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先自报家门:我本科是山东某双非院校,学习的广播电视编导。2019年考研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初试分数396分。整个过程折腾又坎坷,期间有自己曾经的不坚定,也有周围不解的声音,现在的我已在当初梦寐以求的人大新闻学院度过了半年的时光,遇到了太好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倍感珍惜和感恩,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包括备考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踩过的雷,希望对同样心怀新闻梦的你们有所帮助!一、关于择校与专业:我知道,选择人大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太多的tittle加在这所学校上,它好像闪着金光,又好像遥不可及。我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试一试,当时想的是,大不了后期再换,但我知道我不会换了。尽管如此,9月之前我依然不太敢告诉大家我的目标院校。举我的例子只是想说,不要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先畏惧,不排斥潜在的可能性,也不拒绝其他选择。考研是很长的路,不要总纠结第一步,反正新传哪里都卷,考谁不是考呢?有些我们能够自己做选择的时刻,错过也许真的不会再有了。如果你还在犹豫,以下是我的建议:前期可以多了解一些院校情况,包括学制、地域、招生情况、考试内容、难度、考题风格等,确定3-4所目标院校,可以分级。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习惯、耐心、细心和对学科的兴趣度进行自我评估,一定不要盲目觉得我一定考得上,也不要害怕选择可能会有一定难度的学校。一定不要在择校这一步反复拉扯!!!确定学校很重要,但立刻行动更重要。如果还没确定院校,也可以先从基础的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开始,从背单词开始,不要把精力都耗费在选择目标院校和机构上,后期疲惫不堪,动力不足。最后补充一句,选择最终是要自己做的,听再多别人的建议和经验也不如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二、关于英语:考研英语最重要的经验是单词+真题,可以适当配合语法和技巧。首先是单词。不要眼高手低,单词一定要亲自记。我个人其实是大二就开始看考研词汇书的,想着反正六级也是要记单词的,干脆直接买了考研词汇但也只是随手记一下,没有回看。3月中下旬,我开始重新捡起单词,规律记忆,当时用的是2019年的新东方词汇,每天2个list,第二天会会看前一天的2个单元,大概每天早上花费1-1.5小时,加上中间一些琐事和偶尔的懒惰,过完那本书应该5月份了。5-8月,我换了2022版红宝书开始过第二遍单词,还是每天两个单元+复习两个单元,每天1小时左右。到9月后,我的重心已经不再是单词了,只是每天饭后看30分钟,过两个单元单词。此外,我一边做真题,一边整理真题里的词汇和短语,进行重复记忆。其次是语法。3-5月,我完整听了刘晓艳老师的语法课,做了笔记,虽然后来没有回看过,但个人觉得对于缕清句子结构,阅读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我会突然意会到一些什么,英语能力也在慢慢提升。第三是真题。建议大家英语一和英语二都要买,我是考英语一的,所以英一选了黄皮书,解析更加完整准确,英二就9.9元的套卷即可。每天1-2篇文章。真题练习我大概是4月开始的,每周1-2套,做完听唐迟或者田静的解析(找到谁的就听谁的),最初的几套一定是难做的,其一,单词不熟悉;其二,20年前的出题风格和习惯和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要焦虑,坚持做就会好。后来我觉得单词进度跟不上做题速度,就放慢了。完整刷完一遍英一+英二已经暑假了,大概9月开始二刷。不要担心二刷会记住答案,有时候知道了答案,也还是不想选它。同时,我会配合听完型和翻译。到了11月三刷,减少每天做题的量,只做2010年之后的题目。第四是课程和技巧。语言学习是需要积累的,翻译和写作要定时练,我个人由于考试过程中,最后的大小作文完成度非常差,导致主观题失分还是很明显的(考试结束后对答案,客观题错了3个完型,0-1个阅读,但只拿了76分),希望大家这里还是要吸取我的经验。划重点:语法-刘晓艳;阅读-唐迟/田静;完型-易熙人(重逻辑)/宋逸轩(重技巧);新题型-刘琦;翻译-唐静;三、关于政治:我政治基础很差,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底子,也担心后期忙不过来,所以政治我是从暑假开始复习的。当然,一开始节奏是很松散的,每天花半个小时左右,对着《精讲精练》看徐涛老师的视频课,到八月底能看完就没问题(当时有很多同学纠结书和课不是一个老师的会不好用,但其实除了偶尔编排顺序有所不同,用起来还是很顺手的;也有同学用徐涛老师的书,反映也不错,真的不需要很纠结)。听完课,我开始刷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做了三遍,每次都做在另外的本子上,统计错误率,看着一遍比一遍错得少会很开心的。