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洋妈妈

时间:2025-01-06 14:22:27编辑:分享君

为什么乖孩子的伤,最重?

记得茜妞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回来的车上,坐在后面的妞没声响,我问妞干嘛呢,妞悠悠的来了句:“我正在考虑,怎么做个乖孩子”。乖乖,好深沉啊“哦?为什么要做个乖孩子啊?”因为奶奶老是骂我不乖”我知道,茜奶奶就是有时候说不动娃的时候,会发几句牢骚“哦,那你知道什么样的是乖孩子吗?"“不知道”,还真诚实。“啥是‘乖孩子’,你都不知道,怎么做‘乖孩子’呢?”“可是做‘乖孩子’,才会让别人喜欢”“是吗?确实很多人喜欢‘乖’孩子。那你觉得你不乖,那家里你能确信谁一定喜欢你吗?”“嗯,妈妈。”“其他人呢,比如爸爸,奶奶”“我不确定”我特别幸运能听到妞的这些话,和这些思考和属于她的这个困惑。“那妈妈告诉你,乖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你愿意做听话的孩子吗?就是不管自己对不对,或愿不愿意,为了让别人喜欢就听别人的话”妞没说话。“妈妈不希望你做乖孩子,妈妈喜欢你现在的独立和主见。你看,虽然妈妈有时候也会对你着急生气,可是这并不妨碍妈妈喜欢你。奶奶训你,并不表示她不喜欢你,只是她当时心情不好”。我继续说。停了一会儿,我告诉妞妞。“宝贝,妈妈告诉你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我们,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不伤害别人就OK。还有,就是无论你怎样,我都爱你"。不知道当时妞是不是听懂,但我相信她听懂了。因为每次她总能去表达自己,但又不强求别人答应,不去迎合,但也不骄纵。 “乖孩子”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之所以在养育茜凡的时候,很在意他们是不是能够表达自己,源于我对“乖孩子“伤痛的体会,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乖孩子。在之前,我谈到自己在办幼儿园时候的那些行为模式,很大程度源于我是一个乖孩子。也许源于我对“乖孩子”的感触太深,所以我特别希望我的孩子不在体制内上学,因为我觉得体制内的教育,不仅把孩子大好的时间全都浪费在了课堂上,而且是抹杀孩子的天性,因为在体制内老师的要求是“乖乖听话”。我能理解学校的苦衷,但作为一个作父母教育的,我更想看到有一所学校,哪怕是一个班级,可以来尝试我所想要的教育。在这所学校里,孩子受到尊重,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被允许犯错;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老师能够看到;孩子可以按着自己生长的节奏来学习,他们可以不被成绩绑架,可以找到他们自己喜欢的,从小就拥有梦想和自己。在这里老师要学习,不仅仅是学科上的精进,而更多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以尊重他们的方式与他们相处,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协助;更重要的是父母也需要学习,他们学习的是如何看到自己的,而不让自己的过往去成为影响孩子的因素,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真正能给到孩子自然生长的空间。所以能够选择这所学校的父母,首先一定需要内心的力量,因为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很多,其次有成长的欲望,明了孩子教育的本质就是成人的自我教育。特别幸运能在艾瑞德圆了这个梦,我们发起一个体制外的班级。这个班级的名字叫“田园同长班”,意味让孩子自然生长,需要老师、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现在这个班已经运行两年了,在这两年内,我们观察每一个孩子,很多孩子身上的变化让我们无比感慨。有的乖孩子来到这里,通常他们会在这里出现很大的“倒退”。有一个孩子,三年级到这个班,当时他是班里的班长,学习很好,作业也写的漂亮,是班里最大的孩子。可是来到这里后,他很长时间也不再愿意学习、写作业。在与同学完的交往中,性格也比较暴躁,容易动手。其实我们很明白,因为这些孩子在原有的体制内本已形成了一套价值观,而来到这里后突然发现不一样,他们不断的去挑战规则,想去试探界限,而其实内心是在确定这里是不是足够安全。这里对他来说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居然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或不上课?他需要先解构他原有的价值观,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和融入新的价值观。而这种不断的尝试和触碰,也是自我的一种释放和重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真正能够成为一个自主清明的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协助还有是陪伴和理解,必须让他能够真正的体验到爱,感受到安全,他才可能有机会把一直投向外在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因为他可以发现不用再去取悦谁,这里是尊重而公平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去自主建构规则。假若此时,老师看不到这一点,而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倒退和回家后开始展示的“叛逆“,就很难持续下去。经过一年的时间,这孩子在老师的陪伴引导下,他原有越来越多的很好的优秀品质展现出来,他是个极其善良的孩子,他慢慢学会了不用武力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开始自觉地知道为什么学习,而不再去被逼着学习……这样的孩子,慢慢从乖中走出来,找到那个内在的自己,并有了力量。还有一种乖孩子来到这里之后仍然是小心翼翼,他们在原有的模式中待惯了,所以一直在等待别人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他们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在意别人给他的评判,内心极其没有力量。曾经有一个孩子,四年级,妈妈觉得孩子在学校总被人嘲笑,功课也跟不上,所以希望能来到这个自由一点环境。可想而知,孩子在原来体制内的学校是极其自卑。来到这里后,我们却发现她根本无法适应这个环境。她突然发现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学习生活也不是整齐划一,没有以往跟随的标准,她的内心感觉极其的不安全,不敢和其他任何同学交往,生活自理问题居然也遭到很大的考验。老师不断地帮助她,鼓励她,无奈她根本没有勇气走出来,最后她干脆选择不来学校,恐惧上学,并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真的让人很心痛。她的父母也着急的不得了,我跟妈妈沟通:“如果想让孩子走出来,你必须先学会坚强,你要有内在力量帮助她一点点的建立自信。她现在宁愿回去当那个别人都看不起的差生,都不愿意来到这里。