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襄

时间:2025-01-05 04:18:30编辑:分享君

老子是不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曾经跟很多人学习过,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可以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孔子的老师,但他这些老师,贤能都不超过孔子。孔子虽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但母亲却自幼对他严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利用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孔子去鲁国太师处学习礼仪。扩展资料:轶事典故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百度百科-孔子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对吗?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各成一家,但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却总是碰钉子。孔子听说老子的道家学说很有威望,很想去了解一下。于是,孔子借游说的机会去见了老子。他带了几个学生,到了“道德宫”,见门关着,便上前问道:“里边有人吗?"门打开,出来一个小孩,看着孔子一行人,警惕地问:“你们是干什么的?”孔子连忙上前,自我介绍:“我叫孔丘,此来是为了求见老子的。”孔子当即虚心求教。于是老子便一五一十地开始讲了起来。二人从天明一直聊到天黑。从此,孔子每天都去听老子讲道。“道德宫”门前的那条小巷则被后人称为“问礼巷”。人们往往喜欢高姿态地表现自我,殊不知,低姿态才是良好的心态。心态放低了,有一些看似艰难的事情,做起来就会顺理成章,其实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就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老子和孔子: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查中国历史纪年表,这-年是庚寅年,按中国人的生肖,也就是说,老子是属虎的,”寅” 代表老虎,老子小时候又叫”虎儿”。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查中国历史纪年表,这一年是庚成年,按中国人的生肖,也就是说,孔子是属狗的,"戌” 代表狗狗,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人称他象"丧家之犬”,他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笑着说:”然哉, 然哉”。

为什么有人说施琅将军是汉奸?

施榔即不是汉奸也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收复台湾的战争只是清政府进行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是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炎黄子孙;汉奸和民族英雄都是出现在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进行的战争中出现的,清政府收复台湾中没有和外国势力进行战斗,因此说施琅即不是汉奸也不是民族英雄,他是古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贤士投靠明主,从而促进国家统一的将军,而且是一名出色的海战将军。

有网友说施琅身为汉人却投降了满人,因此是大汉奸。这种抽断历史的认识十分有害。如果施琅是大汉奸,那我们今人的祖先都曾经历过满清王朝时期,那时候不管是做清朝的官员还是清朝的良民,没造反的都应该算归顺了满清王朝统治,是不是也都可统称为“汉奸”?不错,施琅将军先是随明将郑芝龙投靠清王朝,不久又投向郑成功,成为反清复明的主将。之后,他暂居台湾,由于郑氏后人的不礼遇,施琅随即又反叛郑氏集团,而最终倒向了清王朝。

但在施琅投向清王朝之后,他却能积极地为收复台湾而不断地向康熙帝上书,在康熙帝实施“迁界禁海”的大政策下,果断地表达收复台湾对于泱泱中国的重大意义。正是在施琅的不断影响下,康熙帝曾数次派大员前往台湾进行招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中央。在面对郑氏集团企图援朝鲜例而自立为国的危急形势下,施琅极力向康熙帝进谏,清廷应“乘便进取,以杜后患”。

于是,康熙帝于1683年,命施琅轻率2万之众,驾300艘战船,兵不血刃,海不扬波地实现了台湾的和平。历史上不论是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灭亡了汉族人建立的大宋,还是汉族人建立的明王朝政权灭亡大元,还是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政权取代大明,其性质都是中华大地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我们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历史,自然不能用当时狭隘的民族观来评判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功绩。统一——施琅将军这一旷世其功,名垂青史的伟业,是不容抹杀的。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如文天祥、史可法,他们的赤胆忠心、誓死不降、公而忘私、临危不惧等优秀品质,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和文艺创作应当依托的主流。反之,那些在民族战争中贪生怕死,或逃或降,甚至认贼作父、甘当儿皇帝的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郑成功才是唯一功臣。郑收复台湾后,正式在台湾确立府、县制,开发农业、普及教育。面对满清的经济封锁,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施琅虽然也有他的历史贡献,比如能力排众议,确保满清不放弃台湾,但主要贡献还是郑家的。

的确,施琅是归降清廷的汉臣。单就此点而言,施琅确实和明朝的吴三桂等“贰臣”没有任何区别。但施琅的历史功绩在于锲而不舍地收复台湾。如果说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从荷兰外敌手中收复失地,那么施琅的历史功绩就是使台湾回归祖国。故郑施二人虽然反目,但其终极理想却是殊途同归。

历史形象源于正史记载,文艺创作源于高于事实。此剧未出,风平浪静。有人创作搬上屏幕,争论才接踵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争论本身就证明此剧的成功


施琅取得了哪些成就?