虽然到最后也还是会有些题总错,但真的没关系,很正常,不用紧张。后来跟着徐涛老师的刷题班做了他的《优题库习题集》很有帮助,对命题人的挖坑方式、做题技巧都熟悉了很多,做题更有章法了。最后一个月左右,各种模拟题都会出来,我当时花了不少时间去选书、买书,但最后结果是大部分都没做,因为感觉各个老师出题风格差别太大了,质量参差不齐,就挑了几套觉得跟真题风格接近的做了。关于背大题,给大家分享我的教训:一定要早点开始!我开始的很晚了,只留出了10天,导致每天都觉得政治要挂。大家千万不要像我一样,肖四到手差不多就可以跟选择题同步开始了,让自己稳一点。政治我全程跟的徐涛老师的课,也听过腿姐的一些课,主要是后期一些总结技巧、串讲的课;最后冲刺背的肖四(听说徐涛小黄书也很好,因为时间不够,就没背了)。腿姐考前一两天会推出一节半小时左右的课,浓缩的精华,是对最新考点的补充,今年记得是命中了2道单选题。肖秀荣老师最后也会有点题班,跟腿姐这个定位基本是一样的,个人觉得选其一就好。每位老师风格不一样,但都是很棒的老师,选适合自己的就OK。总结下来,我用过的纸质资料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优题库习题集》、《命题人讲真题》、肖八肖四(肖八我只做了选择题,感觉肖四大题够用的,不放心可以把肖八大题也看一看)、腿姐4套卷、徐涛8套卷。四、专业课部分:关于史论书籍:《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新闻学概论》(第七版)李良荣;《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二版)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第二版);《广告学教程》;《广播电视概论》;《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危机传播管理》(第三版)我正式开始复习是7月。我先用7、8两个月结合课本整理了笔记。说是笔记,但我没有专门抄写或者用电脑打出来,也就是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笔记本的东西。我的方法是在书上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把每个知识点划出来,后期直接在书上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书上看到一些更具体的解释和细节,助于理解。同时,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知识框架图,这样后面背书的时候可以对照着框架背,整个体系就会更清晰、完整。到8月中下旬,我彻底整理完笔记,开始背书。背书确实是考研过程中最基础又最主干的部分,可能很多小伙伴也比较担心这件事,所以给大家详细说说我背书的整体情况。前两遍背书真的很慢,尤其第二遍背的时候有种失忆的感觉,会自我怀疑:我真的背过一遍了吗?我还背得完吗?这时候真的不用担心,这太正常了,我是到第三遍才开始对课本内容有了点熟悉的感觉。到九月底,我背完两遍,十月又背了一遍(每天背新内容+前一天的内容)。从十一月开始到考试这段时间,我一共背了五六遍书,最后做到一天能背完传播学、半天背完新闻学,新闻史没试过集中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但也是比较快地就可以串完。背书有两个误区我想是应该避免的:一是逐字背,二是重量不重质。首先关于背诵的细致程度,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因为阅卷老师自己也并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要点齐全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不要跑到另一个极端,还是要掌握书面的表达。其次关于背书的遍数。其实我背书遍数就不算多的,而且跟师姐们比起来到最后背诵速度也不算快。我想只要提到每个知识点,能知道是什么、说得清楚,就达到背书的目的了。背书是考试的基础,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做题上。10月初我把人大近十几年的真题浏览了一遍,对人大的出题角度和风格有了概念,后面又通过做近几年真题练了手,就比较能对答题放下心来了。练题最重要的也是两点:一是一定控制时间闭卷做,二是根据参考答案(很多公众号里会有资源,或者自己买一些资料。当然参考答案不是圣经,能自圆其说的都是好答案)仔细分析和修改。专业课考试的时间是真的紧张,最后能留出五分钟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每道题控制多少时间、多少字数,还是需要在考试前摸清楚才保险。第二点就不解释了,这么多年应试过来的我们都懂~最后是关于论文。文科跟理工科还是差别很大的,理工科可能对原理、公式理解透就可以了,但新传除了要对课本知识掌握熟,还要跟紧学界和业界的前沿。论文就是我们作为学生了解前沿的最好途径。这里就需要大家充分利用好知网了,可以用高级搜索,通过【关键词】+【该领域大佬的名字】+【时间(近一两年的论文是最重要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读好论文,你会发现考场上如有神助,答题思路更丰富。