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1赛车的电影

时间:2024-12-29 09:59:54编辑:分享君

《极速车王》掩盖不了福特的“伟大”

如果你是正经车迷,相信最近一定通过各种途径看过《极速车王》这部电影。一部关于赛车手肯·迈尔斯和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的故事,也可描述为福特与法拉利大佬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从影迷角度来看,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位男神的共同出演,让影片无可挑剔。但作为福特车迷,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是有些气愤的。戏剧化的处理对电影或许有帮助,但福特的“伟大”不应该被遗忘。起因:一个很缺钱,一个要出圈上世纪60年代,世界知名车企法拉利旗下的车队,几乎统治着法国勒芒钻石赛,但不计成本、倾尽所有的投入,让法拉利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一时间处于破产边缘。但同时期,福特乃至所有美国车企都处于爆炸增长状态。于是手握资本的福特决定“出圈”,进军欧洲市场。但是面对汽车的发源地,如何才能一鸣惊人呢?答案就是拿下当时最牛X的赛事法国24小时勒芒赛的冠军!于是,1963 年,处境天壤之别的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本来谈的挺好,福特公司差点以千万美金买下法拉利,但因不满福特对法拉利研发赛车预算的绝对管控,恩佐·法拉利怒了,源于对赛车爱的深沉,他最终取消了交易。不过,受刺激的“亨利.福特二世”有钱任性啊!不卖?那我就自己造,来打败你!高潮:福特GT40结下梁子后,1963年7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车部门,同时启动了研发赛车的工作。1964年,福特重金打造的“法拉利杀手”——GT40 MK1诞生,自此拉开了福特在1964年的赛事征程。不过在1964年勒芒赛中,GT40虽创下了210.8km/h的平均时速纪录,但暴露的问题更多,比如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直到整个GT40项目被交至卡罗尔·谢尔比手中。谢尔比开始与传奇赛车手迈尔斯一同对GT40进行了调试。最终谢尔比将GT40升级为MKII版本,改用福特的7.0升V8发动机并搭配了一台全新的四速变速箱,同时升级底盘。90天后,1965年第一场戴通纳2000公里耐力赛中,福特与法拉利第一次交手,迈尔斯凭借为福特拿下首个冠军!但在同年勒芒赛中,仍“力不从心”,最终因变速箱故障退赛。之后,福特又一次对GT40进行改进。1966年夏天,福特迎来与法拉利第三次交手。福特卯足了劲要在法拉利主场灭掉他的威风,带来了8辆GT40、20吨备用零配件、一队顶级赛车手。当时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不过在比赛中,迈尔斯不顾危险,在夜晚全力追赶领头的法拉利 330P3,法拉利3台P3在太阳升起前因故障原因相继退出了比赛。最终,赛场上只剩下相互角逐的GT40,而迈尔斯的赛车处在第一的位置。但正如影片中的“安排”,现实中因为勒芒组委会想出的“馊主意”——让三辆GT40一起冲线,迈尔斯错失了“大满贯”的机会。不过当时站在领奖台上的也是一号人物,没错,就是那个造迈凯伦超跑的那个迈凯伦。至此,“福特二世“终结了法拉利的六连冠纪录,GT40更是名留青史,成为经典的超级跑车,如今的收藏价值高达百万美元。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1966年后,福特凭借GT40连续拿下1967-1969三届勒芒冠军。而法拉利因为勒芒改制,以及真的没钱跟福特再斗下去了,于1968年被菲亚特收购。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福特呢?它们没能以千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3.6亿英镑打败了它。而被福特结束六连冠的法拉利也像中了诅咒,时至今日都没能在勒芒赛上再次夺冠。不过,倒是刺激出了法拉利在F1上的辉煌。没有结局:进无止境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福特都是一个伟大的汽车公司。用电影里“亨利·福特二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真希望我父亲能活到现在,亲眼看到这辆车,能感受到这种速度。”并且在品牌发展中,福特从未放弃对“赛车”精神/运动化基因的追求。包括发布野马(还曾用谢尔比命名),收购阿斯顿马丁,甚至赋予福克斯等车型出众的操控,实现年轻人的操控梦。福特自始至终都在做着一件事情——推进汽车工业发展:T型车引起了一场农村变革,5美元的日薪及其蕴含的哲学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而流动的装配线则引起了一场工业变革。商业不相信眼泪。在福特一不做二不休的终极复仇背后,彰显的是创造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美国汽车精神。所以《极速车王》更像是谢尔比和迈尔斯的“二人转”,远不足以概括福特的辉煌。不过,或许,国产汽车也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底蕴需要时间积累,但“弯道超车”的方法却不止一种。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极速车王》中你所不知道的事 那些年福特与法拉利的恩恩怨怨