施琅(公元1621~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中国福建晋江人。原系郑成功部将,后投诚清朝,任福建水师提督。他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为主,平定台湾,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在年逾花甲之时,统率清军,渡海东征,一战而定战局,完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并力主驻军台湾,保卫海疆,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是一施琅在与清军及地方武装集团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如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攻云霄时,曾率部阵斩清守将张国柱,为攻克该城建立了第一功;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略取广东潮州地区时,独立攻占溪头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对和平寨的进攻;在与潮州郝尚久部作战时,大败敌军,并指挥亲随,强攻敌重兵把守的浮桥,将其焚毁,切断潮、漳间的唯一通路,稳定了战局等。因而郑成功与施琅“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当时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郑成功兵力不过万人,仅以鼓浪屿小岛为根据地,虽然南征北战,频频出击,但只能以游击方式袭扰各处,尚无力与清军主力进行大的战役。郑芝龙旧部中兵力最大,装备最好的为占据厦门的郑彩、郑联两部。郑成功在潮州受挫退至潮阳时,深感兵力不足。当时正值郑彩率军南下广东,郑成功欲取厦门为根据地,兼并郑联所部,以扩大实力。但又考虑“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唯恐“取之不得,反结为仇”,定不下决心。施琅认为单纯靠武力攻取,难有把握,“当设计图之”。他建议说:“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王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郑成功用施琅计,于八月间杀郑联收其众;郑彩亦主动退隐,将兵权全部交郑成功。郑成功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大的发展。郑成功主力南进后,清福建泉中路总兵马得功,乘厦门空虚之机,渡海袭击厦门,守将郑芝鹏怯战逃走,厦门被清军占领。施琅随郑鸿逵军反击,率亲随百余人突击马得功指挥部,大败清军,几乎将其俘获。马得功在郑鸿逵庇护下逃回大陆。郑成功返厦门后,仅因功赏施琅银二百两,并未恢复其兵权,仍“令其闲住”。施琅心怀不满,要求为僧,郑成功令其“再募兵,许授前锋镇”,施琅拒不接受,二人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当年四月间,施琅亲兵曾德犯法,郑成功意欲袒护,施琅却将其杀死。郑成功遂下令逮捕施琅及其弟显、父大宣和其家属。施琅被捕后逃走,郑成功竟下令杀死其父、弟及家属。施琅与郑成功在政治上彻底决裂,投靠了清朝。施琅投清后,改原名郎为琅。一度曾去广东尚可喜部与南明军作战,不久又返泉州闲住。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人闽时,因施琅“习海上情形,命为前部”,进攻厦门。这次进攻虽被郑成功击败,但施琅却为闽浙总督李率泰所赏识,被任为同安副将,并利用他在郑军中的旧日影响,招降郑军近万人,不久升为同安总兵。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由南京败归后,清安南将军达素再次组织进攻厦门,施琅率水军主力随达素由同安港进攻。由于他了解厦门岛周围的水文地理情况,多用小型战船,选浅水处为登陆点,并先与郑军右虎卫镇将陈鹏联系,令其在岛上策应。因而战斗开始时进展较为顺利,郑军大舰无法阻止,曾有一部兵力登陆厦门。但在郑成功水陆军的顽强抗击下,最终仍然失败。通过两次海上作战。清统治集团对施琅熟悉敌情及善于海战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施琅升为福建水师提督,成为福建水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清军占领沿海岛屿后,施琅以功升右都督,挂靖海将军印,统领原郑军投诚各将领,向台湾进攻。当年十一月,康熙四年(公兀1665年)三月和五月,施琅三次进军,皆因途遇飓风退回厦门。清统治集团怀疑施琅等与郑经集团有勾结,唯恐双方联合起来危害其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另方面又考虑不用施琅及原郑军将领,清军本身缺乏有海战经验的将兵,于是以“风涛莫测,难必制胜”的理由,决定暂时放弃对台湾的军事进攻,裁撤福建水军,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调施琅人京改援内大臣。施琅官阶虽高,但实为闲职,他身居北京,对东南沿海情况及郑氏政权动向仍极为关注,并用心研究“风潮信候,生崖断港”等海洋的天文、地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一旦被起用时,能迅速掌握情况、指挥作战。根据施琅掌握的情况,郑军总兵力约两万人,半数屯垦,缺乏训练。精锐部队,尽为刘国轩统领防守澎湖。当时清军有精兵两万余人,绝大部分又是投诚的原郑军官兵,有丰富的海战经验,也熟悉郑军惯用战法,新造战舰,较郑舰坚固轻便,所以施琅认为,在兵力对比上,不论质量、数量,清军都占优势。施琅考虑到台湾本岛防御严密,港口多在炮火控制之下,易守难攻;澎湖为台湾门户,岛多而分散,海岸坡度较小,地形低平,易攻难守。如能将刘国轩部歼灭于澎湖地区,则台湾有可能不战而下。因而他决心,首先集中兵力消灭刘国轩部郑军,占领澎湖,然后再以大舰由正面牵制台湾郑军,而以小船迂回至打狗港(高雄)和蚊港(台南县西)登陆,由陆上攻击郑军侧背,以期全歼郑军于承天(台南)地区。施琅认为,十月以后北季节风,风力剧烈,起风后短期不停,如万一不能一战而胜,则易被大风吹散。