她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真的很让人担忧……”妈妈很理解的这个道理,但她内在也非常也没有力量,无法承受孩子这种“退形”的变化。于是最终我还是建议孩子回到原有的学校,因为至少在她原有的模式中那里更为熟悉安全。这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例子,但一旦孩子在规条中失去了自信,想要重新找回来,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从这两种“乖孩子”来看,那些略带“叛逆”的孩子,反而能更容易找回自己,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抗越强烈,说明他们越有自己的思想,而在这里就是需要他有自己思想,所以一旦度过那个挑战期,这里是非常适合他们的。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觉是完全被驯化的“乖孩子”!而那些真的已经变成乖孩子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自我,他们的模式是在意外在的每一个声音,哪怕这些声音不是来评判他的,他们都会对比,他们怕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犯错。他们心里有一种不确定的恐惧,除非不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的体制内乖宝宝,真是叫人心痛和同情。在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书里提到:有一个体制内的孩子说:“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指的就是听父母师长的话、不违逆大人、对成人的命令深信不疑地服从,但这却违背了孩子的本性。因为孩子在稍微懂事之后,就会有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却又强迫自己要听话时,孩子只好压抑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成为一个‘乖孩子’这样的字句出自一位孩子之口,真是叫人又难过又欣喜。难过的是,长久以来,许多成人并未反省到这个层面;欣喜的是,居然孩子有了这样的体认。“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如果在沉默中没有死亡,也没有爆发,那留下的也许只有可悲的“适应”了!而反观我们成人,现在逼着孩子去“适应”,当一个乖孩子,不就是一种可悲的“适应”吗?因为他们觉得别无选择,带着纠结屈从于现实。却不知道这背后,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乖”。这个社会不需要我们去反抗,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那一点,哪怕是一点点为自己的改变,可能生活就会完全不同。我们父母与孩子很多的冲突,都源于对学习的问题。“学习”似乎成了我们的民族之伤,我们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学习,却没有看到我们反而在把孩子推的越来越远。其实他们曾经离“学习”很近! 对话“乖孩子”三年前我与同事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有过一次对话,这个孩子当时在一所重点小学,学习很不错。聊的话题,虽然很多答案都是已经知道的,也是从网上从身边人听到的,但是真的从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嘴里说出来,还是那样的让人心惊。我:你在XX小学上吧?(单位附近的重点小学),几年级了?孩子:五年级我:你们现在班里多少人?孩子:84个。我:真多了啊,不知道现在一年级多少人?孩子:70多吧,现在扩到12个班了,人要少一点。原来我们上的时候是8个班,后来扩到10个班。我:那你们学校户外地方不大吧?你们平时是分开活动吗?孩子:嗯,不大。全校站在一起挺挤的。不是,我们一周就两节体育课。我:那人均面积是越来越少呀。你们现在都上什么课?课外课多吗?孩子:一般都是语文、数学、英语正课,其他美术、音乐、劳动、科学等副课上的可少。有的时候课表上有,也不上,都被正课占了,但要考试。考试前老师把答案一说就行了。我:(汗!)那你们有自习课吗?孩子:没有。因为人太多了,上自习课都是说话,根本没人好好上,不好管。我:听你这样说,你是班干部吧?孩子:是啊,语文课代表。我:那你们语文都学什么呀?孩子:老师就照着辅导书讲,一点扩展都没有。这次放假布置的作业就是写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孩子妈妈:你说看文章不是人者见仁,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现在的小学生还要写统一的中心思想,有标准答案。孩子:是啊,反正都要跟老师写的一样。老师整天讲的都那些空话,什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根本不允许有自己的一点想法,要是跟老师说的不一样,就算不对。阅读理解什么的,你都不能想自己那个答案,你得知道老师会选哪个答案。我:那你是语文课代表,语文应该不错啊?孩子:是啊,我还考过99分呢。我:那你很厉害,做阅读理解一定知道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孩子:嗯,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我都研究过,知道老师想要哪种答案。反正越空越虚,越觉得不对的那个就是。总之和你想的相反的那个就是。现在在学校,就是不能和老师不一样。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特聪明,知识面特别广,就是喜欢跟老师说的不一样。老师就特反感他。我:……你在外面上辅导班没?孩子:上了,奥数和英语。我:一定要上奥数吗?数学课讲什么?孩子:数学课内的都可简单。现在一二年级 的东西幼儿园学了。孩子妈妈:不上奥数不行,现在99%的小升初都考奥数的题。我:那英语呢?孩子:英语课讲的也可简单。我:那你在外面上英语辅导班,英语怎么样?会写作文吗?孩子:会呀,我们都学完新概念第一册了。孩子妈妈:他们现在五年级的英语,可是连初二的知识都学了,八种时态都学完了。我:那你英语口语怎么样?听力呢?孩子:口语不行,说不出。听力还行,在家经常听英语故事,但是速度太快,能听懂大概意思,但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三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我们当地重点的初中,也许现在正在向重点高中努力。但我还记这段对话,记得她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还记得那年她升初中,妈妈来参加我们的沙龙,说孩子喜欢看课外书,可是都只能偷偷地看。不是他们不让,他们也没办法,因为作业太繁重,看课外书太奢侈,他们更希望这个时间孩子能多休息一会。这是一个还有着一些自己想法的孩子,可是她是一个乖孩子,她把自己的想法隐藏了,去迎合老师和这个体制考试。尽管她看不清背后真正的原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一路追逐地考下去,但她选择了为了父母,适应下去。我不知道她现在是否快乐,或者是否困惑,但仍清楚的看到如我一样的一个“乖”孩子,在这条路上失去了自己。唯一希望的是有一天,她内心那个“做自己”的种子还有力量破土而出,去重新修复这段“乖孩子的伤”。

