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珍是我国开展、应用新技术和进行医学影像诊断的先行者,被放射学界尊称为我国影像医学泰斗她是集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和亚太放射学会金奖三项医学影像界殊荣于一身的中国人——北京医院放射科德高望众的老主任李果珍教授,作为我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奋斗、奉献了一生。
李果珍1915年出生于北京,1935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医学预科学习3年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43年毕业后随即进入放射界,师从我国放射诊断学开创者谢志光教授。1948年,李果珍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做研究,1950年拒绝在美高薪职位,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人们都认为我不可思议,但我从未怀疑我的决定。回到中国,我能够以习惯的方式生活,能够将所学教给同行们。
始终站在放射学领域的最前沿,是李果珍最为自豪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李果珍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推动创建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70年代末,北京医院引进第一台CT,李果珍最早开展CT检查,并从1980年开始,先后举办10多期全国CT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知传授给同仁。她主编了国内第一部《体部CT诊断学》,后来补充再版为《临床CT诊断学》,被指定为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人员上岗考试专用辅导教材。90年代初,她带领年轻一代最先开始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6年后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功能磁共振研究。
在2001年欧洲放射学年会开幕式上,86岁高龄的李果珍作了主题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使用功能MRI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的演讲,引起轰动。“李果珍的科研意识总是走在人们的前面。”一位放射学教授说,“当我们还将注意力放在怎样更好地利用磁共振诊断疾病时,她却想到了用这个技术来量化针灸治疗,客观地证明它。
诲人不倦桃李芬芳
李果珍每天花大量时间整理各种影像材料,留作教学之用,时刻惦记着对年轻一代的培养。“走到哪儿,都能找到我的学生。”几十年来,李果珍带过的进修医生和研究生、博士生遍布海内外,成为放射学界栋梁之才。
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像学科飞速发展。临床学科的细化带来了影像学科按人体系统的细分,固然具有使研究深入的明显优势,但李果珍提出了细分专业对年轻人培养、发展的局限性。“没有广博的基础,又何谈深入研究年轻医生应该有全面的普放基础,普通X射线、CT、MRI等都要熟悉,然后再按人体系统学习、分科。”李果珍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要认真解决病人的诊断问题,满足临床要求”,要求年轻医师检查病人,补问病史,征询临床意见,追访疑难病例。1995年,李果珍创立“李果珍奖学金基金会”,每年选送青年学生赴美深造,为立志于医学影像事业的年轻医师提供资助。总有慕名而来的各地患者和本院的年轻医生向她请教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尽力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李果珍强调年轻人应该注重英语学习,因为了解医学新进展、与国外同行交流,都离不开英语。她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小图书馆,荟萃了先进的原版放射学书籍,对学生开放。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晚年的李果珍仍然每天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晨5点起床,练1小时太极拳或太极剑,早餐后弹1小时钢琴,这是工作之前的“热身运动”。“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如吃饭、睡眠一样自然。”李果珍说,“我总是让我的身体和头脑运动着。
关注放射学、医学有关发展,是李果珍每天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李果珍60岁学CT、70岁学MRI、80岁学电脑。在2004年第五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上,李果珍还作了专题报告:影像学的新进展——“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去掌握。”这是李果珍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信守一生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