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特别节目

时间:2024-12-15 14:15:59编辑:分享君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10篇

美丽的星空曾带给人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1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是日拂晓,喜讯传来,国人振奋,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将对接天宫,开启半年征程。中国航天事业,又上一层。 航天事业,科技巅峰,群体作战,众志成城彰显国力,引领未来,造化苍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甚巨,然着眼未来,乃深远之计,关系国计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梦。若夫拘于小家之见,则航天与我有何干系,则漠不关心,反怪劳民伤财,真乃愚见。非也,航天事业,人民与共。一者,其事关人类大局,发展之高度,彰显国力,引人尊敬。二者,其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关国家安全之大计,抢占科技制高点,方能不受制于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对内可科学研究,以成果来造福国民,以荣誉来增强民族自信。对外可服务大家,提高安全,促进人类共赢。如是者,方是航天事业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无止境,上天入地,国之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复兴。航天英雄,寄托亿万人之梦,敢于担当,勇作先锋,时代之楷模,国人之春风。民族复兴,始于 儿童 。航天熏陶,点燃梦想,去娱乐之浮躁,还高尚之信仰;树高远之志向,去物欲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梦,理想初衷,非精致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虫,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树新风,利苍生,如是者,乃长征精神之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之传承,民族有望,中华复兴。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曾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诸如此类,方是民族 文化 浩气之风。 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人有关,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阴逆旅,点燃梦想,不负使命,造福苍生,是为航天事业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民族复兴。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着眼人类未来,是为格局;立足国家实力,是为务实;弘扬探索问天之精神,是为信仰;以太空为舞台,科研丰收,造福人民,是为果实。如此者,既有战略之高度,复有高尚之使命,则知人人有责,国家与共。 故可知,宇宙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无畏,大爱利苍生。重塑信仰,民族复兴。诚所谓:心无国胆人无根,人有担当国有梦。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2 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从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的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从“嫦娥奔月”的 传说 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包装尝试,再到现代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空”,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到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跨越,从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到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遍布陆,海,空的航天测控网到先进的立体搜救系统......决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改革开放所积蓄的巨大经济和科技力量。 尽管在太空探索的许多领域,中国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但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够迈出坚实的第二步,第三步。因为,中国航天拥有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腾飞的火箭中,加注了一个焕发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壮志和动力之源。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3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 春节 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4 期盼了很久的《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终于和我们见面了,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课”。 陀螺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浮力消失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在失重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张力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放入一朵纸花,纸花居然在水球上绽开了!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王亚平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企鹅服,它可以对抗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让我们安全地在太空舱里活动和工作。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的研究,在显微镜下,细胞一闪一闪的,不停地跳动着,好像在说:我们在太空里活得好好的呢!叶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舱里行走、转身和旋转,这些动作都跟在地面做有很大的差别呢,真是神奇呀! 太空真奇妙!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知识,相信终有一天,我也可以亲身上太空,探索更多太空的奥秘。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5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6 八年前,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聂海胜、张晓光老师的协助下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一课。 