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都市网

时间:2025-03-26 05:15:34编辑:分享君

太原都市圈的建设“大太原都市圈”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是体现在中心城市上,一个省的开放程度和区域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省会城市,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有利于形成最有效的支撑产业群成长的区域空间”。基于这一认识,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民进成员的一份提案建议,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大太 原”都市圈。提案提出,建设大太原都市圈,首先赋于太原市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加快构建具有省会特色和大太原都市圈优势的产业体系,为将太原建设成为中西部经济强市提供最优的环境。同时,形成一个以太原市为龙头,以山西大字型高速路为轴线,以太原盆地为腹地的经济区域。实现太原市、晋中市行政区划合并。新区域的划分,将有利于推进全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我省中部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众多城镇簇拥的城市群,从而大大提高太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实行新的区划,太原区域面积可由现在的6988平方公里增加到16451平方公里,人口可由现在的330万增加到600万以上,GDP可由现在的63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以上。建设大太原都市圈应以实施产业导向战略,培育和扶植具有竞争力、互补性和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为最重要的切入点。重点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大字型高速路各城市组团,形成以太原——晋中都市区为轴心和组织中枢,连接以大同和朔州为中心的晋北都市区、运城临汾侯马为中心的晋南都市区,阳泉、吕梁、长治和晋城都市区的城市组团结构。