五、关于务实:新闻实务几乎可以算我整个备考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少的课程,也是我成绩最高的课程。所以,抓好实务,有助于上岸。首先是采写编评的部分,我是5月开始练习,报了个务实班(个人觉得这个时间练实务还是比较合适的)。一方面,实务课的应试性很强,按时完成实务练习并批改,及时反馈也要及时消化,一定要多看几遍自己的扣分点,把答题要点记在脑子里,要熟悉每种题型的基本答题方式,总结自己的思考和答题模板;另一方面,8月开始的每周一练一定要做,每周师兄师姐都会给出逐一点评,既能够不断增强自己对模板的熟悉度,也是保持自己答实务题的手感。实务热点手册可以当作调剂,饭前饭后看一些,里面的案例非常适合摸鱼的时候看。然后是实务理论的部分,开始学习实务理论可能会觉得没有抓手,没有史论的严肃和正经,又不像采写编评灵活自由,容易脑子空空,不知道看什么、答什么。其实实务理论里传经的书还是建议看一遍的,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研究问题即可,其他部分按着课程PPT和专题热点课跟也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在答题,公关的题目相对比较模式化,绕着基本原则答题即可,传经题目可以采取概念+阐述,广告和广电的题目会更自由,技巧是可以广泛积累和应用案例,言之有理即可。【关于心态】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这句话真的不假。别人不能替自己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考研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随时可以放弃,但也可以咬牙坚持到底,自己的意志决定了成败与否。只要你先拿起笔、端起书,你其实就赢了。加油,我在民大等你!
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专业考研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专业考研分享?个人考学的想法缘起、择校那些事1)为什么跨考艺术史?首先是因为大学的时候室友买了一本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跟着她看。后来我就开始跑图书馆看各种图册,进而开始选修或者旁听艺术史课程。在听课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艺术史老师,她是川美毕业,气质拉满特优雅,讲课也超有意思。我就彻底迷恋上她了,我希望未来也能变成她,当一个大学老师,望自己也能被学生这样评价。其次,在学习摄影的时候也是务必去学习艺术的。而且我在做毕业首饰设计时结合了《巨龙升天图》和《洛神赋》,彻底迷恋并且想要去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之所以最终具体到墓葬艺术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陷入虚无主义,经常去想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2)择校那些事?概括来讲有三点:兴趣?考博从事专业领域or考编考公?与家乡的距离or未来发展方向 一战完全是因为恋爱的原因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至于该学校的情况、研究方向完全不了解。这或许是导致我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考研的驱动力完全来自于外部。开启二战的时候我已经毕业快两年,中间参加了工作,我开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我想要在艺术史领域读博深造,所以选择了美院而不是综合大学。在二战择校的时候我一开始选择川美,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四川有很多好玩的,而且川美看起来很漂亮的样子。后来换成了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我发现我对现当代艺术很排斥,而川美的研究方向侧重于现当代艺术,然后我就根据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科实力、导师、距离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从八大美院里进行筛选。如果想要毕业去考体制,建议选择综合大学,简单粗暴。