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亮

时间:2025-03-23 03:51:09编辑:分享君

李怀亮的介绍

李怀亮,男,2001年8月7日,他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了阻止一起故意杀人案的被害人亲属上访,副院长口头“承诺”对该案的犯罪嫌疑人李怀亮判死刑。虽然判决因证据不足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李怀亮被羁押时间长达12年之久。2013年4月25日下午,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庭审后,当庭宣告“李怀亮无罪,立即释放”。12013年11月1日下午三点,李怀亮“死刑保证书”刑事附带民事上诉案,在平顶山中院二审宣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当庭宣判,驳回受害人民事部分上诉,维持原判。12担任李怀亮无罪释放的辩护律师,是北京王永杰律师和蔺文财3456。

李怀亮的人物事件

2003年8月,李怀亮一案在叶县人民法院开庭,李怀亮当庭翻供,并指出办案人员有刑讯逼供嫌疑。尽管其辩护律师也提出李怀亮故意杀人证据不足、应判无罪的辩护意见,叶县人民法院仍然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李怀亮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宣判后,李怀亮和被害人家属均对判决不服,向平顶山市中院提起上诉。2003年12月2日,平顶山市中院经过审理,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叶县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发回叶县人民法院重新审判。2004年2月13日,叶县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重新审理,但未作出判决。之后,此案又被移送到平顶山市中院进行一审。2004年8月3日,平顶山市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被告人李怀亮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李怀亮以没有杀人,要求宣告无罪为由,再次提出上诉。2005年1月22日,河南省高院经审理,以李怀亮犯故意杀人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006年4月11日,平顶山市中院再次作出一审判决,以李怀亮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6年9月27日,河南省高院经过审理,仍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第二次将该案发回重审。此后,该案再无开庭消息,李怀亮也一直被羁押在看守所,至2013年已超过12年。 签订背景在证据不足、争议较大的情况下,平顶山中院却与被害人家属达成协议,口头“承诺”判李怀亮死刑。当地司法机关的知情人证实了“保证书”的存在及其内容的真实性。该保证书签订的时间是2004年5月17日,其内容正是时任平顶山市中院副院长赵明章与被害人父母达成协议,即“李怀亮一案由中院提审,尽量判死刑,如果省高院发回,杜玉花(被害人母亲)也不再上访”。两名见证人王铁柱、张建中在保证书上签了字。而李怀亮和他的亲属,对这个“死刑”保证书却一无所知。直至保证书流传到网络,李怀亮的三姐李爱梅“才知道有这么个保证书”。签订原因签这份协议,实际上是一个缓兵之计,主要是不想让杜玉花等再缠诉缠访,而且当时平顶山中院也知道李怀亮一案证据不充分,省高院不可能会维持原判。 有关方面当时这样做,是想把李怀亮可能无罪释放的结果往后拖,让杜玉花等觉得还有希望,不至于发生大的“意外”。没想到越拖越复杂,到2012年已经关了李怀亮10多年,原被告双方仍在不断上访。有关方面谁都不敢轻易表态释放李怀亮,而郭晓萌被害案也早已过了侦破的最佳时机,成为一桩悬案。法院回应平顶山中院在2013年2月26日回应称,将“保证书”说成是当事人与法院签订的“死刑”保证书,不符合客观事实。“保证书”是被害人亲属请求将李怀亮案件提高审级的申请书,平顶山中院将保证书与卷宗中的原件核对一致。平顶山中院认为,这仅是杜玉花夫妇的单方诉求表达,并非平顶山中院与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上面也没有任何法院工作人员的签名。此案在公安机关补充侦查阶段,平顶山中院承诺,待案件进入审判环节后,法院将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判决。平顶山中院的说法,也间接证实了这份“死刑”保证书是从该院内部流出。 就李怀亮被羁押12年严重超期一事,叶县公安局副政委杜干勇说,李怀亮案一日不结案,公检法就一日解脱不了。省市县相关领导都知道,政法委也协调了多次,却一直没有人敢拍板。因为被害人家属情绪激烈,所以这个案件没人敢说判,也没人敢放人。杜干勇说:“对这个案件,公安机关已经穷尽了力量。”知情人士介绍,李怀亮案证据不足、事实不清,这在司法机关内部早有定论。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是在哪个环节对此案进行纠正,是法院直接宣判无罪,还是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或者是公安机关撤案,一直没人拍板。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责任追究和国家赔偿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在一熟悉案情的叶县官员看来,尽管证据不足,但当时警方确实只抓了李怀亮,认为他的嫌疑最大。而“叶县为郭晓萌案花了不下两三百万元”,该官员表示,领导们都很头疼。县里的领导换了好几任,但事情至今尚未解决。 李怀亮“死刑保证书”刑事附带民事上诉案,2013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在平顶山中院二审宣判。河南死刑保证书案驳回受害人民事部分上诉,维持原判。 李怀亮与辩护律师王永杰、蔺文财合影。