如果你看过《飞驰人生》,也看过《极速车王》,你会发现比起好莱坞来说中国类型电影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你会喜欢沈腾的表演风格以及整个《飞驰人生》里很多韩寒式幽默,但《极速车王》里也有不乏“马特·达蒙”偷跑表、洒螺帽的戏份,同样让人开怀大笑。那么两部影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也许就是——灵魂。并不是说韩导的电影乃至中国的电影没有灵魂,而是特指赛车这样的类型电影中,我们在“车”这个绝对主体中缺失的底蕴是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这也是没有人把《飞驰人生》拿去和《极速车王》、《极速风流》等影片相提并论的最简单原因。(不得不说,两部“极速”的片名翻译非常敷衍)回到我们的主题,还是来聊一聊《极速车王》,聊一聊福特和法拉利。影片中几处不同于现实的细节与许多电影一样,本片也同样改编自A.J. Baime的小说《Go Like Hell: Ford, Ferrari, and Their Battle for Speed and Glory at Le Mans》。在历史上,福特确实对于收购当时经营不善的法拉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福特在勒芒赛场中屡屡不敌法拉利而萌生的收购之后禁止法拉利车队参赛。这里就有了第一处影片中艺术处理的部分,李·艾珂卡并没有在1963年去马拉内罗参与收购法拉利谈判,谈判由福特资深副总裁唐·福莱负责进行谈判。而在谈判进行到最后,影片中恩佐老爷子下了逐客令并说福特是在侮辱他,他的一句话也直接点燃了福特和法拉利的战争帷幕,那就是所有继承家业的二世祖最不愿听的:转告你们的老板,他不是亨利-福特,他只是亨利-福特二世。但仅仅如此,没有影片中攻击福特二世体重的桥段。此外,福特收购破产后尽管一直有流言称法拉利把福特作为与菲亚特抬价的资本,但实际上菲亚特直到1965年才开始入股法拉利,并在4年后的1969年才获得50%的控股权。是否有抬价嫌疑无从查证,并且到了今天也没有了意义。最后,卡罗尔·谢尔比在GT40项目之前好几年就开始了与福特的合作,1961年的AC Cobra就搭载了福特的V8引擎,不过当时谢尔比最想想到的是雪佛兰,但是雪佛兰方面考虑到给Cobra供货会影响自家科尔维特的销量而拒绝。当然,直到今天我们都能从福特Mustang的身上找到谢尔比的影子,并且福特也用谢尔比命名过当时的野马如今的Mustang,如此殊荣对于一个“改装”界的从业者来说,谢尔比应该就是他们的精神图腾。其实现实与影片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比较重要的就是这几点。可以看出,当年的福特在家用车市场风生水起一呼百应的时候,依然决定大手笔投入赛车运动中,可见汽车赛事对于一个品牌的意义有多大,对于一个车企的历史有多么深远的影响。说一句题外话,目前中国车企中也许“领克”最有希望成为一个拥有灵魂和魅力的品牌。福特VS法拉利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收购交易以失败告终。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但是接下来的两年中,福特车队制造及派出参赛的几辆GT40型赛车都因为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至此,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1966年,GT40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重新设计和调试了新车,并率领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在赛事的初始阶段,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迈尔斯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终于冲进前三。等到第17个小时左右,法拉利车手洛伦佐·班迪尼与迈尔斯竞速,由于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开始领跑比赛。但最终,由于迈凯轮驾驶的福特二号在比赛开始时比迈尔斯的福特一号落后八米,在起跑时覆盖了更多的地面,导致当三辆车同时冲线时,迈尔斯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迈凯轮了,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不过最后的结果也和影片中描述的一样,福特高层的决定,让一个把自己的全部交给了急速世界的车手,与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冠军失之交臂,并在2个月后的一次性能测试中,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这个纯粹的“加速世界”。也许,与纯粹的竞技体育最格格不入的,就是我们所生活在的商业世界。再皎洁的月光也有暗淡的一面在这部电影上映后,"福特一生黑"、"没想到福特这么垃圾"等言论高居各大评论网站前排。一部电影佳作能让观影者有着浓厚的代入感固然是成功,但再皎洁的月光也同样有暗淡的一面,我们在评判任何一件事、一件物的时候,都尽量不要只看一面。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福特都是一个伟大的汽车公司。我们依然从电影来了解福特的另一面。2000年尼古拉斯凯奇(差点打成尼古拉斯赵四)参演的《极速60秒》中。美国伊琳诺的一家私人改装公司将1967年款福特Shelby GT500推到了700匹马力,让年轻的我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跑车,也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速度精神”。它无关于赛车更无关于赛事,更多的对车的迷恋和执着,这些被印刻在生命中的东西,我们现在通常把它称为:信仰。那么对于福特来说,六七十年代的福特汽车公司的信仰就是带动整个美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将以前手工打造汽车改为流水线化生产,还是区别于当时昂贵的凯迪拉克把汽车推向平民,福特自始至终在做着一件事情——推进汽车工业发展。结语:纯粹的肯·迈尔斯最终没能逃过商业社会的枷锁,而更加圆润的卡罗尔·谢尔比则被镌刻在了福特的光辉史中。商业市场从不相信眼泪,纯粹固然可以令人肃然起敬,但变通并不代表“滑头”。能够思考和求变也许才是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立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国的车企来说,虽然底蕴还需要时间,但也许“弯道超车”的路并不止一条。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一篇:苏州净化工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