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一说生于前552年10月9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衞。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衞、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到了衞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衞国。拜见衞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衞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衞国。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 zh. *** /zh-/%E5%AD%94%E5%A4%AB%E5%AD%90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 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 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 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 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 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 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 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孔子生平: ⒈春秋鲁国人。 ⒉十五志于学,曾向老子问、师襄学琴、苌弘问乐 ⒊三十而立,开始讲学。 ⑴首位私人讲学。⑵有教无类。⑶因材施教。 ⒋~ 五十四岁:教学、任官。 去官:齐人归。 ⒌~ 六十八岁:周游列国。 ⒍~ 七十三岁: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修春秋。 2013-05-21 22:11:09 补充: 第二点是:曾向老子问礼
参考: 自己
约50字ar!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儒家始创人物
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幼贫
自学而成
官至大司寇
年五十二时
受迫害离国
到各地宣道
未果
回鲁著书讲学
订五经撰春秋
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终年七十三岁
后弟子摘其言为论语
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够唔够精简?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一般所指的"圣人",就是他的代名词。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国大夫,曾让位于宋厉公。但后来宋国内乱,弗父何的后代孔父嘉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改姓孔,传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叔梁纥是鲁国的勇士,曾为国立下战功,被封于陬邑,又称陬人纥。所以,孔子也算是贵族之后。不过,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了。而据汉经学家的考证,孔子母亲颜氏不是叔梁纥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荣华富贵,终身贫困。孔子实际上是他父亲的私生子。 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长大,以至他很早就认识了人生,即是较一般同龄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时,没有受过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时,"君子"一词原指贵族,而"小人"即是下层人民,这和当今的定义不同),相反,却有很多谋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贫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鲁国,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传统。其伦理教育使国民也受到周礼的影响。这样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没布成为鲁国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对鲁国现实生活的不满,发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礼。 孔子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可见他的思想大致在这段时期完成,但历史对他这段人生的事迹没有什么详尽的记载,只知他开始讲学,广收弟子,且为过鲁国权贵季氏当过委吏、乘田等官职。 不过,他所办的私学,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闻名。连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子弟也受学于孔子。后来,由于孟孙氏平定了奸臣阳虎之乱,势力大增,孔子受孟孙氏推荐,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则之",不久,历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时为鲁定公十年,孔子51岁。他在任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齐鲁夹谷之会。会上齐国原以武力相胁,要求鲁国为其保护国;但孔子事前做好准备,以更多的军队防守,使齐人不得逞,且归还了汶阳三处之地。但不久之后,孔子便因"堕三都"之事,被鲁国贵族迫害,最后离开鲁国,是为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过程中,孔子曾经历绝粮,甚至被人围困。所幸两之都有人帮其解围。不过,既然自己的抱负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他的弟子为他行礼,皆守孝三年。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10042001594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 教育 家、大 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 文化 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晚年时期回归后,孔子仍旧继续他讲学事业,培养学生,同时他还对六经等古籍进行整理和修订。而世人皆知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中有不少可供人学习的孔子 典故 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学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德治。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时,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了利与义之间要更为重视道义的义利观念,以及重视民生,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除了在道德和经济方面,孔子在其他领域比如 旅游 方面、艺术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而这些使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同时,也对中国 传统文化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事迹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祖先,曾是宋国的贵族,那时由于遭到遭难,迁居到鲁国。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读自修,好学的他还拜了好多个师傅,所以不论是 礼仪 还是音乐、 射箭 ,他都是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没有较多的贡献,年轻的他做过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当上了鲁国的宰相一职。可惜光景不长,由于政治上 意见 不统一,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近十年的时间才回到鲁国,埋头于讲学和正立古书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时提倡“爱人”,要求统治者相亲相爱,爱惜民力。其次,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之后周朝就利用这“礼”的原则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在教育这方面,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推出私人讲学的风气。还提出“有教无类的 口号 ”,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意义是极其大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 学习态度 ,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 复习 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猜你喜欢:
1. 孔子人物生平介绍
2. 孔子生平事迹
3. 孔子生平事迹
4. 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
5. 孔子生平故事
6. 后人对孔子的尊称是什么
7. 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的介绍是什么?
具体如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思想: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简介??
孔子简历:一、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二、青壮年时期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三、政治上的辉煌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两家堕都后,三桓中的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拒绝堕都,并得到孟孙氏的暗中支持。堕三都的重大行动半途而废。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强盛,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国外寻求机遇。四、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立。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一,只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67岁时,孔子夫人亓官氏死。68岁时,孔子在弟子们的拥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钱迎孔子回归鲁国。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五、晚年生活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69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70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去世。72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公元前479年,73岁时,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该为孔庙。扩展资料: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