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平的摄影生涯
1983年,姜平毕业后分配到马克西姆餐厅工作,月工资200多元,而当时工作40年的父亲工资不过100出头。一个刚刚工作就收入不菲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样子是很容易想象的。而他与摄影的瓜葛也就在这种意气风发中建立起来。在餐厅,姜平第一次看到别人罐冲黑白胶片,一下子有了兴趣,并且“心动不如行动”,立即托人买到一台孔雀4A相机。除了街头巷尾的创作,哪里有活动也凑凑热闹。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是“玩”,不论什么职业,加上个“玩”字就似乎有了说不出的洒脱。实际上,和很多早期的摄影爱好者一样,姜平最早时的摄影状态更适合“玩”的本意。因为那时根本不用去想拍什么或为什么拍这样严肃的话题。这样的状态持续到1986年。之后大约10年的时间,姜平与摄影相对疏离。首先是文凭热的升温使他决心辞职,复习一年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但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服从分配。没有工作,但有了家,这使得一贯对钱没有什么意识的姜平意识到得赚钱了。就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似的,他推起自行车,买来几十斤面条,又从饭店朋友那儿兑了点汁,到游泳场卖了7天凉面。每天算下来利润50多元,在当时来说,又是衣食无忧了。不论是马克西姆的200元高薪,还是每天50元的卖凉面的日子,或者是后来开餐厅,一年还清100万贷款的经营心计,姜平说起来时是同样的平静和自信,没有丝毫刻意。结束自己经营餐厅后,悠闲的姜平重新走到摄影圈中,因为周围的朋友都是搞风光摄影的,他也就很自然地拍起了风光。看起来漂亮,拍起来并不容易的坝上成为他练兵的好场所。开始时是跟在别人旁边,人家取好景,自己凑上去看一看,再想一想,不声不响中对自然的理解越来越深,照片也拍得越来越有一股灵气。他说,拍风光拍到现在,对风光的感受已不再单纯来自那些变化的光影、线条或是色彩,而是面对自然的一种心境。“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不管是一株小树,还是一片海洋,当你面对它时,你所得到的永远比看到的多得多。
姜平的解读风光摄影
怎样理解风光摄影构图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具有美感的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中,以摄影家完全自我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的全部内容。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要素的反应过程,也是想方设法组织这些要素的过程,目的是让这些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和同情。构图所表现出来的气氛有时是平静的,有时是有力的或坚定的,有时也可以是活跃的。自然界本身会向摄影家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情绪。风光摄影创作无论表现什么内容,什么对象,都有主次之分。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是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者。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若干个。主体景物的地位在画面中也应优于其他景物,处于明显的地位。但并非是主体都必须安排在画面中央,那样反而呆板,也不符合美学要求。关于主体在画面中摆放的位置,人们常用的方法是把画面划成一个“井”字,把主体摆在井字任何一个十字交叉点上。风光摄影的陪体陪体是指确定了主体之后的其他景物。 陪体在画面中属第二位的,但对画面中突出主体的作用极为重要。它主要起衬托主体、协助主体完成表达作者情感的任务;此外,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装饰美化画面,统一色调,表现气氛和表现深度空间,掩盖某些不足。因而,陪体的选择不应和主体同一颜色、同一影调、同一形状,而应有所区别。主体和陪体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风光摄影的景深景物在感光材料上结成比较清晰的影像,这个结像清晰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拍摄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远,景深越长。综上所述,在拍摄自然风光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全景深,即照片的最大清晰度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短焦距的镜头(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F11、F16、F22),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大约两米以外)。风光摄影的空气透视空气透视是指远处物体细节模糊不清的一种现象。摄影者与景物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景物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厚,远处的景物好象是沉浸在一片蒙蒙雾气之中,空气透视会让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但正是这种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的视觉现象,给我们的照片提供了深度空间感,摄影家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视觉现象,拍出了具有立体空间效果的风景图片。测光是曝光的基础面对不同的景物和光线的不同照射方向,使用的测光方法也有所不同。当我们想知道被摄物的反光率数值时,应该使用反射式测光方法;如果我们想了解太阳光或者天空光的照射强度时,应该使用入射式测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测光方法,都是曝光数值的相对依据,这个数值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正确的曝光数值应该是根据天气、季节、光照的面积以及测光的基准点等诸多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后得到的数据。利用相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让一定数量的光线通过镜头折射到感光材料上,这个过程就是曝光。在拍摄高调、低调照片时,都需要对曝光数值进行修正。所谓高调照片就是调子明朗的照片,画面的大部分被浅白色调所占据,图像仅为中间色调组成的清淡影像。希望得到高调照片,一般要在测得的曝光数值基础上再加大一级曝光。所谓低调照片,是指画面的大部分为深色基调,仅有少量中间色调和强光部分。拍摄低调照片时,一般要比测得的曝光数值减少一级曝光。这就是“白加黑减”的曝光原理在拍摄中的实际运用。除了画面的基调需要上述原理外,拍摄对象色彩的深浅同样也适用于这个原理。 ??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准确曝光,曝光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欲表达的效果。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线称为顺光。由于顺光式被摄物体正面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投在背后,所以顺光拍摄的画面很少有阴影,正面往往比较明亮。画面的层次主要依靠被摄物体自身的明度差异或色调关系来传达。光线照射的方向与照相机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的光线称为侧光,受到侧光照明的景物有明显的明暗对比。这种光线能很好地表现被拍摄景物的行政、立体感、质感,光影结构鲜明、强烈。一般的规律是:侧光拍摄时,应以景物的高光部分进行点测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半级曝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和相机的拍摄方向大致构成垂直关系的光线称为顶光。这种光线一般在中午前后出现。顶光实际上也属于侧光的范畴,只是光的投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景物的上方会比较明亮,下部会留下浓重的阴影。 ?利用逆光拍摄风景逆光摄影可以很好的地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同时能表达较强的空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的影调和层次非常丰富。