家长要知道,“乖孩子伤得最重”

家长要知道,“乖孩子伤得最重”

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双方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

看到这个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乖孩子伤的最重。”在身边,很多过得很差的同龄人,大多数是曾今别人眼中的乖孩子。这些乖孩子为了讨的大人的欢心,压抑着各种情绪,各种想法。他们有了伤心事情,不敢流泪,不敢给别人说,唯恐别人知道之后会破坏乖孩子的名誉。他们有高兴的事情也不敢尽情的笑,他们唯恐放肆的行为破坏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他们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一切都是围着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去做。而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只是大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形成的一种孩子成长模式,没有任何的科学性。“乖孩子”就像一把枷锁,限制了很多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变得优柔寡断,让他们失去自我,让他们成为父母的复制品。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没有必要成为任何一个人的附属品。真正的爱孩子的父母,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一切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不敢有任何的违抗。而是给孩子提供一切机会,让孩子在跌倒爬起的过程中收获经验,变得成长起来。父母只负责提供平台,保护孩子的安全,剩下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去完成。

看到孩子呼吁“请给我们试错权”,感到非常的欣慰。父母的孩子观要正确。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复制品或者梦想的延续者,而是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应该始终清楚理想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和父母的身体距离越来越远,而精神距离应该越来越近,这是最理想的。我们要想动物界学习,只要幼崽达到能够独立觅食的时间,都会把幼崽赶出去,而后相互独立生活。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要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成长空间。孩子拥有的独立成长的机会越大,孩子成长的速度越快。成长空间就是孩子的试错空间,而错误都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资源。父母不要一直站在过来人的角度限制孩子的行为,要知道社会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一切成功的经验都会过时。爱孩子,就让手让孩子去试一试。我们把孩子培养成心目中的好孩子,就是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培养的脱离了这个社会。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最好不要包办太多。没有一个父母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父母包办的太多,意味着孩子独自面对这些问题的能力越弱或者欠缺。父母对于孩子的所有过分的庇护,不是保护孩子,而是给孩子挖了一个很大的坑,需要孩子未来几倍的代价来偿还。

做一个睿智的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成长,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相信,每一次尝试的错误代价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爱孩子,放手让孩子独自成长,远远地看着,忍受着他们越来越远的背影。


上一篇:赛尔号鲁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