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照片的尺寸

时间:2023-07-05 06:17:13编辑:分享君

《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临终的当天夜里,召集各皇子到畅春园垂训,胤禛临走之时,邬先生认为这是皇帝大限已至,让他把钦差关防留下来,危机时刻凭此关防赦出十三爷勤王护驾。

这个桥段估计读者们都看过,剧中胤禛出示的钦差关防很小,形状是正方形的。且不说胤禛随身携带关防靠不靠谱,就以形制来说,也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借着这个由头,御史就来讲一讲清代官员的印信。

印信的具体形制

印信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有宝、玺等分类,性质上分个人和单位的。个人的皇室居多,比如皇帝、后妃,以及宗室王公等,还有就是钦差大臣;单位的就多了,主要是指在京、在外的各衙门。

之前御史写过皇室和在京衙门印信的具体形制,有兴趣的可以翻阅,这里就不细讲,主要来讲一讲地方官系统的。

官员印信等级与品级是挂钩的,根据《大清会典·礼部·铸印局》记载,清代公务印章在名称上分为五类:“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

银质印信

关防源于明代,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其“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其形长方,印用朱红印泥,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

关防用以颁给临时设置之官,主要是指钦差大臣,以及朝廷派往各省的总督、巡抚。清沿明制,临时派遣官员用关防,各省总督、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皆用关防。

督抚之关防为长方形,长三寸二分,宽二寸,所用字体为尚方大篆,满文居左,汉文居右。以陕甘总督关防来说,所刻字体为“陕甘总督关防”;江苏巡抚则为“江苏巡抚关防”,皆为六字。

贵州巡抚关防

关防的纽形为“直纽”,即没有任何动物形状的雕刻,通俗地理解就是一个把手。其所用材质为银质,是地方官印信中等级最高者。

各省布政使品级为从二品,级别较高,所用的印信等级仅次于督抚。材质同为银质,尺寸三寸三分之正方形,厚九分,直纽,字体为尚方小篆。布政使印用满汉文字,上刻“某某布政司印”。

铜质印信

各省按察司印,均为满汉文字,用尚方小篆,方二寸七分,厚九分,直纽。上刻文字为“某某按察司印”;

知府印,均为满汉文,用垂露篆,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四厘,直纽。上刻“某某府印”;知州银,均为满汉文,用垂露篆,方二寸三分,厚五分,直纽。上刻“某某州印”;知县印,均为满汉文,用垂露篆,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厘,直纽。上刻“某某县印”。

以上介绍的只是部分的地方文职官员,那么绿营各管以及各省的学政,织造等官所用的印章有何不同呢?

武职官员主要是各省的绿营以及八旗将官,武职系统中以提督、将军等级最高,所用之印为虎纽,银质,字用柳叶篆,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以下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则用铜质关防,均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字用尚方小篆。

武职将官各印所刻之文字比较复杂,比如提督则为“某省提督印”,总兵则为“看守某某镇关防”。还有一些特殊的关防比如“看守昭陵山河关防”等等,这里不再细举。

各省的文职官员中,有一些是属于临时派遣性质的,比如各省的学政以及三织造官员。他们所用的也是关防,均长二寸九分,宽一寸九分,字用钟鼎篆。

需要注意的是,各省的道员所用之印也是关防,其形制为长三寸,宽一寸九分,字用钟鼎篆。

图记、条记为方形,这两类印主要用于低级别的官员,比如各县的县丞、主簿、儒学教官、守备、佐领等用条记;新疆、西藏两地的各领队用图记。至于更低级别的如巡检、驿丞一类的,则只能用木质钤记。

印信严格的管理制度

不管是在京还是在外各衙门或个人,其印信都有礼部铸印局统一铸造。印信是权力的象征,一旦丢失或因字迹模糊就要申请重新铸造。

以知府衙门为例,如果要更换新的印信,就要向布政司、督抚衙门打书面报告,再呈送吏部请旨由礼部铸印局铸造新印。新印铸造之时,印面四角留脚,长约二分,取其未到处时不能偷盖。

新印发给吏部时,当堂磨去一脚;送至督抚衙门时,又磨去一脚;发交布政司衙门后又要磨去一角;待知府接印后,再磨去最后一脚,这叫磨脚开印。目的就是防止中间有人私自盖印。

新印到衙门之后,之前的旧印就要上交朝廷统一销毁,按规定,旧印必须在四个月内交至礼部,否则就要受到参处。

同样为了中间有人私自盖印,知府在上交旧印时要磨掉一角,布政司衙门磨第二角,督抚衙门磨第三角,最后吏部磨第四角,这叫截角缴销。

地方官员在用印时,也有严格细致的规定,督抚、藩、臬等大员,都配有监印官,文书上如果需要用有印,必须要盖上监印官之官衔名戳。道府以下官员,虽然较为宽松,但必须是在佐贰官的监督下方能用印。

上一篇:茄盒子

下一篇:黄金的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