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

时间:2024-12-29 08:34:08编辑:分享君

概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为: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文学鉴赏:第一自然段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色,却又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墨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与小丘的线条柔美。“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清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辽阔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牛马似乎都陶醉了,静立不动,像人一样在陶醉和回味着,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第一课《草原》预习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第一课《草原》预习方法:1、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场景。2、动手将好词好句摘录。3、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资料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风貌。4、写一篇关于草原认知方面的文章,比如《草原的牦牛》、《草原的风光》、《蒙古族人的一天》以及《草原旅游指南》等等。课文解读:《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以及联欢话别的不同场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1、易错字音蒙(měng)古包 好(hào)客 同行(xíng) 似(sì)乎2、多音字行(háng)(一行) (xíng)(行动)勒(lè)(勾勒) (lēi)(勒马)蒙【(mēng)(蒙骗) (méng)(蒙受) (měng)(蒙古族)

五年级语文第一课第一段分为哪三部分

【段落划分】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第二部分(2——5自然段):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③第三部分(6——8自然段):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④第四部分(9——11自然段):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篇二:草原   一、 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2、.结合插图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的热情。   师:草原有多美呢?谁来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好客。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的景色是如此之美,那儿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呢?请用两个词概括出来。   生:热情 好客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入草原感受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齐读课题。   生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用笔勾画出来,再读读,要读出你的理解。   生默读、思考、勾画、朗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蒙古人民来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欢迎远客。   师: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还有吗?   生读句子: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   师:真会读书。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生读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族人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似的,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说呀,笑呀,就像一家人。   师:真是蒙汉一家人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篇三:草原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课文。教案设计栏目我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欢迎给位老师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百度笔画笔顺软件具体化生字的书写训练;利用PPT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知识进行图片阐释;利用视频让学生去了解草原;利用歌曲去营造氛围,增强感情。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根据学过的诗歌和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谈谈对草原的映像)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1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1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2用“百度笔画软件”对“襟”、“貌”、“羞”、“涩”这几个字的笔画笔顺作示范,强调书写)(笔画软件演练,学生在草稿本上模仿)   ○3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4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 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比如: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 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2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3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4“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5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图片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是呀,多美的草原呀。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答)   1、 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 小组合作学习   3、 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 根据提示自学。   2、 汇报,朗读。   师小结: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   (四) 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是呀,归纳得很好。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我们介绍了草原的美丽,草原人民与众不同民俗风情,给我们展示了一顿西部文化的大餐。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入情入境的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突破了山村孩子眼界狭窄的瓶颈,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确实有收货。同时激起了学生了解探索西部文化的兴趣,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没有打牢,在本课的学习中略显吃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关注后进生。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是什么?

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白天去田里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植物,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第二首稚子弄冰,他的意思是说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的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作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冰玉破碎的声音!第三首村晚,他的意思是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街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的,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吹的是什么曲调?村晚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有什么不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不同之处在于季节。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译文:白天在田间耕种,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的壮年和妇女各自操持着自己的家。小孩子虽然不懂得如何耕种也不会搓麻线,但是也会待在桑树的树荫下面有模有样的学着种瓜果。分析:这首诗描述的是”夏季“,特征有二1、所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而这首诗就在第一句描写了”耕种“的画面,所以是”夏季“;2、”桑树“在”夏季“的时候最为繁茂,本诗最后一句的”桑阴“再次印证了这个场景是发生在”夏季“。二、《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译文: 一个小孩儿早上起床后,把铜盆里冻的硬邦邦的冰取出来,然后穿上彩色丝线,提着当成银钲来敲击。敲冰发出来的声音像玉磬发出的声音一样极富穿透力,连远处的树林里都可以听到这声响,忽然不知道是丝线断了还是孩子不小心松手,冰掉落到地上摔碎了,那碎裂的声音犹如水玉碎裂发出的声响。分析:这首诗描述的是”冬季“,特征就是”冰“,只有在”冬季“的时候才会有”冰“,孩子们才可以玩”冰“。三、《村晚》作者: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太阳落到了山峦之间,慢慢地隐藏到了泛着涟漪的微凉的湖水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也不讲究什么音律,随性的吹奏。分析:这首诗描述的是”春季“,特征有二1、春天会看到茂盛的草,虽说夏天也可以,所以就要结合第二条分析;2、诗文的第二句提到了”寒漪“,如果在夏天是不会有”寒“的感觉,只可能是”凉“,所以丰茂的草结合寒漪得到的季节就是春季,确切的说是”早春“。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三首诗文的不同点就是描写了三个季节。扩展资料: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1] ),字至能 (《宋史》等误作“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学家。杨万里: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雷震: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上一篇:作家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