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资料

时间:2025-03-25 15:31:49编辑:分享君

郑和是不是太监

郑和是中国明朝的太监,他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航海家和外交家。

郑和的早年经历和被阉割的时间历史上都没有记载,他会出现在京城根据推测是在明朝平定云南的战役中被明军所掳,后来随傅友德等前往了北平,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明史·郑和传》里记载,郑和在这场战争中立了功勋,史料上没有说具体的立功地点。但后世人推测,这场战役中涉及了郑村坝这个地点,郑和后来被赐姓“郑”应该与这个立功地点有关。

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郑和因为立有功劳,已经是朱棣身边的亲信,能够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在朱棣登基那年,郑和刊印了《佛说摩利支天经》,这时候他已经使用御赐的“郑”姓了。

郑和才智过人,知兵习战。在1405到1433年之间,郑和七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去世。


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是太监,说起郑下西洋的,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梁启超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萄牙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起航菲律宾群岛,环球一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而我,时不时和他一起兴盛的台东大帝国,有郑和这个海上巨人。”所以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一点都不为过。
郑源,姓马,小名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明宝象山支支岱村人。1380年冬,明军进攻云南。当时年仅十岁的马,不幸被明军副总司令蓝玉带到南京。他从小就和父母分开,已经很惨了。更糟糕的是,来到南京后,明朝朝廷的宫女们对他严刑拷打。
然后,被阉的马进入了朱棣的燕宫。尽管困难重重,这匹意志坚强的马并没有灰心。永乐二年(1404),马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据明史记载,马在靖南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令人不解的是,具体的功绩和立功地点,在《明史》中并未提及。
一些历史学家推测,马和应该在文健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朱棣以8万兵力对抗他的50万军队。起初,在看到双方力量的巨大差异后,朱棣认为这是一场必败的比赛。只要能减少伤亡,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令朱棣惊讶的是,平时不起眼的马主动站了起来。
他甚至说要带领一些士兵突袭他的军队,以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当时,没有更好的作战计划,所以他决定让马和马试一试。就算是损失了,损失了几百名士兵,这也与大局不符。他老板不知道对方在作弊。他只看着尘土飞扬的地方,仿佛成千上万来自千千的敌军正涌向他的脸。
此时,他还不知道燕军的虚实,却慌了手脚,赶紧撤退。打仗要看士兵的气势。见敌已乱,朱棣紧随其后,左右夹击,连破七营。最后,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结束。朱棣看到这匹马勇敢、足智多谋,非常高兴,非常欣赏他。于是,他亲自在《南京御书》中为马、郑题写了“郑”二字,以此来纪念马的功绩。从此,马和被称为“郑和”。


关于郑和的资料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的父亲(高祖)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第五子的长子。后来,郑和的祖父从母姓,改姓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另据,《郑和家谱》中的“马公墓志铬”,系永乐三年(1405年),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写。铭文从郑和曾祖拜颜始叙其世系,祖父、父亲姓“马”,名哈只,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长文铭,次郑和,另有姊妹四人。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   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出生于回族家庭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郑和坐姿像[1]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派遣一支船队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是哪里人?

出生地: 云南昆阳
原名: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上一篇:doat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