太原城市圈的解读太原都市圈

2007年作为太原新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太原都市圈的建设究竟会给太原市民带来什么呢?借着中部崛起的东风,太原究竟讲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呢,随着市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公开化、程序化,我们已经对未来的太原充满希望,我们希望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太原”形象,而不是只顾自身的发展,起不到辐射作用的“小太原”形象。随着省委省政府要求太原率先发展的脚步,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让生活在太原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首先可能是地区差异,晋中人不服气太原,且经济一体化只会造成区域争端日益明显,不但扩大不了经济发展,也有可能让兄弟城市反目成仇,形成对立,在实行“中部崛起”以后,中部6个核心城市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都在按照自己的路线进行着发展改革,而作为历史悠久的太原,却面临着资源限制、产业单一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面对这一限制发展的状况,太原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子,利于自己的发展?太原有关只能部门也在总结和思考着。首先是建设“大太原”都市圈概念,也就是合并晋中市,人口和GDP双增涨,辐射周围城市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这一提议也成了最近出来的构件太原都市圈的基础,面对太原已经编制的整体构架,南部新区最最引人注目,首先是太原铁路客运南站的建设、公路枢纽的形成,各个高科技园区的组建,省政府的搬迁,众所周知,省政府一般都是在各个省份的省会城市的繁华地段,小店区属于太原的最南端,省政府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呢,原因很简单,一是为了加快南部的建设,促进城市发展,二是因为省政府现址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0年以前,山西省政府将迁到位于太原市东南部原63军军部位置,地段优越,交通便利。北起长风大街,南至学府街,东临坞城路,西至军民路。总用地规模为0.5平方公里。省政府迁至长风大街后,将形成太原市南部地区的中心,并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商业中心相毗邻,还有个最重要的就是和6大主城区和晋中榆次区一体化,构建中部最强的经济带。太原与晋中的合并已经提出已久,尤其是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太原合并榆次的方案,但是当时的太原情况大家也清楚,南部荒芜人烟,杂草丛生,与现在相比真是无法想象,自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山西煤业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当时的山西经济一落千丈,居30位,之后省领导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产业单一状况,并提出了山西率先发展,当好全省的排头兵,太原从1999年开始发展迅速,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以晋中市榆次区最为明显,生活在榆次区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以前买个比较时尚的衣服还得坐上小巴或者火车到省城来买,因为离的近,现在呢,大超市大商场进驻了太原,也发现了离太原不远的经济也不错的榆次区,所以在太原开店的田森、北京华联、国美等大型连锁企业也在榆次开了分店,满足需求,为了方便两市的出行方便,还开设了901巴士,由原先的大巴车更新到现在的双层巴士,在全国都是少见的,但是两市一体化的唯一阻隔就是许西收费站,从1999年开始,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就开始提出撤除许西收费站,但是直到现在,那个收费站依然挺立,原因是和什么港商签有协议,违约是要补偿对方的,以此为借口来搪塞每一个人,我记得从我小时候到现在,这个收费站一直就有。2002年,田书记提出了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方案,但是两个城市职能雷同,主导方向也相似,怎么能够合得来?就有了那篇报道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这也破坏了太原的感情,毕竟是太原带动晋中榆次区发展,所以后来两市交流逐渐减少,按原文话讲“太原、晋中经济一体化”建设,他说:“也就开通了公交车、旅游车和开展了一些农业项目,后来就没有什么合作了。” 现在坐上公交车,除了那烦人的收费站,大家可以发现两个城市已经连为一体了,没有什么分界限,这就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太原都市圈确定的范围比张正明建议的要大很多:包括了太原市市域全部,阳泉市域全部,晋中市的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县、静乐县,吕梁市的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汾阳市,面积3.1万平方公里,圈内人口965.8万人。”新的太原都市圈规划就这样出炉,太原都市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指状发展轴”的空间形态。提到了“核心由太原市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构成,其范围包括太原市六区和榆次区,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发展以现代化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职能。 都市圈的中心层是什么概念?拿西安和咸阳举个例子,分别是陕西的两个城市,相距不远,西安的飞机场在咸阳,总体情况和太原和晋中极为相似,两城市欲携手共同打造西安咸阳都市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也就是共同做都市圈的中心层,实现辐射。陕西关中地区两大城市西安、咸阳将合力打造“都市圈”,构成新欧亚大陆桥陇海新经济带的复合经济中心,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发展成西部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体,成为“一线两带”上的核心区域。据介绍,今后这两个城市将逐步实现“规划同图、道路同环、通讯同网、环境同治、金融同城、信息同享”。根据新的发展规划,西安将拉开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形成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南拓长安的大格局。远期城市发展方向向西,与咸阳发展衔接,形成一体化大都市。这也和太原晋中市榆次区打造都市圈一个概念。 2002年12月28日,《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签字仪式在西安南郊曲江宾馆举行。中国西部的一个大都市辐射圈正式形成。圈子里的两座城——西安咸阳精确对接,共辖11区14县1个县级市,面积20102平方公里,人口1205.1万,这证明着咸阳市迟早要成为西安的一个区,但是在太原,和晋中的经济一体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殊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西安咸阳一体化不仅限如此,还要统一区号等一系列烦琐的工作,但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可能,西--咸一体化经济辐射点已经开始形成,带动整个陕西省经济的发展。太原都市圈也处在起步阶段,要想辐射这么多的城市,现在的太原也是身单力薄,首当制约的是人口少、行政面积小等等,证明太原还不是大城市,要想成为山西发展的排头兵,首先要找好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定位,太原榆次区经济水平相当、区域位置相当近,与太原一样都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实榆次开发区和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连着的。还有就是交通方便来往密切。一个作为全省交通的枢纽,一个作为山西旅游景点做多的城市,互补之处相当多,大部分都是在太原中转去晋中市各大景点,未来的太原铁路南站建成之后,榆次站也将可能改为货运站,也就是说太晋一体化已成为必然。 取消行政区划才能排除制约因素,才能形成一体化,才能起到辐射作用,晋中除了榆次区还有介休市、平遥县、祁县、太谷县等一批行政区划内的地方,这也可划入太原,共同发展,例如咸阳也有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 县、永寿县、彬县、淳化县、旬邑县、长武县等一些地方,不排除把一些地方划分到本身面积就很小的城市。这样说来晋中市的撤消是迟早的事情,前些日子大家说的晋中”迁府之说“也就成为子虚乌有,对于追求进步的山西来说,这样的发展是必须也是必然,不管是太原人还是晋中人,不管你们怎么看好自己的城市,为了城市的将来为了全省的富裕,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携起手来共同发展,相信明天会更好! 面对中部6省的地位之争,为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的城市也只有这样去做才能改善现在的面目,达到发展,我们要相信我们不落后与郑州长沙,我们也在中部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一篇:容积式换热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