逆光拍摄会造成前景的大面积阴影,它是构成画面暗调效果的重要因素,暗的背景又是藏拙的理想手段。逆光拍摄也是风光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除了利用逆光时的光影效果外,有时我们也会将逆光的光源——太阳放入画面中,尤其在早晨或者傍晚,这时需要考虑光源的亮度,最佳拍摄时机是太阳并不明亮刺眼,色彩为鸭蛋黄色时,这时拍出的照片色调温暖,色彩饱和,景物的反差并不强烈。利用散射光拍摄风景光的散射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线在到达地面景物之前遇到遮挡和干涉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太阳光在大气层中遇到较厚的云层时,由于云层物质的遮挡,阳光在云层中被反射、折射和吸收,最后透过云层的光已成为散射的光线。区域光是指景物的某一区域被光线照亮。这种光线也称舞台光,因为舞台上是某一只射灯只随主角而运动照射,故得此名。在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多云的天气条件下,经常能遇到这种光线。由于云朵的阻挡,阳光不能普照大地,而被区域性地分割成一束束“舞台光”,并且随着云彩的不断运动,区域性的光线也会不断移动。弱光是指夜晚的星光、月光、淡弱的天空光灯光线。在风光摄影中,利用弱光作为主光源进行拍摄,其难点在于曝光时间的准确把握。经验不足者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掌握了夜与昼风光摄影的规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风光摄影全天候。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度“如果把学习风光摄影比作跳高,至少有以下四个高度:第一高度:技术的掌握 ;第二高度:技巧的运用;第三高度:摄影美的发现与创造;第四高度: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风光摄影艺术的四个高度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技术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摄影美的创造是目的,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摄影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更高层次的摄影美的追求。没有技术无所谓技巧,离开了技术、技巧,谈不上摄影创作,没有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就没有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
中国十大顶级摄影师
中国十大顶级摄影师是郎静山,何藩,张照堂,卢广,吕楠,李振盛,陈漫,肖全,陈长芬,吴家林。1、郎静山郎静山(1892年—1995年),浙江兰溪人,是中国较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运用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曝光的交替重叠,创立“集锦摄影”艺术,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2、何藩何藩(1933年8月8日-2016年6月19日),出生于上海,1949年迁居香港,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开创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3、张照堂张照堂,1943年11月17日出生于台湾省板桥镇,台湾摄影家,毕业于台湾大学。张照堂对推动台湾摄影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4、卢广卢广,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摄影,1998年被授予“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栏目2002中国摄影大盘点中成为“十个新闻人物之一”。5、吕楠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摄影师。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6、李振盛李振盛生于大连,祖籍山东荣成。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1988年20幅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系列新闻照片大奖”。7、陈漫陈漫(ChenMan),1980年出生于北京,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8、肖全肖全,男,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曾任深圳《街道》杂志摄影记者,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9、陈长芬陈长芬,男,1941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世界著名摄影家、书画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10、吴家林吴家林,云南著名摄影家,被誉为“走上国际影坛的摄影大师”。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中国十大著名摄影师
郎静山、何藩、张照堂、卢广、吕楠、李振盛、陈漫、肖全、陈长芬、吴家林。何藩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居住在香港,是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他的摄影打破了传统的摄影风格,非常具有现代感,被世人称为东方布列松,是中国十大顶级摄影师之一。张照堂于1943年出生于台北,是台北非常著名的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都是黑白街头,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在1999年还获得了金钟奖最佳摄影奖。卢广是于1961年出生于浙江永康,是国内知名摄影师,是摄影界的一匹黑马,他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热点,被评为中国最佳摄影师。其作品《艾滋病村》在2003年获得了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的赛银奖。吕楠于1962年生于北京,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拍下了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其中《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是吕楠最为出名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摄影师之一。李振盛于1940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是中国著名摄影记者,其《红色新闻兵》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其英国环球画展,在80多天的展期里,参观人数达到了10万人,是国内外著名的摄影师。陈漫1980年出生于北京,是来自中国的时尚摄影师,因为其作品《青年视觉》,让她在摄影圈获得一席之地。肖全于195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在摄影圈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拍出了《我们这一代》的大型摄影集,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陈长芬于1941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现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的副会长,是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是国内第一位拍摄长城的人,超过数百幅作品被国外收藏,是全国出名的摄影师之一。吴家林是来自云南的著名摄影师,其作品拥有强烈的地域风格,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都是非常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作品也在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展出,是一位走上国际影坛的摄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