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国子监是怎样发展的?
明代北京国子监,是在1420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改定的元大都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北京国子监则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还曾吸收了明代中都国子学的生员。1375年,明朝廷于凤阳设置中都国子学,当时与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并存,但当时中都国子学选收的学生,均为南京国子学考试优选之后的生员。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朝廷罢中都国子监,将其师生并入北京国子监。明代北京国子监的教职设有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等,由学行卓异的名儒充当。学生称为监生或太学生。明代国子监学生的来源大致有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的区别。贡监是由地方府、州、县儒学按计划选送在学生员贡国子监的学生;举监是会试落第举人直接入监的读书者;荫监是以荫袭而入监的国子监学生;例监是捐资财入监读书者。按出身看,北京国子监学生又有民生和官生之分。民生是国子监出身庶民的学生,而官生是国子监学生中以恩荫入监的品官子弟。总之,进入国子监由于资格、来源的不同,虽然都是国子监学生,称谓却很不相同。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到1393年增加到8000多名,到1422年已增加到9900多名,可谓盛极一时。明朱武宗以后学生只剩千余人。至明景泰、弘治之际,学生“奸惰”,教师“失职”,课业乃废。明景泰以后,出现了用钱买国子监入学资格的“例监”现象,与明初太学相比,已是有名无实。因此,明代政府规定,必须入国学者才可当官,不入者不能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由学校出身,即所谓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不必由科举。国子监
国子监是哪些朝代的最高学府
亲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代的最高学府呢~国子监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礼部,清代由皇帝亲自过问。顺治九年(1652)清世祖亲自视察国子监,世称“临雍讲学”,后世沿袭此制;康熙时重修国子监,亲自题写“彝伦堂”匾额;雍正时将国子监南面142间官房拨予做学舍,即“南学”;乾隆时建辟雍,高宗亲临,举行了隆重盛大的讲学典礼,其临雍之仪、讲学之礼又为历代沿袭。辟雍大殿坐落在国子监院内的中心位置,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正面望去,四角攒尖重檐顶,黄色琉璃瓦覆盖,上面是3米多高的铜胎镏金宝顶,连接四条向下弯曲逐渐挑起的屋脊。乾隆皇帝御书“辟雍”金字高悬在殿堂正前方。四面各开一门,与四座白玉石桥相通,回廊和圜水环绕四周,水中有锦鲤畅游,构成“辟雍泮水”的胜景。俯瞰辟雍,正是“天圆地方”的寓意,整个建筑格局浑然天成,既有意蕴又不失灵动。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辟雍共有九间,意寓九州井田合为一宇,天子讲学位居于中央。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为管理监事大臣,之下为祭酒、司业、监丞等,都有官衔品级。监事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过一般只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日常事务主要由祭酒管理。 国子监教员需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国子监官员均为科甲出身的名士大夫,例如明代首辅徐阶、高拱和清代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都曾在此任职。明代对国子监教官的考核有明确规定,祭酒和司业由吏部来考核,其他教官由礼部来考核。清代国子监教官的考核,与在京官员考核方式一致,即每三年一次京察,按照一定标准考核后,分别升降奖惩。京察的考核标准,顺治三年分四格:才、守、政、年。才,是学识与才华;守,指品德操守;政,指政绩与对朝政的态度;年,是年龄及身体状况。【摘要】
国子监是哪些朝代的最高学府【提问】
亲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代的最高学府呢~国子监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礼部,清代由皇帝亲自过问。顺治九年(1652)清世祖亲自视察国子监,世称“临雍讲学”,后世沿袭此制;康熙时重修国子监,亲自题写“彝伦堂”匾额;雍正时将国子监南面142间官房拨予做学舍,即“南学”;乾隆时建辟雍,高宗亲临,举行了隆重盛大的讲学典礼,其临雍之仪、讲学之礼又为历代沿袭。辟雍大殿坐落在国子监院内的中心位置,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正面望去,四角攒尖重檐顶,黄色琉璃瓦覆盖,上面是3米多高的铜胎镏金宝顶,连接四条向下弯曲逐渐挑起的屋脊。乾隆皇帝御书“辟雍”金字高悬在殿堂正前方。四面各开一门,与四座白玉石桥相通,回廊和圜水环绕四周,水中有锦鲤畅游,构成“辟雍泮水”的胜景。俯瞰辟雍,正是“天圆地方”的寓意,整个建筑格局浑然天成,既有意蕴又不失灵动。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辟雍共有九间,意寓九州井田合为一宇,天子讲学位居于中央。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为管理监事大臣,之下为祭酒、司业、监丞等,都有官衔品级。监事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过一般只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日常事务主要由祭酒管理。 国子监教员需德高望重、学养深厚,国子监官员均为科甲出身的名士大夫,例如明代首辅徐阶、高拱和清代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都曾在此任职。明代对国子监教官的考核有明确规定,祭酒和司业由吏部来考核,其他教官由礼部来考核。清代国子监教官的考核,与在京官员考核方式一致,即每三年一次京察,按照一定标准考核后,分别升降奖惩。京察的考核标准,顺治三年分四格:才、守、政、年。才,是学识与才华;守,指品德操守;政,指政绩与对朝政的态度;年,是年龄及身体状况。【回答】
补充:琉球官学的学制一般是四年,入学后,首先进行的是入学教育,主要内容是当时的形势,中国、琉球的地理知识,并教以学习方法,端正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学习正课,正课主要讲授孔孟著作,程朱理学等儒家经典,学习课程由浅及深,先学《小学》启蒙,次学《近思录》入门,再学《四书》《五经》。 国子监极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为培养人才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潘相是清乾隆年间的琉球官学生教习,他将任教期间撰写的类似教案的内容和与学生的问答等教学体会写成《琉球入学见闻录》一书。潘相强调求学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的动机,树立学习的志向,即“学莫先于定趋向”。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官学的学规,如每日早起需沐浴更衣,听讲后要临字帖,作诗词。琉球官学生回国后有的成为经世之才,有的担任了琉球国的要职,比如蔡世昌官至国师,郑孝德从事朝贡外交,历次作为陪臣前来中国。【回答】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最古老的大学。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看国子监上头了,古代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一、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官阶,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从职能来看,大致相当于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
二、国子监司业:从四品下。为国子监副长官、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三、国子监丞:从六品下。负责惩戒国子监中犯有过错者,管理对象为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
四、主簿(典簿):从七品下。掌监印典领文书,督察吏役各尽其责。
五、博士:如今是学位,古代是官职——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国子监博士,也有官品,职能上分管教学,授课。
六、助教:官名,分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之教学,讲授儒家经典。
七、直讲:官名,辅助博士讲授经学。
八、典学:依《大唐六典》载,掌管抄录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