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简要介绍是什么?
洛阳桥的简要介绍如下:洛阳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洛阳桥头有一座蔡襄庙,供奉修建洛阳桥的泉州太守蔡襄。镇上现在很多老人也都知道他们来自于河南洛阳。洛阳桥不在洛阳,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洛阳桥都以为是河南洛阳。其实是在泉州惠安县洛阳镇,镇上的居民原来来自于河南洛阳。由于思念家乡就把居住的地方叫做洛阳镇。洛阳桥背后故事:洛阳桥下,本来是洛阳江内海,据说真武大帝在得道成仙之时,曾抛弃凡躯,把自己的肚肠扔在了江中,日久之后,化作龟蛇两怪,祸乱人间。有一日,渡船离岸,行驶到了洛阳江中,忽然间风雨大作,江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浪。遥遥之中,可以看到巨大的龟蛇出没在江涛间,张着巨口,似乎要吞没江中的一切生灵。小小的渡船眼看就要被波涛吞噬,渡船之中,每个人都吓得面无人色。渡船之中,有一位来自莆田的孕妇,暗自发愿说:“希望今天能和同船的人侥幸生还,腹中的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孩,一定要让他修建跨海大桥,普渡经过此地的所有人。”忽然间,从上空传来一阵怒喝:“蔡大人过江,龟蛇两怪休得无礼!”龟蛇急忙遁逃,江面上恢复了风平浪静。莆田孕妇的丈夫正是姓蔡,她心想腹中孩子日后必定是非凡人物,于是从小就督促他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并经常把过去的经历,说给他听,使得他从小就有了修建大桥的决心。
洛阳桥的来历?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建筑结构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