海上行动,全靠风信,船只一旦吹散,很难迅速集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五月开始的南季节风,风轻浪平,特别是夏至前后二十多天,风力微弱,夜间尤静,可在海面集中停泊,寻找敌人弱点进攻。因而,他决定在六月间发动进攻。过去由大陆去澎湖,均由厦门出发。施琅为利用南风,以便在海战时占据上风上流,处于有利地位,决定违反惯例,改由铜山出发,准备进至八罩后,再转北进攻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舰队由铜山开航。临出发前,召集将领,用沙盘显示地形,进行部署,指示诸将:“如此入港,如此泊船,如此进战”等,规定“不用命者无赦”。十五日到达八罩水道停泊,十六日进攻受挫,又经数日整顿,二十二日再度发起攻击,激战竟日,郑军全军覆没。刘国轩仅率少数残部逃回台湾。清军完全占领了澎湖三十六岛。施琅一生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胜利地完成了玄烨赋予他的任务;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平定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十六世纪,正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一些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相继向东南亚扩张的时代,它们不断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并相互争夺其领土台湾,以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郑成功击败荷军,收复台湾,瞥给予这些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但并未完全解除它们的侵略威胁,台湾孤悬海外,势单力弱,假如不与祖国大陆结合则很难单独抵御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施琅一战定局,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形成一个整体,既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又捍卫了祖国的东南海疆。从郑氏割据政权消灭,到鸦片战争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再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的大规模入侵,就军事方面而言,主要原因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施琅一生对军事的重要贡献,是他第一个从战略角度提出台湾在中国国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比明代将重点完全置于沿海大陆及少数近海岛屿的海防思想,又前进了一步。这是针对当时酉方殖民主义者的炮舰扩张政策而提出的。不仅对当时的国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略军在琅峤登陆事件时,腐朽的清王朝虽然对日本侵略台湾,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方针,但许多有识之士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官员们,就曾研究了施琅的《靖海纪事》,认识到台湾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在谈判中坚持了整个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正确立场,要求日军撤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它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是“团结则安,分裂则危”。如果说郑成功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重新统一事业的开启者,而施琅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施琅一生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施琅一生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胜利地完成了玄烨赋予他的任务;消灭郑氏割据政权,平定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十六世纪,正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一些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相继向东南亚扩张的时代,它们不断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并相互争夺其领土台湾,以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郑成功击败荷军,收复台湾,瞥给予这些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但并未完全解除它们的侵略威胁,台湾孤悬海外,势单力弱,假如不与祖国大陆结合则很难单独抵御外国殖民势力的侵略。施琅一战定局,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形成一个整体,既保障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又捍卫了祖国的东南海疆。从郑氏割据政权消灭,到鸦片战争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再受到外国殖民势力的大规模入侵,就军事方面而言,主要原因是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上一篇:nissen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