在“天宫课堂”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示了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水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老师站在水球面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老师通过水球呈现的是倒立。接着,当王亚平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时,她再次站在水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一正一反的样子。这一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有机会上太空旅行。“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自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7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老师可不是一般的“老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一课,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有“浮力消失实验”,有“水膜张力实验”,有“水球光学实验”和“泡腾片实验”。 其中我对“水膜张力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一个金属圈,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饮水袋朝金属圈注水,让水吸附在金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水,使水膜变成圆鼓鼓的水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老师还放了一张她和她女儿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舟十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里面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水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小冰箱,冰箱里还有新鲜的水果。 叶老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身。我知道了吹气,和 游泳 的姿势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双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转身。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8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节非常不一样的课程。因为这节课是由离我们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舱中的航天员老师来授课。他们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 王亚平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园。其中有跑步机、热风加热装置、微波加热装置等。 三位老师还在太空家园中为我们做了几个实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个。叶光富老师展示了失重状下胞生长发育研究。细胞在太空中变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动的心肌细胞,一闪一闪的,散发出一种光,这让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涨力大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水球中光学实验,注入一个气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泡腾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会泡出很多气泡,这我觉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们要感谢中国宇航员的勇敢和坚强,感谢科学家的辛苦付出,感谢国家的伟大。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9 今天,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些航天员们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太空舱的生活。 叶光富老师给我们表演了怎么在太空舱里转身,他先用右手旋转,转动身子,再把双手张开,速度就变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变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缩和运动的区别。最后,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制作了一颗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亚平老师先用蓝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蓝色,再用泡腾片给它弄出小气泡。 王亚平老师说:“这些气泡就像一个个人一样”。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在这太空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的航天员和祖国真是太伟大了!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10 今天我们观看了神舟13号,看完使我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把 乒乓球 放进一个有水的杯子里,用吸管把它往水里按,持续三秒钟,结果令人意外,它沉下去了。 如果在地球上,乒乓球一定会浮起来。原因是地球上是有重力的,所以在地球,乒乓球会浮起来。而在太空中,因为没有重力,所以乒乓球会沉下去。然后旋转杯子,让杯子上下颠倒,结果水和乒乓球都没有掉下来。简直太神奇了!我们都忍不住发出了“哇”的声音。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可以起放大镜的作用。把它做成水膜,然后不断的加水,它变成了水球。接着老师又把气泡用针给挑了出来。然后王老师又在水球里制作了一个水球。王老师站在对面那个大水球后面,看到的是反着的王老师,而小水球里却是正常的王老师。王老师又往水球里面挤了色素,它变成了蓝色的水球,漂亮极了。老师把一块泡腾片给放进去,结果却让我们意想不到,泡腾片冒出的气泡竟然没有把大水球给弄破。 这节课让我知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拼搏,让祖国变得更加发达。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2022观后感10篇相关 文章 : ★ 2022央视四套筑梦空间站观后感心得10篇 ★ 2022年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 ★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2022学生观后感十篇 ★ 2022国庆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 ★ 观看冬奥会2022开幕式观后感10篇 ★ 建团100周年直播2022观后感10篇 ★ 2022年感动中国观后感10篇 ★ 观看2022冬奥会完整版观后感10篇 ★ 奋斗新征程2022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精选十篇) ★ 青春领航直播2022观后感心得10篇

