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沟指碳酸盐岩表面的一种溶蚀现象。雨水顺着岩石坡面流动,刻划溶蚀成的沟槽,称为溶沟。深度一般由数厘米到数米,最深可达十余米以上。多成片分布于碳酸盐岩坡面上,受岩石节理裂隙控制,呈平行状、树枝状和格状的交叉系统。
特点与形成
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沟槽深度不大,一般数厘米至数米,成片出现石芽溶沟区称溶沟原野。
喀斯特地貌溶沟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