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三》影评
曾经年少:《高三》
同样是这样的季节,一年前,我跟风去看了《高考1977》,现在情节已经基本遗忘,只记得那里面有一个女生考上了北大。我还记得,那时我在日记里写道:能通过某种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可贵的事情。
同样是这样的季节,四年前,离高考还有20多天的时候,窗外的法国梧桐的叶子已经绿得很鲜艳,天气已经非常燥热,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时常听到扇扇子的声音,还有班主任的教导声,还有课间同桌的欢声笑语……
偏偏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心怀着很多压抑和感伤,我遇到了这部纪录片,和那里面的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遇到了自己的回忆,遇到了当年的自己。
影片里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还有高三一年可能经历的很多事情:党会、班会、家长会、早读、早操、晚自习、体检、照毕业照、早恋、泡网吧……
片中的班主任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心中有梦想和执念,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经历过挫折又能爬起来的人生,是值得敬佩的。
对于本片,又可能会有另一种思考,譬如,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的冷静思考,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走出大山,肩负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班主任老师每一年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对这样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带来的种种辛酸和压抑,他早已适应,早已麻木。
但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未必全部是这种比较沉重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关于自己成长的回忆和思考。
中学的那几年,可能是我成长最快的几年。毫不夸张地讲,高三那年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是一辈子都难以超越和忘怀的。
那个时候,生活非常纯粹,一个明确和清晰的目标引领着我每一天的生活,我把从北大带回来的未名湖图案的挂历放在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平静的水面,我的心就会安静下来。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爸爸10点准时来我房间熄灯,所以我每天抓紧时间快速地把作业做好,以至于数学作业的证明题我确定我会做的时候就直接在上面写上“即得证”三个字了事,然后迅速地完成当天计划的复习任务,省下的时间我就用来读书剪报,每天10点的时候都会恋恋不舍地合上喜欢的闲书,我睡觉以后妈妈会帮我做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为的是给我积累好的写作素材。
那个时候,我每天6点02分起床,这是爸妈精心给我计算的时间,每天我会在优美的英语散文朗诵中醒来,然后吃完早饭精神饱满地去学校,晨读的时候我不会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会在老师讲笑话的时候我会忽略之,自己复习做过的习题。
那个时候,我不上网,没有qq,没有博客,没有豆瓣,但是每天都有最知心的朋友与我交流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我也会经常写日记,每次班主任让交周记我都会交特别长的一篇,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感悟,班主任老师会在我的周记之后给我很多的鼓励。
高三那年的春天,阳光经常是温暖的,南方的雨也不那么多,几次模拟考的天气都非常好,澄澈的阳光洒在考卷上,我考试用的圆珠笔颤抖的光影,像是有一个生命在试卷上跳舞。那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家乡的最后一次春天,让自己对家乡春天的记忆定格在那一年,也没有什么需要叹息和遗憾的了。
高三那年就是那样过来了,像是一支班得瑞式的轻音乐,最后是渐渐回归到安静,偶尔还伴有听得见的鸟语和听不见的花香。高考结束之后,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顾城的诗》。拿到北大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比自己想象得要平静得多,过了一整个夏天,我来到现在置身的这个园子,开始如同我现在的生活,如今,这样的生活,已经走到尽头了。时光真疯狂。
我对自己的现状基本还算满意,但是,我没有像高三时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激情了,我经常会莫名地犯困,经常会一天上了几节课、写了几篇劣质的论文还觉得乏力得很委屈,偶尔写的小文章,很多大抵也都是对生活的抱怨,我估计现在遇到的一些烦心事,或许是高三那时候的我完全可以忍受的。我本以为我会在清晨经常去静园读书,但是这四年来我似乎几乎没有读过英语。我高中的时候,老师讲笑话我就不听,专看书复习,现在,在国际贸易的课堂上,老师讲笑话我才会想认真听,讲正事儿我反而想逃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变化可能是永恒和必然的,但是这样的一种变化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悲哀。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想起一句我在考完高考当天晚上看到的一句话,“高考是中国学生的成人礼”,记得当时我冷笑了一下,然后觉得很凄凉。现在的我还是觉得这句话给人一种很残酷的感觉。但是我不得不承认,高三那年,赐予我们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