2022年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篇

观后感 ,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 自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任务完成之后,三名航天员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祖国。才过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了。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担任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火箭发射了。可惜我没有及时观看直播,今天下午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神舟13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首先就是三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坐上大巴车,向航空基地驶去,大巴车前还有交警骑着摩托车保驾护航。到了航空基地,三位宇航员进入了火箭,紧接着,话筒传来了“十,九,八……”每一个数字都十分激动人心,最后听到了“点火”。随后,火箭的底座喷出了红色的火焰,烟尘向四处扩散,火箭也腾空而起,像一只穿云箭直插云霄,场面十分震撼,之后各个助推器也是分离了,神舟13号也是发射成功。 本来神舟12号的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三个月,这本让我很吃惊。但没想到这次神舟13号的三名宇航员将要在太空中呆上半年,更是让我惊讶。他们为了给国家做贡献,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六个月时间,很让人敬佩。自东方红一号升空成功后,中国在航天事业接连取得重大发展,这一个个成功都是由无数个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努力奋斗,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据说神舟14号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升空,不得不说,祖国的速度真是太快了,火箭是一个接一个的升上天空。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2 神舟出征传递实干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会自己向我们走来,也不会主动面向我们变得越来越广阔,必须有我们自己去开辟、去拓展。正如书记所说,广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迈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国航天人踩下的坚实脚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亦呼唤我们靠实干拼搏,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焕发开拓创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之路绝非一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坚定不移开拓创新,不断_“卡脖子”问题,勇于走向科技“无人区”,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持续进步,奇迹迭出。有鉴于此,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梦想必然要始终洋溢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善于创造、善于创新的锐气。只有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进途中的“娄山关”“腊子口”。 回首来时路,艰辛而辉煌;展望未来景,任重而道远。神舟出征激荡迈向星辰大海的更强劲的力量,而我们的任何事业、任何梦想,也同样期待着我们以理想信念之力、实干拼搏之力、开拓创新之力,不断开启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3 天空是蔚蓝的,天空之外的宇宙是深邃的。宇宙无穷无尽,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为了在太空中进行长期研究,我们发射了属于自己的太空站,也成为了唯一一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今天,央视与空间站进行同步通话,向全国直播,航天员们为我们进行授课,讲讲他们在“天宫”的 故事 。 在太空,他们三人会进行一些细胞的培养,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细胞在太空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其中,聂叔叔还向我们展示了心肌细胞在光照条件下发出的闪闪荧光和它们那富有活力的跳动。 在空间站里,可以看到一些凸出来的扶手,它们是帮助航天员们进行移动和转身的。但在失重条件下,不借助任何外力进行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像在地球上一样直接转动,那会发现上身与下身总是在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因为角动量守恒,所以,在太空转身时,他们会用胳膊画圈,以达到移动的效果。 在太空中,水也变得神奇起来。表面张力似乎被无限放大,可以很容易地构造出一个大水球。在微重力条件下,这个水球不但不会破裂,反而还会呈现出凸透镜的效果。若是在其中抽成一个大空泡,那么一段观察另一端时,就会出现一正一反两个像,看起来极为神奇。 在评论区中,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叹,认为中国真伟大!是啊,伟大的时代有伟大的一代,我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所以,现在的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知识,为了未来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准备。 天宫之奇,奇幻无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茫茫宇宙!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4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直播视频。以前在新闻中看到过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短暂的片段讲解,今天亲眼目睹这当时的情景,真的很激动。 视频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们做的小实验。其中有 乒乓球 实验,先准备一杯水和一个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里,球自然就会浮起来,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再用木棍压一下这个球,他就会沉到水底。 还有一个水膜实验,首先用一个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的时候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只水管插进水球里,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开。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却毫发未伤,真的很奇迹。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它让我们了解到失重的环境里,物体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理。 通过这一次的观看视频,激发了我对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这个神秘诡异的太空,想去研究这个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充满了对太空的幻想。所以作为初中生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的去学习,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许我们还会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线憧憬,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让我们去探索。 也是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我国的航天技术,我为之而感到骄傲。也要向航天员们的不怕吃苦,做事认真、扎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让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5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他的国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 爱好 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中国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 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6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 教育 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7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 神话故事 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x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 经验 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8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20x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20x 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9 从小我就对航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浩瀚的宇宙充满着好奇,爸爸经常给我买一些科普书籍,在书上,我看到了许多 科普知识 ,同时,爸爸还告诉我,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研究,听了爸爸的话,我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去太空进行探索,去解开这些奥秘。 曾经有人说我是痴人说梦,也有人笑话我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假如人类没有飞天的梦想,莱特兄弟就不会制造发明飞机,现在,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刘洋成了中华女子飞天第一人,我激动不已,钦佩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女航天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超人的毅力,但我认为要想实现我的航天梦,付出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知:“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此时,我读了《放飞梦想》这本书之后,我的梦想之火越燃越猛烈,刘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决心。 就在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像刘洋大姐姐一样驾驶着宇宙飞船去太空访问,我首先来到月球上,嫦娥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在月球上到处参观,并详细地给我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接着,我又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许多星球,这些星球虽然离地球遥远,每个星球上的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外星人对地球人非常地友好,我正高兴的与外星人交谈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很可惜,真想跟外星人多交谈一会。 我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了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的说:“你有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要实现你的这个梦想,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之奋斗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自己的航天梦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让我美好的梦想成为现实,让祖国为我们这一代人而骄傲! 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_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2022年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篇相关文章: ★ 2022年筑梦空间站特别节目观后感 ★ 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篇 ★ 奋斗新征程2022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10篇 ★ 2022年空间站“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15篇 ★ 2022国庆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5篇 ★ 2022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最新10篇 ★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2022学生观后感十篇 ★ 参加2022冬奥会的观后感心得10篇 ★ 2022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心得体会观后感(范文6篇) ★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感触十篇2022

上一篇:我们结婚了 12082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