3)所考专业参考书目和导师介绍 (一)理论基础(611)科目(美术史论所有方向)[1]尹吉男主编《中国美术史》[2]央美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3]彭吉象主编《艺术学概论》个人阅读书单:《图式与精神》 邵大箴《中国美术简史》 央美教研室《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薛永年主编《外国美术史》 李建群《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新编》 张敢 李建群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新编》 赵力 李清泉 《加德纳艺术通史》《中国画论史》 葛路 《西方美术史学史》陈平《西方美术理论教程》顾丞峰《艺术概论》 王宏建《美术概论》 第二版 第2版 邹跃进 诸迪上海交通大学术史——官方参考书单:1、陈平《西方艺术史学史》2、葛路《中国画论史》3、邹跃进《美术概论》报考信息统计与分析1)初试考试科目:英语一或203日语、思想政治理论、中西方美术史、艺术理论注意:上海交通大学的艺术理论为四个小时,比一般院校的三个小时要多,因此安排在第三天考试。2)招生计划和实际录取 (根据官网近四年数据统计)2022年:招生计划拟招生30名,实际录取41人2021年:招生计划拟招生28名,实际录取33人2020年:招生计划拟招生19名,实际录取23人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18名,实际录取16人3)历年分数线 :与国家线基本持平4)考试难度 :上海交通大学史论与其他美院比较考察难度中等。·611理论基础3h,150分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几乎很少出现偏题、怪题。中美古代史占比较高,近现代美术考查内容相对较少。·501专业基础4h,150分名词解释和简答会涉及艺术概论等基础知识。论述比较难,会涉及画论、史学史、艺术观念的流变问题·答题技巧:(1)名词解释:时空;内容、风格特点、影响意义,按这种维度回答即可,条理清晰,表述简洁。(2)简答:名词解释扩充版,作答维度与名词解释相同,但更强调总体逻辑——总分总,表述完整有重点,可以加上一两个学者的研究观点,(3)论述:有逻辑,有层次。ps:我在考试的时候,因为题量太大,每道题都耍了个心眼,先把每道题的维度给回答完整,稍微留了一些适当空白,有时间的话再回去继续填充论据或者素材。有些题我并没有来得及补充,但仍然获得了不低的分数,我想,这和逻辑性思维、维度一定是有着紧密的关系。学习心得1)学习方式与作息安排总心得:我没有给自己安排固定的时间表,我只要保证我除了睡觉吃饭之外都在学习,我只关心当天的任务是否完成。所以规定自己几点起床或者几点睡觉,学了多长时间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每天睡到自然醒再去学习,晚上困的时候就去睡觉,不困的时候就继续学习,哪怕到凌晨两三点。没有什么固定的吃饭时间,饿的时候就去吃饭,边吃饭边看学习的视频,不饿的时候就在学习。娱乐安排也是,学不进去就不学,特别想学的时候朋友找我我都不会去出玩。有点庄子的“解衣盘礴”的感觉哈哈哈哈,随心所欲。学习方法、习惯和作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按部就班、制度化学习,但对我来说,别说制度化学习了,我都不想坐在书桌前学习哈哈哈,我还喜欢边吃边学,经常磕着瓜子学习或者吃饭的时候学习。对于和我一样不喜欢被“束缚”的人来说,这个过程会让你觉得非常快乐且舒坦,因为学习彻底被生活化,也就没有所谓的“坚持”、“痛苦”、“焦虑”一说。建议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多做实践,坚定自己的学习习惯,只要你认为这是最适合你的。2) 中外美术史学习方法总心得:美术史是艺术学理论的基础,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无论是艺术学理论、美术史论、艺术管理还是国油版雕都应该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外美术史,在答题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概念,也可以用中外美术史的材料来充实自己的答案,以展现自己的学术性,所以一定要把中外美术史背得滚瓜烂熟才可以。首先,8月前反复细读教材并记忆框架,在按照时期学习后应再以专题进行学习,突破时期的局限,为写一篇优秀的论述打下基础。此时务必应该对整个中外美术史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理清时代背景以及发展流变。最好翻阅不同版本的教材,拓宽自己的视野,学累了就去看一些纪录片和讲座。 9月之前可以适当放松。9月之后开始全心投入考研。每天上午滚动式背诵专业课,一天外美、一天中美、一天概论,三天一轮,也不会去复习昨天背的或者是上一轮背的章节,与其给自己添加这个负担与麻烦,不如背的越快越好。其次,我认为不需要自己进行整理框架图,把最基本的、你选定的教材(一本中美、一本外美、一本概论)框架图背会就可以了。在阅读其他教材or书籍进行补充的时候,你会发现每本书框架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但内容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的,很少有新颖的论点,无非是论据材料会发生变化。即便有的书籍它的书写方式让你耳目一新,那直接背下它的目录就可以,为写论述积累论述框架,但内容还是换汤不换药,稍微浏览一下它的书写方式和思路、论证材料就可以,不需要费半天劲独自整理。非要自己整理的话只需要保证框架图精简,不超过三级就可以了。 最后,反复背诵小知识点(图像笔记、画论、名人名言、学者研究等)。我是从9月开始背的,我也不知道自己背了多少遍。