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简介 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咸宁市西北部,地属武汉城市圈,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地跨东经11339ˊ—11442ˊ,北纬2943ˊ—3019ˊ。东西宽17.5公里,南北长57.5公里,总面积1017.31平方公里。嘉鱼县境内地势低平,地貌差异小。海拔最低18米,最高243米,大部分高程在海拔19—50米,平原丘岗的自然区界轮廓分明,明显地形成由西南的高亢缓坡,渐至东北的低平地势,平原、丘岗兼有。大体构成“一山、三水、四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
县城鱼岳镇,东北距离武汉市区路径80公里,东南距离咸宁市区路径71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嘉鱼连接线12公里,与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相距17 公里,长江水道纵贯县境120公里。 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开发区。
嘉鱼县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属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活,物产丰富,素有“锦乡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盛产蔬菜、螃蟹、美国叉尾回鱼及粮、棉、油、茶、果、麻、意杨等农产品,已初步建成40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牌洲湾螃蟹、15万亩速生意杨、6万亩优质苎麻、2万亩优质茶叶、3万亩芒苇及20万亩优质稻、18万亩双低油菜、2万亩优质桃李等十大农业产业基地。主要矿藏有金、煤、锰、铝、银、铁、方解石、磁土和耐火砂等,县属蛇屋山金矿第一期探明黄金贮量达40吨,系“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型红粘土富金矿藏。全县已开采开发钙石、大理石等化工、建材产品20多种。依托优势资源,全县已建成黄金、纺织、机电、化工、建材、食品、森工、酿酒等八大支柱工业产业,新建了田野高新技术产业园、十景铺工业园和新街、潘家湾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园、官桥八组博士后基地。
主要矿藏有金、煤、锰、硅性耐火石砂和石灰石。已经探明的矿产藏量是:煤189万吨,锰为16万吨,硅性耐火石砂为350万吨。沿江沙洲盛产芦苇、柳条和建筑用的粗细黄沙。蛇屋山金矿第一期探明黄金储量达20吨,大型红粘土型金矿床,为全国首例,世界第二例,适于露天开采,投资少、见效快的金矿。
农业主要产品有水稻、小麦、棉花、芝麻、苎麻、茶叶等。尤其
盛产芝麻,是全国芝麻商品基地县之一。境内多湖泊,水产品以鲜鱼享有盛名,可养水面23.6万亩,放养水面13.08万亩。林业多为速生丰产林,有林面积33.1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4%,是全国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试点县。 工业有冶炼、麻纺、床单、丝织、造纸、化肥、水泥、陶瓷、砖瓦、造船、钢管、模具、电机等50个主要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冶炼、轻工、纺织、建材、机械、化工、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
嘉鱼概况
嘉鱼县古名沙阳堡,因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而得名,公元280年设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县境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地属武汉城市圈,北与武汉接壤,南近洞庭岳阳,东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和107国道,西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全县国土面积1017平方公里,现辖8镇1场,164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2万亩,大体形成“一山三水四分田,两分道路与庄园”的地貌格局。
境内有2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7万亩优质螃蟹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美国叉尾鱼回种苗繁育基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亩。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粘土型黄金矿藏有享誉全国的高性能磁性材料、桥用缆索、电子光源等产品的科研与生产基地有国家定点建设的“中国博士后”基地有国家A级产品联乐牌席梦思,有嘉鱼麻糖等一批荣获国优、部优和省优称号的名优产品。有万里长江向东流,独此西流30里的长江第一湾——牌洲湾有湖北第一组——官桥八组有名冠古今的三国古战场和周瑜智取荆州的大本营——陆口,有风光旖旎的休闲旅游圣地——三湖连江风景区,还有人文景观荟萃的南宋文化古迹。现已初步建成蔬菜、水产、意杨、畜牧、优质水稻、苎麻等10大农业产业基地和黄金、纺织、化工、机电、食品、森工、皮件等9大支柱工业体系。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0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3亿元,外贸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7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市第2位,全省第22位。为“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嘉鱼赢得了“蔬菜之乡”、“螃蟹之乡”和“黄金之乡”的美誉。
基 本 概 况
历史由来
县城古名沙阳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设县—沙阳县。南唐保太十一年(公元953年),取《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蒸然罩罩”之义,得名嘉鱼县。建立县制至今已有1724年历史。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3o39’-114o22’,北纬29o48’-30o19’,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北与武汉接壤,离武汉仅80公里,南近洞庭岳阳,东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
国土面积
县境地形狭长,全境长85公里,宽5.7—17.9公里,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2003年末全县在册耕地面积38.65万亩,其中旱地16.41万亩,水田22.24万亩。
人 口
2003年末,全县总户数10.24万户,总人口36.45万,其中农业人口25.73万人,农村劳动力12.61万人。
行政建制
全县辖8镇1场,167个村民委员会,1154个村民小组。
地貌特征
地处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结合部,可划分为长江冲积平原、西南垅岗平原和切割残丘三种地貌,大体形成“一山三水四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高程最低18米,最高243米,其中大部分高程在19-50米之间。
气候特征
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境内平原与丘岗气候亦无明显区别。
气温情况
全县年平均气温17.0℃。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12℃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29.2℃,极端最高气温40.2℃。无霜期初日3月13—16日,终日11月16—28日,全年无霜期249-262天。因受幕阜山脉的阻隔,冬、春季冷暖气流交汇于长江流域,我地冬季气温下降慢、早春回温快,农业界限温度(稳定通过5℃的持续期)平均初日在2月27日,终日在12月10日,具有一些既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北方的气候特点。
日照情况
全县年日照时数为1944.3小时。按白天12小时计算,年日照天数为162天,占44.4%。日照变幅为1567.9-2258.3小时,即130天-188天。同日照时数相关的太阳能辐射,全年平均为108千卡/平方厘米,它决定着我县的生物学特点和生物体的年增长量。
雨量情况
全县年均降水量为1370mm,主要特点是时空不匀,年际变化大,旱涝变幻异常。量大时达1812mm,量小时849mm,相差963mm。2-6月属偏涝季节,7-10月属偏旱季节。
土壤类型
可分为红壤、石灰土、潮土、水稻土和草甸土五个土类。红壤土(棕红壤)分布于县境东南部,以官桥、烟墩等地为主,土质酸性,是全县丘岗的主要旱地土壤。石灰土分布于县境西南部分孤立残丘,主要集中在高铁岭镇及陆溪镇、官桥镇的部分。县境北、中和西南部分平原为潮土,是全县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主体旱地土壤。水稻土分布于全县各水稻种植区,由长期水耕熟化形成。草甸土分布在长江外洲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