李怀亮的个人作品

1.《人论思想与文学研究的新探索》,《人民日报》2001年2月18日2.《跳荡着的“格局”》,《文艺报》2001年11月28日3.《从分析走向新的综合》,《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4.《文化潮头的思想与言说》,《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5日5.《已知春江水暖时――评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中国文化报》2001年9月6日6.《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7.《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文艺报》2002年8月17日(整版),《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8.《美国文化是不是压路机?——美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全球化取向》,《文艺报》2002年5月11日(整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研究》第10期全文复印9.《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万7千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复印10.《中美文化贸易的新特点及中国入世后的对策》,《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复印;同时被《外贸经济》全文转载11.《中国电影产业面对枪林弹雨》,《文艺报》2002年3月9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2年第3期复印12.《电影市场保护与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第十一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奖13.《作为产业的电影》,《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第5期复印14.《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述评》,《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6,000字15.《中国文化――让田野吹来清新的风》,《人民日报》2001年6月12日16.《摄影文学,影像与文字的“内爆”》,《文艺报》2001年4月20日,获冰心摄影文学奖17.《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引发学者思考》,《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1日“名家荐书”栏目,2,500字18.《刘家科散文的民间情怀》,《文艺报》2002年11月2日19.《国家的文化形象》,《文艺报》2003年1月25日(2/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20.《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求是》,2003年第8期,1,500字21.《质疑文化普遍主义》,《文艺报》2003年4月19日整版,《美术》杂志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22.《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日,3,000字  23.《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目标定位》,《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9日,3,500字24.《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文艺报》2003年8月23日25.《贸易模式对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市场策略的影响》,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入选论文26.《国际文化战争的态势》,《文艺报》2004年,2004年3月27日27.《索尼转型:阵痛还是迷失?》,《文化报》2004年28.《历史上美法电影的一段贸易争斗》,《文化报》2003年11月21日29.《文化安全的互动模式》,《文艺报》2004年,2004年6月10日30.《多维视野中的国际电视节目市场——西方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31.《从三大电视博览会看国际电视市场》,《中国文化报》2004年5月21日32.《缩小版权贸易逆差的五大攻略》,《中国文化报》2004年11月18日33.《国际贸易:中国文化政策的语境选择》,《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14日34.《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文艺报》2005年2月3日,3000字35.《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报告》(第一作者,4.5万字),《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36.《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上)》(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37.《国际文化贸易综论(下)》(第一作者),《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38.《文化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文艺报》2006年3月14日39.《时代发展呼唤软实力》,《文艺报》2006年5月11日40.《当前国际文化贸易的特点》,《文化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41.《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42.《媒介产品的国际营销》,《第七届国际传媒经济论坛论文集》2006年12月,3000字43.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44.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45.增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对策研究,《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46.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国际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47.中美文化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第二作者),《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48.新媒体发展与当代传媒经济研究新课题,《传媒产业评论》 2008年12月出版49.国际文化贸易新趋势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策略,《文化产业导刊》2010年第3期50.城市传媒集团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与经营创新,《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51.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1.《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2.《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与刘悦笛联合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3.《西方媒介产业概观》(书稿)  4.《当代文艺思潮论稿》(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撰稿一万字  5.《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第一编委,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  6.《国际文化贸易概论》,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7.《国际文化贸易丛书》(七卷本),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即出8.《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9.《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10.《中国电视媒体运营管理实务》,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出版11.《中国传媒经济英才》,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12.《新媒体经营与法律系列丛书》(七卷本),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13. 《文化市场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14.《文化创意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1.影视创作生产重大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经费15万,2010年2.历史唯物史观与当代文艺思潮(主要成员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35万,2004~2007年3.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费80万,2008~2011年4.国际文化经济与文化贸易发展前沿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宣部、文化部委托,经费40万,2005年5.复杂经济形势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课题负责人),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经费15万,2009年6.国际传媒产业重构与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化道路(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经费15万,2009年7.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研究室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5年;  8.北京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经费5万,2006年9.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7年10.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指数体系设计与编制研究(课题负责人),文化部委托课题,经费 5万2008年11.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委托课题,经费5万,2006~2007年12.尼日利亚NOLLYWOOD影视城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中土北亚集团委托课题,经费25万, 2006年13.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校级课题,经费3万  14.中国·太湖文化论坛立项报告(课题负责人),中信集团、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委托,经费10万,2006年15.廊坊万种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概念策划(课题负责人),廊坊市政府委托课题,经费50万,2010年16.山东兖州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课题负责人),兖州市政府,25万,2010年 1.《市场、文化、权力:中国第二次文化革命的形成》(译文),《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万6千字  2.《阿多诺的绝望:大众文化如何重振其创造性》,同上,7.5千字  3.《纪念布迪厄》,《文化研究》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上一篇:2019父亲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