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之韩信

时间:2024-12-14 10:43:49编辑:分享君

刘邦为什么杀韩信呢?

刘邦杀韩信是因为韩信带兵能力出众,这个能力在战乱时,是他的保命符,而到了和平时期,这个能力却成为了他的催命符,再加上韩信的性格不懂得进退之道,因此,刘邦杀韩信是不可避免的。刘邦之前用开玩笑般的语气询问过韩信,他的部下中的领兵能力如何,韩信都一一回复,当说到他自己时,便开口就说是多多益善,这让刘邦内心很不喜。刘邦杀韩信的过程在刘邦与项羽一次交战时,被对方所困,急需韩信带兵驰援,而他却按兵不动,给刘邦讲起了条件,要不是有张良劝阻,恐坏大事,后来,刘邦外出征讨叛军时,大后方出现了变故,而韩信那时正在后方,为了杜绝一切可能的不利后果发生,刘邦果断的借此机会,让吕后与萧何设计,杀了韩信。

刘邦为什么杀韩信呢?

原因如下:第一,韩信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后台,他随时可以加入任何一个势力当中,这极大的威胁到刘邦的王朝。第二,韩信是一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有点儿傲气,再项羽失败以后仍旧骄傲自大,引发了刘邦的强烈不满。第三,他一开始是跟随项羽的,由于没有受到项羽的重用从而跟随刘邦,这也导致刘邦极大的顾虑。在汉朝建立以后,已经用不上韩信了,这导致刘邦极害怕韩信再跟随其他的军事势力,给汉朝带来极大的威胁。俗话说的好,得不到就毁掉,这也是刘邦非要杀他的理由。第四,不得不说韩信是一个非常具有才华的人,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可以推倒刘邦,从而建设自己的国家。人物关系介绍:韩信有用兵的天赋和能力,打了胜仗,自然在军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建立自己的班底和亲信是手到擒来的事。一旦韩信造反,再来个一呼百应,刘邦在自信也不认为自己比韩信强,这样的威胁显然不是一个军师可比。韩信并不属于刘邦自己人,严格来说不是亲信。在秦末起义中,韩信先后投靠过项梁、项羽,但都没受到重用,后来还是萧何介绍才投奔了刘邦。虽然韩信立了大功,但在刘邦看来,并不放心。要知道后来刘邦对自己的亲戚发小都有了警惕,就更别提韩信这样的人了。

评价韩信这个人物

韩信是少有的军事奇才, 也是刘邦集团里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正面战场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韩信开辟北方战场, 并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大包围之势, 所以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怀疑的。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为战略家,韩信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韩信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由于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韩信也自恃功高,刘邦不敢杀他。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又见韩信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最后韩信被好友萧何诱至宫中,死于吕后的菜刀之下。临死前,韩信才大悟,后悔当初没听蒯彻之言。扩展资料:韩信的其他介绍:韩信是楚汉之争中叱嚓风云的人物。汉军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没。韩信是当时首先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重大决策人。韩信助刘邦经营汉中,平定关中地区;可惜的是如此一个战功显赫的汉开国元勋却落个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场,成了主子刘邦的刀下鬼。史书记载韩信被诛的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但这一说法很颇让人怀疑。不少人猜测这是刘邦和吕后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枉杀韩信的一个借口。韩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剧,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过于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时代,这种臣将犯了君主大忌。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韩信清醒的认识时务,让他变成了一个不识时务的英雄。徒劳的成了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一只被舍弃的棋子。

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2)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点,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正因为有了如此的优点,使得韩信在秦末的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个盖世的大英雄。但韩信功成之日,也正是其向灭亡之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韩信自己分析的“兔死狗烹”的外在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其内在的因素,也就是性格上的因素。