我首先是把纸质版讲义滚动式背了一个多月,在十月下旬的时候开始脱离讲义用app-Markji创建的卡牌进行随机背诵,每天定量背诵并打卡,类似于墨墨背单词。(背诵量一开始是50,到后来的100-150)。根据自己接受能力,分层次去背——重点、次重点、能口述大概、熟悉、可不背。比如史学史里的符号论什么的,我到现在都不是很懂,就可以放弃背诵直接点“认识”。还有一部分是上海交通大学基本上没考过的名词解释的点,但为了以防万一,稍微看一下关键词。如果全部卡牌背诵完毕,就清除学习记录重新一轮背诵。我个人认为背住一切知识点并口述出来比默写或者沉迷于练论述更重要,有些同学认为背的时候一定要默写才能记得更牢,我个人是不赞同的,我认为脱稿说出来比什么都强,而且省时省力。这个背诵应该一直持续到考试前夜。 背诵阶段分三层: 1)基本要求:“实事求是”,随机出现的名词、简答,能迅速说出所有得分点。关于论述,能想到最基本的论述框架2)进阶要求:给一个知识点,能够联想其他知识点,去对比并说出异同点、原因、相关研究。此时可以开始闭卷练笔,学会运用教材的逻辑和自己背过的素材,并打磨论述“模版”。我特别反对某些机构和博主宣扬的模版。我谈的模版非彼模版,这个“模版”是基于自己理清所有知识点后,在回答过程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横向),一直遵循总分总层次(纵向)进行讨论。从浅到深、类别专题、时间顺序等等进行论述,也可以“隔山打牛”式论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今年都考到好几次文人画或者文人画的“周边”(意境、师造化等),就拿文人画来说,这个时候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角度即——时间顺序,即文人画的发展脉络:第二个角度可以从文人画的特点“意境”进行切入作答,在开头引入姚茫父对文人画之祖王维的评价:“唐王右丞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或者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中有诗”,那么就可以套用王国维对“意境”的论述框架去讨论文人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壮美与优美);第三个作答方式可以从文人画的基本元素进行论述——“笔墨”(荆浩、董其昌等)、“透视”(宗炳、郭熙、韩拙等)与“立意”(宗白华、王国维、笪重光等对意境的讨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论述有逻辑又有文采,教材逻辑与素材积累是必不可少的。3)终极要求:去了解学术史与研究方法,背诵画论,适当看专著补充知识点,学无止尽。考试偶尔会有些跳脱出基本知识点的“课外题”,适当补充知识点能让你比别人多一重准备。 一定要注意的三点是:第一,不要苛责自己的大脑,不要因为自己老是背不住而沮丧,大家都是一样反复背又反复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有规律的重复记忆是获得永久性记忆的唯一方法;第二,对于名词解释和简答,背关键词固然效率很高,但也要训练自己去完整的口述,以免考场上笔就会觉得有点生涩,因为组织语言而浪费时间。对于论述,背学术性词汇、学者观点、画论固然重要,但这只是锦上添花,但不是重中之重。第三,切勿只把论述题当作重头戏,可能会忽略简答和名词解释。这是致命的。一个学校经常会反着来考,比如去年考的论述题今年可能变成简答甚至名词解释,同理简答和名词解释也会当作论述来考。所以,我们应该把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都当成论述题来做,把论述当作名词解释和简答去回答。为什么呢?因为把话说多是比较简单的,把话说少且有重点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些比较宏观的论述题,宏观的题都是需要用名词解释和简答的思维去训练的。最后,我个人认为近几年艺术学理论学硕越来越卷,从现在的考研真题趋势可以看出——特别是顶尖美院或者985、211——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察知识的范围不局限于官网指定教材的范围。就拿上海交通大学来说,在22年的初试考试中就已经出现了对研究方法、书评、画论论述的考察,(在以往这是复试时才会考的内容)难度比往年提升了。而且在各大院校的复试考察的环节,这种趋向更为明显。因此必须重视史学史和画论的学习,而且要学扎实。这就进入到下一个话题,史学史和画论的学习心得。3) 关于史学史和画论学习心得(我觉得艺术概论是最简单的一科,跟着王宏建版本的框架学就完事,没什么特殊的学习心得)在一战时备考华中师范大学的时候的时候我只是零零散散地了解了一点点相关知识点,(就只知道潘诺夫斯基和沃尔夫林)。所以二战时我相当于零基础学习西方史学史和画论,史学史和画论会涉及很多晦涩难懂的哲学观点,对于跨考考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但我就采取最笨的办法,多读、多看、看不懂的地方就选择性理解重点。但没想到十月份的时候花家地竟然专门请了一个国美的学姐来讲史学史和画论,但好在我提前学了,所以跟课的时候很是如鱼得水。如果说艺术概论主要就是艺术的本质、门类、发展、创作、作品、接受六论,它让你系统地了解艺术系统。