒家继承了更多父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二、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的夏商周“三代以前”有一个“尧”、“舜”、“禹”所开创的三大文化源泉。尧帝以前“无为而治”的思想被道家所继承,舜帝所推崇的仁孝文化被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大禹治水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墨家所传承。这三大文化传统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道家和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和上层精英统治阶级的思潮。墨家成为下层工匠(百工)和劳苦大众的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源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由于道家注重经验积累和保守的传统,道家继承和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原始的经验,成为后世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方法。整体统一、和平自由的观念,道法自然、本性天真的观念,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大道坤德:道家的核心观点
《道德经》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五十四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过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王弼本第十六章:静曰复命)
在以上论述中,“守其母”与“得其道”都是“没身不殆”的根本所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没身不殆”的永恒存在,犹如后世佛教所言寂灭涅磐之法界。所谓“知常曰明”,常者,道之用也,明者,道之体也。
四、阴阳五行与太极八卦: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公式和基本方法
“阴阳五行”和“太极八卦”反映了中国最古老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方法。
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是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公式和认识模式(模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分类学的科学思想,其中包含了生态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天文地理学思想等。
“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灵魂与根本信仰。道贯古今、道统万物,分阴阳,有阴阳之气,得阴阳之理,备阴阳之道,成天地之德。核心思想是整体论。
整体论的结构原理是阴阳互补和阴阳相守功能原理是阴阳相克与阴阳互生。道与气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基本概念。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的心性之学和道家的性命之学同源异流并且殊途同归。中国文化讲“性情”,情理并重、心身相合、性命双修。《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情与天理相合,人生对于天性、天道与天命的感悟,个人有限的生命与宇宙无限的生命相统一,把个体生命提升到宇宙生命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