其一,不学无术。这不是指韩信军事上的不学无术,而指个人修养方面的。还是《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所说的,“假如韩信学一些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汉室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不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在天下大局已定,才来阴谋叛逆,杀了他的全家,不也真是罪有应得吗?”这一点,中唐的郭子仪绝对做得韩信的老师,可惜的是,郭子仪比韩信晚生了好几百年!但他可以学学春秋时期的范蠡啊,功成之后,携西施而去,乐得做个陶朱公,三次散尽家财,不知所终!遗憾的是,生在尊奉黄老之术的大汉时代的韩信却偏偏没认真地学习黄老之术,却倚功卖功,终致杀身之祸。这一点,在韩信被免去楚王,贬为淮阴侯时,仍可见证。一次,终日不得欢的韩信见到了樊哙,樊哙非常敬重韩信,对落魄的韩信非常客气,韩信却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唉,想不到我竟落得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是什么话?樊哙是何等的人,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性命,吕后的妹夫,与这样的人为伍,怎么就丢了你韩信的面子了呢?

其二,倚功卖功,埋下祸根。韩信用兵如神,在楚汉战争中节节取得胜利后,却做了两

件绝对的错事。第一,进攻齐国。本来,齐国已被汉使郦食其(音异基)劝降,结果韩信的谋士,就是后来劝韩信自立的那位蒯通,却劝说韩信,“将军奉诏攻齐,偏巧汉王又派使臣去游说齐王,难道汉王命令你停止进军了吗?怎能不前进呢?况且,郦食其只是一个平常的书生,乘着一辆车,到处去播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动了齐国七十多处城池降汉,而将军率领着几万大军,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城,做了几年的大将,反赶不上一个小小书生的功劳吗?”你看,为了贪功,竟然在人家归降的时候去攻打齐国,而此时,刘邦是多么的希望韩信不要攻齐,率兵南下去攻项羽啊。结果,导致郦食异被烹,齐楚联盟!第二,要挟刘邦,要求做假齐王。当时,楚汉两军对峙,不分胜败,攻下齐国的韩信却按兵不动,并写信要求刘邦封他做假齐王。刘邦看信后拍案而起,沷口大骂,只是在张良和陈平的暗中提醒下才断然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才对,干什么要做假王呢?”虽然获得了分封,却落下了要挟主上之嫌,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其三,犹豫狐疑,不识大体。第一层意思是指,蒯通三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韩信均患得患失,让机会从自己的手中溜走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是那样的犹豫狐疑,当断不断。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话,我相信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的。但当机会已经丧失殆尽的时候,韩信却真得反了!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当初,手握重兵的他没有反,而如今,被软禁京城的韩信却想谋反,最后落得个被夷三族!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摘自易中天《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韩信一生英雄,却死于妇人之手。想来实在令人叹息,有人说韩信之死是因为叛乱,但细读历史,韩信之死与叛乱无关,倒是与他的为人有关。

公元前201年的时候,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把这小子活埋了。刘邦沉默了一阵,然后问陈平。陈平说:打仗的话,韩信不容易对付,得用个计策才行。结果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给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非常不得人心的,文臣武将都不喜欢他。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一向有点暧昧。一方面很欣赏甚至爱惜他,一方面又担心他。从他内心来说他不希望韩信造反,他也不愿意杀掉韩信。所以他在询问下属的时候,不见得一定对韩信怎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态度。但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要求杀掉韩信。韩信的人缘可见一斑。

韩信被抓以后,刘邦惜其才,并没有杀他。只是贬了他的爵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候。按说死里逃生,做人应该低调一点、谨慎一些。但韩信似乎没有收敛。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一件事是刘邦有一次和韩信闲谈。刘邦说:韩信啊,想我这样的能够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最多带十万了。刘邦又问:那你能够带多少兵呢?韩信答:我当然是越多越好了。你想刘邦最忌讳的就是韩信善于打仗,我不能带兵,你能带。那天下的兵都给你带了,我这个皇帝怎么当啊?真是那壶不开提那壶。作为一个待罪之身,居然对皇帝说出这么犯忌的话来,已经是离死不远了。

再有一件事情是韩信有一次去看望樊哙。大家知道樊哙是鸿门宴的重要人物,也是大汉王朝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刘邦的妹夫。也算是一个显赫的人物。这个时候樊哙的位置已经在韩信之上了,但他还是毕敬毕恭的接待了韩信,口称臣子,以大王的礼节待之。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韩信面子了。但韩信居然对樊哙说:想不到我活着竟然要和你这样的人为伍。好象十分不屑的样子。就算是好脾气的人听到也不高兴。何况军人出生的樊哙呢?韩信这样的为人得人心才怪!