那么就可以说史学史和画论就是古今中外各个哲学家、美学家、史学家、批评家的具体看法。在理解其意的基础上,应该像中外美术史一样,按照时间顺序和派别顺序列出每个人的框架图,这些也是答题可以直接用到的材料。史学史不是靠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每个人的理论的关键点,然后能用自己的话“学术性”地复述。画论的话可能有时候需要像背文言文那样“死记硬背”,我在备考时,葛路的《中国画论史》和叶朗的《中国美术史大纲》里出现的文言文不能说全背,但也背了至少50%,不仅在写论述的时候就会有特别好用的素材,很有文采。尤其是画论里对中国画的描述非常精辟,直接背下来也是非常朗朗上口的,这样在写名词解释、简答的时候用一下,比自己用白话去形容画面高了好几个层次,非常简单明了。4)关于英语和政治英语没什么好说的,处于一种半放弃的状态,放弃挣扎。对于政治,在二战的时候突然开窍,因为此时我对专业课的学习方法突然开悟,文科类的东西都是相互贯通的,所以政治就学的很轻松。政治跟一个老师就可以了(此处强推徐涛), 我之所以喜欢徐涛是因为她不像腿姐那么宣扬技巧和模版,我不喜欢技巧论和模版论,石涛说过“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所有的技巧都是给予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当基础知识扎实的时候,做题的时候自然不需要技巧。还有大题的答题问题,许多同学抱怨要背的太多、背的答案都变成了题目、背的都没用到等等问题,我是不太理解的,因为只要掌握了总分总的逻辑、分点分层次的去结合卷子上的材料和自己背的一些政治语料,糅合在一起,就是答案。因此我很喜欢徐涛教的逻辑,所以也就没有背政治的痛苦(英语作文也是这个思路,拒绝没有经过思考的“模版化”)。我觉得只要掌握了逻辑这个终极武器,加之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素材语料,可以应对所有的文科性写作与考试,包括考公考编考一些资格证之类的。复试根据疫情分为线上线下,线上主要是专业问题的回答,一般每人5-7天左右,回答完即专业课面试结束。专业课问题专业课2/3左右,回答切记过于繁琐和简略,适当增加例子。英语政治一起面试,时间10分钟以内,英语3-4题左右,全程英语,政治2-3题左右,较为简单,与时事较为贴切,可拓宽思维进行回答。考研之路长路漫漫,坚持不懈直抵终点。切记半途而废,四面楚歌,百般思索,千般计较。望任运自然,顶力上岸!考研很重要,心态占一半。黄蘖禅师的一句话送给考研的学弟学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2014年的考研参考书?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7年版
《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 2003
《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陈力丹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7年版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 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徐泓、张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编辑学》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新闻评论教程》 胡文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新闻评论教程》 马少华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 饶立华 杨钢元 钟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国际新闻界》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近一年 辅助参考
《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近一年 辅助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从2010年开始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上那些是09年官方公布的。但是考研参考书木每年基本不会变动,如果变动会在学校网站上公布。据我所知人大的书目依然没变,祝楼主考研成功
马少华的学术成就
代表性成果:辽宁能源系统研究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工作简介:多年从事建筑电气、智能建筑设计研究,对相应工程项目较为熟悉。近年来以数字化人居环境研究入手,对建筑能耗系统及相关节能控制、节能技术较深入研究,获得一些相应课题及经费收入。今后仍以建筑节能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科研经费均得到相应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