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的历史和简介?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历史。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_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塞,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扩展资料:楼兰古国的遗址:1、海头古城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经过32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西南找到了“海头”(被斯坦因编号为lk古城)等两座古城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该两座古城的地形图,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进一步填补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空白。2、米兰遗址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区域,遗址中主要包括米兰城郭、两座佛寺及墓地。在沿城墙、佛寺的墙基处,东一个西一个刨挖的大坑随处可见。米兰,属古楼兰国的地域,中国汉代曾在这里屯田,一种有争议的说法认为这里是楼兰国迁都后的新国都。3、小河墓地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楼兰古国
古代楼兰,是现在哪里
古代楼兰是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扩展资料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司马迁抄在《史记·匈奴列传》里。信中说,匈奴军队击败一度称雄中国北方草原的月氏人,“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这是“楼兰”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艰苦回到汉廷,他向武帝报告所经的西域国度时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姑师是另一个西域古国,也叫车师,而盐泽即我们并不陌生的“罗布泊”。这个报告也被司马迁抄下来,录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这是史书中最早介绍这个古国的位置。沿着张骞开辟的这条路,出玉门关,过沙漠地带,首站就会到达罗布泊西北岸边的楼兰。然后,从楼兰往西北,过焉耆、龟兹,沟通丝绸之路北道;往西南,经且末、精绝、于阗、莎车等地,进入帕米尔高原,是为丝路南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楼兰(西域古城遗迹)
治理沙漠政策
亲您好,很荣幸这道题有我为您解答,所帮您查询到:治理沙漠政策如下:(1)实施沙漠治理总体规划,加强沙漠治理的科学规划;(2)加强沙漠治理的技术支持,推进沙漠治理技术的研究;(3)实施沙漠治理的综合治理,加强沙漠治理的综合整治;(4)实施沙漠治理的科学管理,加强沙漠治理的科学管理;(5)实施沙漠治理的资源利用,推进沙漠治理的资源利用;(6)实施沙漠治理的生态保护,加强沙漠治理的生态保护;(7)实施沙漠治理的社会发展,推进沙漠治理的社会发展。感谢您的耐心等待。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帮助到您!【摘要】
治理沙漠政策【提问】
亲您好,很荣幸这道题有我为您解答,所帮您查询到:治理沙漠政策如下:(1)实施沙漠治理总体规划,加强沙漠治理的科学规划;(2)加强沙漠治理的技术支持,推进沙漠治理技术的研究;(3)实施沙漠治理的综合治理,加强沙漠治理的综合整治;(4)实施沙漠治理的科学管理,加强沙漠治理的科学管理;(5)实施沙漠治理的资源利用,推进沙漠治理的资源利用;(6)实施沙漠治理的生态保护,加强沙漠治理的生态保护;(7)实施沙漠治理的社会发展,推进沙漠治理的社会发展。感谢您的耐心等待。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帮助到您!【回答】
因沙漠地带天燃气管线被走失风沙裸露,为防风固沙原地范围动运取土需给村牧民有土地补尝吗?【提问】
我们这里是毛乌素沙腹地【提问】
?【提问】
亲您好,很荣幸这道题有我为您解答,所帮您查询到:如果因沙漠地带天燃气管线被走失风沙裸露,为防风固沙原地范围动运取土需给村牧民有土地补尝。补偿标准应当根据毛乌素沙腹地当地的土地市场价格和村民的实际损失情况确定,以确保村民得到公平的补偿。建议您咨询当地的土地资源部门给出最合理的补偿金额。感谢您的耐心等待。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帮助到您!【回答】
治理沙漠政策
亲,您好[鲜花],治理沙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治理沙漠,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其中,植树造林是治理沙漠最常见的方法,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的水保持能力和防风固沙能力。而水土保持则是通过保护和恢复土地水分和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发生。防沙治沙则是通过修建沙障、沙墙、沙坑、沙网等工程,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和侵蚀。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如加强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发展沙漠旅游业等,都有助于促进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摘要】
治理沙漠政策【提问】
亲,您好[鲜花],治理沙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治理沙漠,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其中,植树造林是治理沙漠最常见的方法,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的水保持能力和防风固沙能力。而水土保持则是通过保护和恢复土地水分和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发生。防沙治沙则是通过修建沙障、沙墙、沙坑、沙网等工程,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和侵蚀。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如加强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发展沙漠旅游业等,都有助于促进沙漠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回答】
另外:1. 治理沙漠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都在积极推动沙漠治理项目的实施。2. 在沙漠治理过程中,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进行沙漠化监测和预警,开展沙漠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试验等。3. 沙漠治理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教育,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沙漠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4. 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沙漠地区的问题,也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回答】
关于万里长城的介绍?
1、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2、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八达岭长城,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4、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万里长城介绍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 *** ,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两千多年来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长城: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 长城之称始于长城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 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 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扩展资料 : 30年前,我国参加并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随后万里长城便成为我国首批、头名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 30年来,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长城图像也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份证背面。 但作为我国的一张闪亮名片,不少人对长城了解其实并不深,一些常识中也存在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