纪录片《高三》
高三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时间段,高三是苦涩的,但同时也是甜蜜的。经历了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充盈;走过高三这一年,人生才会变得美满。纪录片《高三》为我们呈现了高三生活的情景,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从纪录片《高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氛围,也勾起了很多人对于高考的记忆。
纪录片《高三》属于社会题材,选择高考这一社会大众所关注的话题作为题材,具有时代性,采用客观记录的方式为本片的叙述方式,给人一种真实感。本片的中心主题是高三的生活。以真实的镜头拍摄了高三生活的点滴,为我们表现出了一种高三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自从恢复了高考制度,人们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也逐年增加,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时候通向成功的唯一的途径,这无形中就给孩子们在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他们增加了一层心理上的压力,以高三为主题,深刻的反映出了真实的高三生活,集中表现了高三的历程。
纪录片《高三》采用的是单线结构,以时间的推移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从高三入学军训,班会,课堂,甚至是家长会,班主任会议等事件。使中心更加明确,更加真实,甚至还添加了一部分的访谈,扩展了片子的表现力,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了一种节奏因素,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
影片的内部节奏缓慢,镜头的剪辑也处理的很慢,同时镜头的运动幅度也不大,于此同时,本片在细节方面也处理的非常好,成功的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为了高考拼搏奋斗的学子和一位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王锦春老师的形象,用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不同学生在高考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及他们内心不同的感受,通过王锦春老师和同学们的谈话,以及王老师叫学生起床这一细节体现了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王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尽量为他们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且还陪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并且在考前鼓励同学们勇往直前不要害怕,这些细节的刻画为我们清楚的展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纪录片《高三》爱音乐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在中间用了一段女生清唱的歌曲,展现了高三生活对未来的向往,调整了片子的整体速度,也给观众一种形象性,影片还采用了一些长镜头,真实的为我们展现 了高三的生活,影片大多采用声画结合的方式来为我们展现中心内容,有一种客观的,真实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吸引观众的眼光。
影片中王锦春老师引用了汪国真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这句话仿佛也是送给每个人的,在人生中我们有成千上万个远方,也许在通往远方途中的我们选择了放弃,短暂的放弃并不等于永久的放弃,只要我们目标坚定,目光长远,给世界留下坚定的背影,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也许,你已经经历过了高考,也许你正在经历高考,也许你是高考中的成功者,也许你并不成功,这一切都会过去,高考并不代表着永远,也不会否定你的以后,但是无论现实怎样,都要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
有创意的7班班级口号有哪些?
有创意的7班班级口号有:1、七班一出,谁与争锋,横扫赛场,唯我称雄。2、七班七班、实力非凡、七班七班、骁勇善战。3、顽强拼搏、超越极限,七班加油。4、团结一心,奋勇向前,追求卓越,争创第一。5、七班七班,卓越优秀,冲刺巅峰,唯我七班。6、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磨练意志,强健体魄。7、山中猛虎,水中蛟龙,七班,卧虎藏龙。8、团结七班,豪情满天;众志成城,超越自我!
七班班级口号有哪些?
七班班级口号有:1、心志要坚、意趣要乐、输在犹豫、赢在行动。2、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3、七班七班、同心协力、奋发进取、勇闯第一。4、思不嫌烦、学不嫌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5、鸟贵有翼、人贵有志、人若立志、万夫莫敌。6、文者称雄、武者称霸、初二七班、雄霸天下。7、不骄不馁、迈向成功、脚踏实地、早日圆梦。8、七班七班、沉舟破釜、零八佳绩、非我莫属。9、努力拼搏、睿智进取、携手奋进、共创佳绩。10、不卑不亢、奋发向上、生命辉煌、我们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