后来,韩信被吕后诱杀。这个注意就是丞相萧何提的,包括骗韩信到朝廷都是萧何一手操办。萧何对于韩信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韩信就是萧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这样一个人也出卖了韩信,韩信做人的失败已经没有办法讲了。

韩信被杀时,刘邦并不知情。刘邦回朝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欣喜又惋惜。欣喜的是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从此不必担心;惋惜的是这样一个人才不能再为所用!但就算吕后不杀他,以韩信恃才傲物,到处树敌,有反心却无大气魄之个性,结局早已经注定!

观人一生,本事越大,越要低调,为人越要注意。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有才能的人面对的挫折往往越大,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成为末路英雄!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功高无二,略世无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在西汉被杀的功臣当中,他是第一个。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他被看作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当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皇帝的第六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即代国之王。陈当时有许多人马,手下有许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都有人拥护他。陈反了,刘邦勃然大怒,御驾亲征。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作内应。而且他也作了准备。但这件事被告发了,向吕后通了风报了信。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捷报,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去祝贺。那时通信不发达,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萧何这么一说,韩信就信了。韩信一生病为由拒绝(前一段时间闹情绪),萧何说大家都去了,你不去不好嘛!韩信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就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于长乐宫钟室,就是长乐宫里面一个方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怎么死的?

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韩信。当时刘邦正在外征战,并不知道此事,那么,如果刘邦知道,那他会不会杀韩信呢。应该还是会的,刘邦这个人,不把异姓王全杀了是不会安心的。但不会从韩信开始 ,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韩信在军中威望深重,他要留着韩信镇压军队和其他武将,韩信若是不是,那些武将不会敢轻易起叛乱,因为他们都知道韩信的能力,先杀韩信,则失去了韩信的镇压,彭越英布这些人纷纷造反,因为他们认为韩信已死,无人能治住他们了。第二,汉朝新立,国内勉强平定了,但外面还有匈奴这个大敌,楚汉之争对中原伤害太大,在汉朝初期已经难以打败匈奴了,连刘邦自己都曾被匈奴打败包围住,若不是陈平用金子贿赂了冒顿单于的老婆,放了刘邦一马,那很可能在白登之围的时候刘邦就死掉了,此时留着韩信可以对付外敌匈奴,就算不敌,防守还是没问题的。西汉初,局势还没有太稳定,并且加上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国并行制,地方还是比较动荡的。急需平定地方叛乱,但把韩信杀了,韩信可是西汉将领中数一数二的天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将领,只好御驾亲征,亲自上阵。西汉初,当时分封的异姓王并不止韩信一人,杀了韩信容易引起其他异姓王的猜疑和警惕,容易引起诸王为活命而叛变的局面,导致加剧社会动荡。第三,刘邦也不想在历史留下擅杀功臣的记录,他应该会在诸事平定以后,找个由头慢慢收拾韩信,板上钉钉的给他确定一个死罪,然后杀死他,而不是像吕后一样, 让一帮宫女用竹签刺死了韩信,一代战神,死的不明不白,未免给世人留下话柄,只能说,吕后到底是个女人,做事不够大气啊。综上所述,刘邦会先留着韩信,先慢慢收拾其他想反叛的人,平定国内后让韩信去对付匈奴,待到局面稳定之后,便会找理由削去兵权,安插罪名,最后明正典型。

上一篇:余生请多指教片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